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帝乙承基,变数暗生
作品:《洪荒:隐居不周山,我巫族不莽了》 他再次将目光聚焦于那片繁华的殷商国土,这一次,他动用了一丝圣人道韵,拨开那层人道气运的表象,去窥探其下更深层次的因果流转。
一看之下,他那古井无波的眼眸,瞬间眯成了一条危险的细缝。
他看到了。
他看到在那片看似欣欣向荣的盛世之下,一缕缕微不可查,却又无处不在的天道之力,如同最纤细的蛛网,悄无声息地笼罩着整个殷商王朝。
商汤的每一次决策,看似英明神武,顺应民心,可在那因果的尽头,却总能看到一丝天道刻意引导的痕迹。
伊尹的每一次辅佐,看似呕心沥血,为了人族,可在那命运的轨迹中,却又总与玄门的某些利益,若有若无地纠缠在一起。
这份“盛世”,太过完美了。
完美得,就像是有人早已写好了剧本,而商汤君臣,不过是舞台之上,照本宣科的演员。
“鸿钧……”
赤阳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
鸿钧在等,在等一个最完美的时机,一个足以让这看似坚不可摧的盛世王朝,在瞬间分崩离析,化为他收割无量气运与业力的祭品的,完美时机。
而那场席卷三界,连圣人都要卷入其中的全新量劫,也正在这片虚假的繁荣之下,悄然酝酿着。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
商汤励精图治,开创了殷商的第一个盛世,最终在万民的拥戴与无尽的哀思中,寿终正寝。
其后,外丙、仲壬、太甲……殷商的王位几经更迭,其间虽有波折,但继任的君主大多是守成明君,延续着王朝的辉煌,使得那玄鸟的旗帜,在这片广袤的洪荒大地上,飘扬了数百年之久。
巫神小世界内,赤阳对此并未过多关注。
于他而言,人间王朝的兴衰更迭,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他更多的时间,依旧是沉浸在对自身大道的打磨与那“开天辟地”神通的参悟之中。
偶尔,他也会分出一缕心神,通过那洪荒山河镜,看一看那由他一手扶持起来的人族,如今是何光景。
直到这一日。
镜面之上,水波荡漾,景象流转。
那原本气运虽盛,却也略显平稳的殷商王朝,竟在瞬间爆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华。
只见那国都朝歌的上空,人道气运所化的玄鸟之影,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凝实,其双翼展开,几乎要遮蔽半个南瞻部洲的天穹,那股睥睨八荒的皇者威仪,比之商汤在位时,竟还要强盛三分!
“嗯?”
赤阳的目光终于被这异象所吸引,他将视线投向了那殷商的王宫。
只见王座之上,一位新的君主,已然登基。
那是一位身形魁梧,面容刚毅,不怒自威的中年帝王。
他头戴平天冠,身着玄鸟袍,一双眼眸开阖间,仿佛有日月星辰在其中沉浮,那股源自血脉深处的霸道与自信,竟是连镜面的阻隔都无法完全掩盖。
正是殷商第二十八代君主,帝乙。
镜中,帝乙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是历代商王中的佼佼者。
他对内,继续推行商汤的仁政,使得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他对外,则一改前几代君主的守成之策,主动出击,征伐四夷。
东征夷方,西讨西戎,南平百越,北伐鬼方。
一时间,殷商的铁蹄踏遍了洪荒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无数曾经桀骜不驯的方国部落,尽数臣服于玄鸟的旗帜之下。
殷商的疆域,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国力之鼎盛,气运之磅礴,已然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的巅峰。
赤阳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眸中,却无半分喜悦,反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他知道,盛极必衰,乃是天道至理。
这帝乙虽是雄主,可他这般穷兵黩武,大肆扩张,固然能为人族,为殷商带来无上的荣耀与气运,却也同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赤阳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帝乙的强势,一些细微的,却又足以影响整个棋局走向的“变数”,开始在殷商的朝堂之上,悄然浮现。
镜中,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
一场看似正常的朝会,正在进行。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出列,痛心疾首地劝谏帝乙,言其连年征战,虽有开疆拓土之功,却也使得国库空虚,民力疲敝,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望陛下能与民休息。
此言一出,立刻便有数位主战派的将军出列反驳,言辞激烈,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政见之争。
可赤阳的目光,却落在了那位劝谏的老臣身上。
他看到,在那老臣的头顶气运之中,竟隐隐有一丝微弱的,属于阐教的玉清仙光在闪烁。
而那位反驳得最是激烈,恨不得立刻就将那老臣拖出去砍了的将军,其命格深处,却又与一颗遥远的,代表着杀伐与毁灭的星辰,有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
赤阳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他知道,鸿钧那老家伙,终于开始落子了。
他这是想借阐教之手,在殷商朝堂之上,推行他那“顺天应人”的理念,遏制殷商这匹脱缰野马的扩张之势,将其重新拉回他早已规划好的轨道。
然而,他却不知道。
赤阳布下的棋子,也同样开始生效了。
那主战派的将军,其命格所连的星辰,正是未来祝融真灵将要寄托的将星之一!
祝融虽未觉醒,但他那股好勇斗狠,不服就干的本性,却已在冥冥之中,影响着这位将军的性格与抉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朝堂之争了。
其背后,是天道与地道,是鸿钧与赤阳,围绕着殷商这枚关键棋子,展开的第一轮,无声的角力。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赤阳通过山河镜,看到了更多类似的“变数”。
一些看似正常的人事变动,其背后,却总能看到阐教与截教的影子在闪烁。
一些看似偶然的边境摩擦,其源头,却又总能追溯到西方那两个喜欢煽风点火的秃驴身上。
整个殷商王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三教、西方、乃至那些蛰伏在暗处的魔道余孽,都一点点地卷了进来。
而赤阳布下的那几枚棋子,也在这片混乱的棋局之中,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