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民心所向
作品:《四合院:从铁路民警到京圈大佬》 最后阎埠贵推着自行车,嘟嘟囔囔地走。
“真小气!”
听着阎埠贵对自己的评价,易中海气得仰倒。
却也无可奈何。
阎埠贵的抠门与占便宜,都快要形成他的人生底色。
大家早就适应。
易中海勉强调整自己的状态。
随后他又开始思考,李卫东那件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易中海来说,李卫东的升职很是让人震惊。
“以后的四合院,说不定会变成完全听从李卫东意见的方式。”
但易中海还有另外一种猜测。
“他们说不定也会认为,李卫东升职,能够给四合院带来利益。”
想到这一点,易中海突然打了个哆嗦:
“不行!”
“我绝对不能跟这群人一样作死!”
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李卫东是绝对不能招惹的人。
四合院的这些家伙作死招惹李卫东,最后的下场,一定会非常凄惨。
此时李卫东正在小田村。
承包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好,并且向下推广。
可很多人摸不清楚新政策的界限。
一时之间做得束手束脚。
李卫东就决定亲自去农村调研。
小田村是他来的第一站。
村里的干部和几个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围在李卫东身边。
看着这位年轻的市长,很多人表情震惊。
但更多的还是欣喜。
年轻人就代表着敢想敢干。
他们过惯了苦日子,也期盼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李卫东这次下乡行动,除了要调研具体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
便是要看一下普通人对新政策的接受度。
大多数人都是不敢相信。
吃了这么多年大锅饭,突然搞承包。
这让很多农民的心里打鼓。
李卫东站在田间地头,笑容和煦:
“外面还没有这个方面的政策。”
“咱们这边是首先推行的。”
“至于你们的顾虑。”
“我很清楚。”
李卫东拍着胸脯:
“你们尽管放心!咱们这里是改革先驱!”
“制定好的政策,咱们就能够勇敢尝试。”
“你们也不用担心,会被人秋后算账。”
“真出了问题,我这个市长可比你们要先受问责。”
有了李卫东担责任的一番话,农民们的表情变得更加激动。
有几个人小声提问:
“那我们承包之后,是不是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李卫东缓缓摇头:
“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会请来农业专家与技术员。”
“并且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耕作计划。”
李卫东并不打算搞彻底放手的杂乱承包。
而是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实施下去。
一开始听到李卫东有很多附加条件,这些农民们的心里比较不安。
可听到最后只要能交上公粮,剩下的全都是自己的。
甚至多劳多得!
很多人的眼里爆发出惊喜。
当然也有一些劳动力不足的人,以及懒汉,心中不情愿。
可他们也没办法与政策对抗。
同时,李卫东又详细说明:
“除了粮食,很多初级加工的农产品,还有畜牧养殖,也会一同开放。”
李卫东一下子说了很多。
农民们一开始听得有些迷茫。
但是后来他们越听,眼中的光芒越盛:
“李市长,这是真的吗?”
李卫东先是点头。
随后,语气严肃:
“可是有一点。”
“我们的政策是鼓励大家劳动致富。”
“同时也是为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如果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做起投机倒把的生意。”
“那么必将遭受法律严惩。”
至于投机倒把的边界?
这一点因为比较复杂,李卫东会在后期安排宣讲员,下乡进行讲解。
李卫东的要求很简单。
一定要把政策宣传到位,尽可能做到每一个人都知法。
因为手中有钱,所以很多政策的实行都能够落实下去。
比如承包土地。
根据李卫东的政策。
签订了承包合同之后,再按照农业专家的指导进行耕作。
那么每一亩土地都会有一笔农业补贴。
而且李卫东还承诺,种出来的粮食,农民们可以自留,也可以卖掉换钱。
在这个饥荒刚刚结束没多久的年代,很多人都选择把粮食留在手里。
他们不想再承受饿肚子的滋味。
回到市区的路上。
李卫东的手里拿着几份报表文件。
其中一份,是推动的工厂改革。
李卫东要求的工厂要做到以技术为先。
这几天只是完成了行政的改进。
技术员招揽了一些,可是真正的研发人才还没有到位。
至于其他偏向民生与服务方面的改造。
也在稳步进行。
而李卫东看向了一旁的秘书姚克葛:
“做一下记录。”
“回去之后,要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内容主要是派出宣讲队,将我们的改革政策宣传到位。”
“同时宣讲队也要负责普法工作。”
“另外一个工作核心,是成立一个监督小组。”
“监督小组的作用是负责收集各方反馈。”
“一定要做到反馈真实,并且条理清晰。”
“监督小组专门向我报告。”
“同时我也会不定期对监督小组的工作进行审查。”
“如果存在刻意瞒报,那么监督小组的负责人及全体成员,都要受到处分。”
这是李卫东为了政策的顺利实行,做的保证。
这几天会议开得不少。
姚克葛也迅速把事情记下。
也在心里不断地反思。
李卫东最近这段时间做了不少改变。
可是关系到政府的,却从来没有。
现在突然推出一个监督小组,是在释放什么信号?
其实李卫东要提前布局。
除了监督小组,他也会成立另外的部门,来专门监管贪污腐败。
同时也要推动内部改革。
将内政体系,转向服务型。
这一点,因为步子跨得比较大。
李卫东在有了想法之后,便及时与陈老通信。
两人之间信件与电话不断。
终于在昨天,敲定了初版方案。
会议一场场地开。
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开了会,却什么事都没有变。
整个玄昌市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但李卫东心里的焦虑并没有减少。
因为他最重视的商业与工业改革,还处在初步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