第四十三章 争吵
作品:《末世唯一避难所》 由于后箱的放空,重心偏移,凌空的车头终于缓缓下坠。
他们明显感觉到,腾空的车子在慢慢向下,逐渐趋于地面。
防护员控制连南不让他伤害院士。
“够了够了!快把货门关上!不能再放了!”院士痛心道。
当前车轮接触地面时,马延迅速关了后车门,车身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
马延深吸一口气道。
“我数三、二、一,我们同时下车。”
其他几人点点头。
“三、二、一!”
车门同时打开。
车上的人全部跳了下来。
车身晃悠了一下,在院士求爷爷告奶奶中,最后趋于稳定。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院士却痛心疾首。
能达到这种平衡,这就证明,货车的后箱已经不剩多少种子了。
院士跌跌撞撞的跑到崖边,望着深不见底的巨大裂缝,满目惋惜。
防护员怕他想不开,连忙摁住他。
秦旖等人此时也赶了过来,剩下的院士无不是痛心疾首,气氛一时间有些压抑。
没人去怪马延,马延自责的颓坐在地上,低着头。
他们的生命是用这些种子换来的。
而这些种子很有可能是无数其他人的生命换来的。
院士的身体不受控制的后退几步,他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向坐在地上的马延。
指着他的头,愤怒崩溃道。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毁掉的不是几箱种子、禾苗!你毁掉的是无数科研人毕生的心血,你知道这些育种可以拯救多少人吗?你知道这些育种可以让多少城市的经济重新发展起来,让多少城市起死回生吗!”
“你这是对科学的谋杀!”
“对全人类的不负责任!”
“你知不知道你这一毁,可以让一种果实晚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永远消失?!”
“个人的命是命,但将来会有无数人因为你们今日的决定而失去生命!科学无法进步!末日的曙光永远都不会到来!”
“这是不可饶恕的!”
老院士气的站不稳,双手直发抖,到最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你的命,真的比全人类的未来更重要吗?!”
他每说一句,马延便自责想死。
连南一开始还面带愧色,但看院士说的越来越重,他也忍不了了。
“够了!事已至此,你还想怎么样?你想逼死他,逼死我们吗?”
“你有什么不满就冲我来!”
“是我让他放闸门的!”
“如果真要有人承担这么大的罪过!一定要有人成为全人类的罪人!那就让我来吧!”
灾难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人类的心中,有些人看似欢欢乐乐,却只需要一个崩溃的点,就可以让这些人瓦解。
而眼前的这些少年,即便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也承受不住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
众人情绪都有些低落。
秦旖皱了皱眉头。
“张院士,我知道您很难过,牺牲种子,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但想要取种子让文明继续延续下去,这些少年们是最积极的。”
“您有没有想过?灾难是无法预料的,大家已经尽力了,文明固然无比重要,育种固然弥足珍贵,但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是生命。”
“要想延续文明,前提是生命。”
“如果人类不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又何谈延续文明?”
“我敬佩先驱们的舍生取义,才让现代文明发展至此,让后人乘凉。”
“但我更希望,他们能在探索科研中,加速人类发展中,更珍爱自己的生命。”
“您自己是高尚的人,但您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想要维护自己生命的人。”
“这就像是一道无解的题,假如有100个人,站在天平的两端,如果你选择救49个人,那么,另外51个人就会死,如果你选择救51个人的那边,那么,另外49个人就会死,你会如何选择?”
“即使不这样,再夸张一些。”
“人数分布更不均一些。”
“在道德上、理智上、情感上我们也无法做出选择,因为生命不是物品,它的价值不能与物品同等衡量。”
“无论是在数量上的衡量,还是在价值上的衡量都是如此。”
马延有些呆愣愣地抬头。
张院士脸色难看,却没说什么。
秦旖看气氛缓和了不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道。
“车箱里还有种子吗?”
马延站起身。
“应该还有一些。”
秦旖点点头。
“我们一起把车子抬上来吧。”
南瑞直接摆手。
“不用,我一个人来就行,你们在旁边看着就行。”
其他人后退,炽热小队的人也去安慰马延,其实大家都明白,秦旖故意这样说,是想要马延不要背负那么重的负罪感。
高院士也去劝张院士。
“老张啊,秦小姐说的没错,你想啊……要不是有秦小姐在!咱们的这些种子早就被毁了个干净,也等不到你现在才心疼了。”
“想想秦小姐那还有一块地,咱们有数据,有资料,还有咱们这几把老骨头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张院士也知道自己不该拿一个小辈出气。
高院士安慰着他,其他的防护员守着这两个人,生怕他俩再出什么意外。
马延和连南与炽热小队一起向他们走了过来。
张院士看到马延的脸就气不打一处来,还想要说什么,奈何高院士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只好偏过头去,眼不见心不烦。
待走近了,马延低下头去。
“对不起,张院士。”
连南也低了头,跟马延一块道歉。
张院士冷哼一声。
高院士撞了他一下。
“你看你,孩子们都知道错了,你也别拿桥了。”
张院士瞪了他一眼,不说话了。
高院士笑嘻嘻道。
“好孩子们,好了好了!他不生气了!”
剑拔弩张的氛围缓和了许多。
秦旖看向周厉。
“你叫他们去的?”
“张院士不是不讲理的人,他听了你的话,往心里去了,就不会再怪他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和好也需要一个契机,相信他们会明白你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