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水下呼吸器
作品:《抗战:什么独立团,老子是野战军》 “我去!!老李!!你不愧是在被服厂踩过一段时间缝纫机啊!!这衣服设计的真是合理!!”
“一个个跟黑鱼一样,游泳的这么快!!!”
“哎!你说你设计的衣服,是不是想到了一些鱼类呀?泥鳅?它们就很光滑,跟这衣服一样,所以它们游的很快!”
赵刚不愧是读过书的,一眼就看出来了原理,凑在李云龙旁边止不住地感叹着。
但李云龙却眉头缓缓皱起。
“游泳去打仗?光靠肺活量不行!咱得给弟兄们弄点能在水底喘气的家伙!”
此话一出。
别说是旁边的战士了,就是赵刚都瞪大了眼睛。
“什么?!!老李你在说什么??在水底下呼吸??!”
“我去!!司令!!你是想上天吗?!”
“司令!你下一步要不要考虑造飞机?”
“好家伙!!司令又要开始发明东西了!!!”
场面一片混乱,半是惊愕,半是调侃。
“别废话!老子能造军舰,就能造这玩意!潜水服有了,可光有服装还不行,人得能在水底下喘气!不然再好的枪,也白瞎!”
然而李云龙不知道。
此时外界水下呼吸器其实已经有雏形。
德意志的闭路氧气循环器。
但那是人家技术积累,材料、工艺、密封要求都极高。
但对于兵工厂,所有兵工厂而言,这里面有很多关键的难点。
要能储存压缩空气或氧气,钢瓶必须能耐得住高压,还得保证密封。天津兵工厂能造火炮、军舰零件,倒也能粗制滥造钢瓶,但体积大、重量大。
减压阀门是最大难点。呼吸不能直接对着高压瓶子吸,不然当场爆肺。必须有能把高压空气变成常压的装置。
可惜,兵工厂没有成熟的精密仪表工艺。
最后就是面罩与管路。
这玩意比较简单。
橡胶、玻璃这些材料兵工厂有,但要做成防水、耐压的呼吸面罩,还得反复试验。
对他而言,这不是什么难事。
........
很快。
李云龙就画出了图纸,同时给赵刚讲清楚这些。
赵刚对他的佩服....全程都是目瞪口呆,跟听天书一样。
虽说赵刚接受过教育,文化程度一点都不低。
可他对外界那边的发展还是不清楚。
在水底下呼吸,那不就彻底成为鱼了吗?
李云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给他解释清楚。
“老子要的不是精密仪器!能撑几分钟就行!”
赵刚皱眉:“你的意思是简化?”
李云龙冷笑:“对!咱不搞什么复杂的闭路循环。闭路循环那是大国玩意儿,老子玩不了。但开放式的空气瓶,咱能不能仿造?”
说完就对着段鹏和魏和尚吩咐道。
“去!你们去兵工厂给我找几个煤气罐去,不管是什么罐子,只要是密封的,高压的就行。”
“然后再给我叫过来几个技术员。”
“好的司令。”二人得令转身就去执行。
.........
晚上。
兵工厂和所有骨干还有技术员全部来到了司令部。
他们也带来了一个气罐。
李云龙又花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看图纸。
最后李云龙指着气罐,眼睛都在闪光。
“这东西不就是个铁瓶子吗?兵工厂能造火炮炮管,就能造这玩意!造大点厚点,灌进去压缩空气,再接个管子和阀门,让蛙人背在身上!能撑个五分钟十分钟,已经够用了!”
“司令,这……这思路倒是行,就是减压阀……不好搞啊。”
李云龙冷冷一笑:“不好搞?那就简化!你们不是修过蒸汽机车的锅炉吗?那玩意的减压阀,不就是调压力的?照着那个路子给我改!用最笨最土的办法,只要能让人呼吸就行!”
工人们面面相觑,嘴里嘀咕:“这……倒也不是不行……”
赵刚惊得直翻白眼:“老李,你还真敢想……这要是让你弄出来,鬼子怕不是要被吓死?”
李云龙眼神一冷,挥手要来纸笔,整个人扑在桌上刷刷作画。
图纸上,简陋却清晰。
一个背在身上的钢瓶,和煤气罐一个原理。
出气口接一根橡胶管,连到口鼻处。
中间装一个简化的减压阀,用弹簧与活塞控制气流量。
头部是橡胶面罩,玻璃镜片用作视窗。
“这就是简易呼吸器!”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能不能用?给老子造出来试试就知道!”
赵刚看着那图纸,整个人都愣住了。
“我去!!老李,你这玩意真要成了,那就不是蛙人,是水鬼啊!鬼子见到,怕不是得当场吓傻?!”
李云龙冷哼:“咱们的战士,那次不是靠土办法打赢?陆地上咱们靠土炮,天上咱靠烟雾,咱们在水下,就是要靠着玩意,把鬼子给吓破胆!”
李云龙刷刷签上自己的名字,把图纸递到兵工厂代表手里。
“记住!三天!三天之内给我造出样品!管它丑不丑,成不成,只要能在水下让人喘口气,就是奇功!”
兵工厂的技术员们一个个咽了口唾沫,眼神里夹杂着惶恐与兴奋。
“是!司令!!我们拼了命,也要造出来!!”
众人散去后,赵刚摇着头,半是震撼,半是无奈地笑了。
“老李呀老李!有时候我真想把你脑子掀开,看看里面到底装得是什么??除了装的有兵书,是不是装得还有什么发明书呀?”
“掀开??你把我脑子掀开,我不就死了吗?!我要是死了,你去带兵打仗去?!”
“哎哎哎!这我可不行!打仗还是你来!”赵刚连忙摆手。
随后二人穿上军大衣出去查哨去了。
........
夜色沉沉,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刺骨的凉意。
港口灯火尽数熄灭,只剩远处军舰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巨大的舰影宛如钢铁巨兽,静静守护着天津湾。
李云龙和赵刚披着军大衣,脚步沉稳,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四周。
士兵们见到司令来查哨,立刻挺直了腰板,喊声洪亮:“司令好!”
李云龙只是摆摆手,目光一直落在远方的海平线。
海面过于平静,甚至让人心里发毛。
这小鬼子....怎么地??
难道是真放弃了??
这天津新港这么大一块肥肉放在眼前,他们就没有心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