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孰优孰劣

作品:《活死人王朝

    回堡后的两日功夫,还算平静安稳。


    给了李煜难得休憩的喘息之机。


    这日,他带着几名亲卫,惯例的登墙巡视。


    一个要命的话题,已经盘旋在每个人心头两天了。


    探?还是不探?


    若探,派多少人去才算稳妥?


    这直接关系到,顺义堡内的几百口人,接下来必须做的应对。


    “家主,还是我带人去打探打探,然后再做决定吧!”


    这是赞同冒险的。


    祖辈的祖坟就在这儿,总不能为一些风声鹤唳的猜测,就想着逃跑吧?


    “家主,还是不探为好。”


    “稍有差错,就是引火烧身!”


    这是既谨慎小心,却也不愿意离乡的。


    背井离乡,在这个时代和死亡几乎是同义词。


    至于言明支持直接跑路的,亲卫之中,根本就一个也无。


    ......


    李煜沉默地听着,目光越过墙垛,望向灰蒙蒙的远方。


    对他而言。


    原本就是想孤守在此地。


    天下争霸?


    壮大势力?


    那都是酒足饭饱思淫欲之后,才可能会产生的勃勃野心。


    最好还是别在这个特殊时期,拿来跟他开这样恶劣的玩笑。


    毕竟这被尸疫搅得天昏地暗的天下。


    完全不能让任何人,再提起什么小心思。


    野心家纵使上位,他又能去统治得了谁?


    死人吗?还是尸鬼?


    天下数以万计,十万计,乃至百万千万计的尸鬼一日不除。


    所谓政令,能不能出城百里,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李煜始终最优先追求的,必然是更实在的生存问题。


    能一直活着,就比什么都紧要。


    活着,才是当世最奢侈的理想。


    ......


    屯堡,皆拥有着与之军事需求所适配的完备城防体系。


    大顺建国二百多年来,辽东边地存续下来的屯堡,更是全都久经战火考验。


    大顺能留存至今的屯堡卫所,自然是因为它们历来都足够坚固,守军才能守得住。


    或是,地处必须要守的咽喉要道。


    在失陷后,才会被一次次不计代价地重建。


    创造,总是比毁灭更艰难。


    放在当下。


    若是对抗预想中的尸鬼浪潮,屯堡也拥有大部分县城无法比较的优势......


    城小而坚。


    它的优势,恰恰就是因为城墙的规模更小。


    所以,意味着更少的守军就能站满城头。


    四面而守,不存在明显的防守疏漏。


    且堡墙高度,远胜于大多县城。


    这是由建造难度,和日久维护造成的根本差异。


    屯堡是武官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每代人只需做到将堡墙加宽一尺,增高一寸。


    两百多年的积累,也足够让当年或许并不起眼的小土垒,发展为易守难攻的高耸军事要塞。


    ......


    至于各地县镇所营造的城墙?


    李煜可太清楚,那些被朝廷任命的县令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作为大顺朝廷任命的各地县令而言。


    搞好在任政绩,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对城墙的照例修缮维护,往往仅限于任内不出岔子就好。


    自发加固改造?


    更是痴人说梦。


    他们只会在原有基础上简单修复。


    因为城墙作为军事设施,其改造权限已经超出了县令职权。


    想要大动干戈的改造加强。


    县令往往需要大费周章。


    所写奏折先经太守,州牧之手。


    再酌情上达到洛阳少府或司马、太尉手中,各自批阅。


    这种繁琐程序,使得地方官只能望而却步。


    等批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纵使历经重重困难,朝廷真的审批同意。


    可一介县令在一地的任期,最多也超不过六载。


    这县令折腾来,又折腾去。


    他甚至熬不到新墙完工的那一天,就得卷铺盖走人。


    去换地就任,或升职、贬职。


    于是,等到这新墙完工。


    岂不是白白为继任者做了嫁衣?


    纯粹是损己利人,智者不为也。


    也因此,造就了一种常见现象。


    若大顺建国时,该县四面就已是丈高城墙。


    百年之后,这座县城的城防高度,大概率依旧一如当年。


    这也是抚远县城墙,便于李煜等人当时攀绳入城的缘故。


    丈许高,运气好些,就算失足掉下来也摔不死人。


    如此一来,攀越的自然就轻松许多。


    ......


    再说县城守御较屯堡的一大劣势。


    单是环绕绵延数里的四面城墙。


    想要达到战时基本的有效防御,最少也得有上千人齐心协力。


    还不能是老弱妇孺,需要的都是正经的丁壮男子出力。


    如今守城,难免要牵扯到尸群围城,自然是需要考量昼夜不休的情况。


    所以守军民壮,最少也需要两班倒。


    城门也需要专人盯防加固。


    更要留出一支随时待命,且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力挽狂澜作用的预备队。


    否则就很难真正做到长期坚守。


    这些......


    所需要的庞大人力储备。


    李煜这个小小百户,当下统统都不具备。


    他手下这点人,怕是连一面城墙都填不满。


    所以从始至终,李煜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据守自家屯堡为核心。


    李煜如今对抚远县起的小心思。


    也更多的局限于,地处县城一角的那座高耸卫城。


    抚远卫城,那才是大顺朝廷真正为了辽东地方安定未雨绸缪,而特意筹建的军事堡垒。


    而非抚远县本身。


    ......


    李煜在这两日。


    安排接应李胜所部放弃官驿,撤回屯堡。


    其中三十余独身流民男丁,又被派去水渠营寨充当辅兵,打下手。


    将原本值守的两什流民新编戍卒统统被换了回来。


    这些尚有家小的流民汉子,用着更为可靠,才更值得用心操练。


    近日堡内的校扬上,这些撤回来的新编男丁。


    正在李煜的家丁亲卫手下,接受基础的军事操练,笨拙地举着长枪练习刺杀动作。


    每日两个时辰的加急操练,雷打不动。


    就连他们上城墙轮值的时候,还得死记硬背着基本的军阵号令。


    他们起码得知道,如何看令旗挥舞。


    什么时候该进?


    什么时候该退?


    这些都很难靠声音传达到每一个人耳中。


    只有完成这些,他们才能尽快融入到顺义堡当下的屯卒队伍当中。


    不至于上了阵拖累袍泽。


    水渠营寨那边。


    李煜保留了两什屯卒,还有一什由薛伍为队率的独身流民戍卒,充作防守主力。


    这营寨中的六十多人。


    一日三班,小心仔细的守着渠中尸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