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圣府监理,雅致之困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文光阁”的金字招牌在曲阜城南立起来没三天,


    麻烦就跟着圣府的特许文书一块儿砸门了。


    来的不是别人,


    正是孔讷的亲侄子,


    孔昭。


    这位老管事年近五十,


    瘦得像根晒干的竹竿,


    穿着浆洗得发硬、


    不见一丝褶皱的靛蓝直裰,


    腰杆挺得笔直,下巴微抬,


    看人时眼皮子习惯性往下耷拉,


    仿佛工坊里弥漫的油墨草木气,


    都污了他孔门清贵之躯的鼻孔。


    他往刚拾掇出来的“文光阁”后坊一站,


    手里捻着个细长黄铜烟锅


    ——也不点火,纯当个架势,


    活像尊请错了地方的祖宗牌位。


    “衍圣公爷心系文脉,


    特遣老朽前来监理‘文光阁’刊印事宜。”


    孔昭声音平板,毫无起伏,


    眼神挑剔地扫过忙碌的匠人、


    堆放的石墨矿料、咕嘟冒泡的炼油基釜,


    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圣府之物,刊印圣典,首重一个‘雅’字。


    诸位这…匠气太重,烟火气太浓,


    恐污了圣贤书页的清贵。”


    负责墨料配比的老师傅赵大锤,


    正光着膀子抡着几十斤的大铜锤在石臼里“吭哧吭哧”砸着墨泥,


    油亮的腱子肉随着动作滚动,


    汗珠子甩得八丈远。


    孔昭远远站着,用烟锅遥遥一点:


    “此等粗蛮之举,成何体统?


    圣人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尔等这般敲山震虎,


    与市井屠夫何异?


    这墨泥里砸进去的汗气,


    岂不污了墨中清气?”


    赵大锤手一抖,


    铜锤差点砸脚面上,憋得满脸通红,


    心里直骂娘:


    他奶奶的,老子砸了一辈子墨,


    头回听说汗气能污墨!


    这墨泥要没点力道砸匀实了,


    印出来能看?


    “管事老爷,这…这墨泥不砸匀实了,


    印出来字发虚啊!”


    赵大锤喘着粗气,尽量压着火。


    “发虚?”


    孔昭眼皮都没抬一下,


    慢悠悠踱到炼油基釜旁,


    离着三步远就嫌恶地用袖子掩了掩鼻子。


    “此釜熬炼之物,


    气味如此霸道冲撞,


    如何能配出清雅文墨?


    圣贤文章,当如兰似桂,幽香暗送。


    此等浊气,岂非亵渎?”


    熬油的伙计缩着脖子,大气不敢出。


    “管事容禀,”


    苏清珞闻讯赶来,一身素净,


    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婉笑意。


    “此乃炼制‘文光’墨基油的关键一步,


    需高温精炼以祛除杂质异味,


    方能得那纯粹的草木基底之气。


    气味虽一时浓烈,待成墨之后,


    便是您闻过的清雅松竹之香了。”


    孔昭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显然不信:


    “苏姑娘巧言。


    然则,这作坊之内,人声鼎沸,步履杂沓,毫无章法。


    圣贤之地,当有静气。


    老朽观之,需立规矩:


    一、匠人行走,当缓步徐行,不得疾奔喧哗;


    二、操作器物,当轻拿轻放,不得发出金铁碰撞之刺耳噪音;


    三、言语交谈,当细声慢语,不得高声大气,如市井叫卖!”


    规矩一出,整个后坊的气氛瞬间变得诡异起来。


    平日里习惯了吆喝协作的匠人们,


    一个个像被掐住了脖子。


    搬石料的汉子踮着脚尖,一步三晃,


    活像踩在棉花上;


    倒油入釜的伙计,捏着铜勺的手都在抖,


    生怕发出一点“叮当”响;


    连赵大锤砸墨泥,


    都变成了慢动作回放,


    憋得老脸通红,


    那“吭哧吭哧”的闷响,


    倒像是得了痨病在喘。


    徐文昭在曲阜城里刚用“圣府特许”的招牌和一帮酸丁腐儒打完嘴仗,


    意气风发地回来,


    一进后坊就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往日热火朝天的景象没了,


    空气凝滞得吓人,匠人们动作僵硬,


    眼神飘忽,活像一群提线木偶在演哑剧。


    赵大锤那慢悠悠砸墨泥的样子,


    看得徐文昭心口发堵。


    “这…这成何体统?”


    徐文昭找到苏清珞,压低声音,


    气得胡子直翘。


    “照这么干,猴年马月能出货?


    那帮等着看笑话的,


    巴不得咱们交不上货呢!


    这孔昭,分明是来捣乱的!”


    苏清珞秀眉微蹙,


    眼神却依旧沉静:


    “徐先生稍安。


    他求雅,我们便给他雅。


    只是这‘雅’,得按我们的法子来。”


    接下来的日子,


    苏清珞成了“文光阁”后坊最忙的人。


    她没直接反驳孔昭那套“静气”规矩,


    反而变本加厉地“雅”了起来。


    她亲自带人,用青竹细篾编成精巧的围挡,


    将熬油的区域隔开,


    美其名曰“隔断浊气,聚拢清氛”。


    又寻来最好的青瓷大缸,


    替换掉部分粗陶炼油罐,


    缸壁上还让人绘了疏朗的墨竹,


    摆在作坊里,乍一看倒有几分清供的意味。


    最绝的是“静音”要求。


    苏清珞没让匠人闭嘴,


    而是请来了工坊里最擅琢磨机巧的柳含烟。


    柳含烟带着两个徒弟,熬了俩通宵,


    硬是在赵大锤那柄大铜锤的木柄上,


    裹了厚厚的、浸透防火油的棉麻软垫。


    又在石臼底部和铜锤落点处,


    巧妙地嵌了多层柔韧的皮垫和特制竹片。


    再砸下去,那原本“吭哧吭哧”的闷响,


    竟变成了一种低沉、


    厚重、极有韵律感的“噗…噗…”声,


    竟真有了几分“君子不重则不威”的沉稳气度!


    连孔昭路过时,听着这声音,


    紧绷的老脸都下意识地松弛了一丝。


    “行啊清珞姐!这法子绝了!”


    柳含烟抹了把额头的汗,


    看着赵大锤砸得带劲,


    那“噗噗”声听着还有点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