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山城代表来了

作品:《抗战:什么独立团,老子是野战军

    临时作战指挥部里接连传来进攻受阻的消息。


    李云龙站在作战地图前,烟雾在灯光下慢慢飘散,眼睛始终盯着保定以南那条弯曲的铁路线。


    他已经想好了。


    与其主动进攻,不如反手一刀,把更多的鬼子部队全部掩埋在这里。


    原因很简单。


    现在他李云龙就是一个行走的悬赏令。


    多少鬼子部队都想砍下他的头。


    包括这次源源不断的鬼子都往这边赶了过来。


    所以他的想法很是简单。


    那就是让鬼子觉得这是一个围歼他李云龙的绝佳机会,然后把他们一步步引到自己选好的杀扬里。


    保定、石家庄、天津这些地方的鬼子兵力一旦同时调动,就意味着华贝战区的大半精锐会集中到一个点。


    只要让他们全压上来,退路拉长、补给线暴露,就有机会来个“关门打狗”。


    然后他就可以请求支援。


    让所有兄弟部队全部赶过来,毕竟这波一旦打下来,那些装备不足的兄弟部分绝对会瞬间起飞。


    除了兄弟部队还有国府军。


    之前不少国府军部队不是被鬼子追着打吗?好了,报仇的机会来了。


    全部过来,咱们一起包围鬼子。


    具体如何实施。


    那就简单了。


    前沿部队故意表现出“弹药不足、阵地难守”的样子,适度后撤几公里,制造防线吃紧的假象。


    空军减少出动频率,给鬼子造成“制空权不稳”的错觉,让他们认为时机到了。


    张大彪旅继续在保定外围牵制,表面死守,暗地逐步压缩阵地,把鬼子往西北方向引。


    情报线放出风声,暗示李云龙打算从保定突围向山西方向撤退,诱使冈村全力追击。


    至于合围。


    那就是外线力量。


    国府军从南线和东线推进,切断鬼子回石家庄和天津的退路。


    玐路兄弟部队从山西和张家口方向向南合围,封死西北退路。


    空军任务集中全力炸铁路、桥梁、公路,封锁鬼子补给线,让他们进得来、退不去。


    炮兵任务事先在预设阵地埋好重炮阵地和弹药库,等鬼子冲进包围圈后全力倾泻。


    “老李!!你这个想法风险是太高了!万一国府军那边不出兵,或者守株待兔怎么办?”


    赵刚很是担忧地道。


    李云龙的想法的确很大胆。


    但唯一的风险就是国府军这边的态度。


    如果他们按照计划出兵配合,那包围圈就能合拢。


    但如果他们临阵观望,、按兵不动,甚至暗中泄露情报,那李云龙的主力就会真陷在鬼子的重兵包围中,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再或者就是一旦国府军放水,不仅包围圈合不上,反而会成了包死的死局。


    最重要的是诱敌计划必须高度保密,一旦冈村提前察觉,他就会按兵不动或改变部署,李云龙的布局就会落空。


    “我知道!但现在这种情况不这样,咱们只能被迫撤退了。”


    李云龙心里很是清楚,这一次要么震动全战区,要么就需要后退了。


    要知道,一旦后退,下次打上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


    很快。


    李云龙的想法就传到了玐路总部这边。


    和赵刚的反应一样。


    众多参谋包括首长看完后都是大吃一惊。


    “好家伙!!李云龙这小子,现在一出手就是大兵团规模了?!”


    首长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电报。


    李云龙在电报里写得清清楚楚作战总兵力预计二十万人。


    他的六万主力打前锋,另外要十四万人从四面八方围上来,合力围歼冈村手里的华贝精锐。


    参谋长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二十万人?咱这可是玐路军,不是国府军!李云龙这胃口……怕是要吃撑啊!”


    要知道。


    虽说玐路总兵力对外号称几十万大军。


    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多少是有点虚的,出入很大。


    所谓的几十万大军,那包含了游击队、地方武装、民兵。


    说白了真正能拉到战扬上,跟鬼子打得有来有回的部队真的是很少。


    一个主力团的编制也不过七八千人。


    李云龙这一下子要凑出十几万。


    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调动所有玐路的正规部队,还得把地方部队、兄弟单位、友军的主力都抽过来,形成一次全战区级别的大集结。


    说直接一点....这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是之前也没有先例。


    他们更多的是分散作战、打运动战,像这样计划围歼几十万鬼子的集中大会战,那是国府军正规兵团才会玩的打法。


    但李云龙并不这样想。


    总不能好处领了,结果还固步自封,不做出一点改变吧?


    首长盯着地图,皱着眉:“李云龙手里就六万人,那十四万往哪凑?”


    参谋长翻开人事册,手指一点一点滑过去。


    晋察冀军区的几个主力师团,能抽调的不过三四万人。


    晋冀鲁豫军区(也就是冀南一带)的兵力稍多,可能能拿出五万人。


    晋西北、晋南那边各能抽个两三万人。


    但问题来了。


    这些人加起来勉强能凑齐十四万,可这就意味着,整个华贝根据地的防守部队都要动,地方留守力量将近被掏空。


    你李云龙打赢了还好说。


    你要是打输了,呵呵。


    全都得跟着你陪葬。


    “可问题是,这十四万人能全都拉上来吗?”


    一个老参谋摇头:“第一,路程远,部队得花一个月才能集中,第二,补给跟不上,光是子弹和粮食就是个天文数字,第三,冈村一旦察觉,他肯定会先打这些赶来的部队,把我们的包围圈撕个口子。”


    首长一听,眉头更紧了:“李云龙的想法是好,动静也够大,但真要这么干,调兵比打仗还难啊!”


    他说这话一点都不假。


    打仗,只要有枪,嗷嗷地往上冲就行了。


    但调兵就不是了。


    就算拼命抽调,玐路军能在保定方向凑齐的总兵力,极限也就是十二到十四万人,再多就得从远方调人,时间成本高得吓人。


    但抽调归抽调,成本谁承担?风险谁承担?怎么跟上级交代?


    上级会同意这个大胆的想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