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学生排队欢迎

作品:《穿越七零,三娃娇妻有点虎

    任大有喊了一声,“厂长,快看,学生们排队欢迎咱们呢!”


    “看见了。”戈玫也看的呆了。


    这阵仗有些大啊!


    除了校长,竟然还有村民,在那学校门口围的满满当当。


    一个花白头发甚至有些秃顶的老头,正在夸张的挥舞着双臂,指挥着几个村民在那敲锣打鼓。


    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还有几十个学生站成两排,手里挥舞着小旗子,口里热情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前面,电视台的车子停了下来,黄县长等人下了车子。


    戈玫忙道,“姐夫,咱就停这儿吧,下车。”


    “嗯,好。”任大有将车子拐了个弯,停在了电视台那车子的旁边。


    另一个司机老左见状,也停在了附近。


    吴厂长一下车,就走到戈玫身边。


    两人跟着黄县长等人后头,一起来到学校门口。


    在此同时,摄像师早已打开了摄像机,将这迎接仪式全都记录下来。


    还有两位报社的记者,开始拿着纸笔,认真的记录着。


    “你们继续。”校长看到黄县长等人走近,忙要过去迎,又怕自己走了,这些人乱了节奏,就又急着挥动了几下手臂,然后,跑着过去迎接。


    “黄县长,您来了,欢迎欢迎。”


    “校长,你这,太……隆重了!快叫大家伙停下来吧,都辛苦了。”黄县长也没料到,一来这么大阵仗。


    校长就朝那些敲锣打鼓吹小号的,挥了挥手,“都停下,停下。”


    乐队停下,孩子们的喊声也都停了下来。


    黄县长刚轻舒了一口气,正打算介绍戈玫等人呢,冷不防两个学生过来。


    献花!


    后面还有两个高个子学生,拉着长长的横幅: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来校指导慰问!


    慰问的「问」字被那个学生拿手掐住了,看不大清楚,只看到一个慰字。


    黄县长接了花,也给孩子们敬了个礼。


    “谢谢,谢谢啊。”


    校长对整个流程非常满意。


    并道,“学生们知道你们今天要来,甭提多高兴了。我也是啊。说明上级领导关心我们学校,关心我们这些孩子们啊。”


    “老康啊,政府一直都很关心学校啊,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了,介绍你认识一下。这位是毛巾厂的厂长戈玫。也是她主动找我牵头这次捐助活动的。”


    “戈厂长,你好你好。”校长连忙热情的与戈玫握手。


    但同时打量戈玫的眼睛里又有一丝的诧异,“戈厂长好年轻啊。”


    “校长好。”戈玫也热情招呼。


    黄县长又介绍了吴厂长,“这位就是这次运动服的厂家,制衣厂的厂长吴厂长。”


    “还有这几位是电视台的记者……”


    一番寒暄介绍后,校长没领他们进学校,反而要往家领。


    “大家奔波了一路,都饿了吧?走,咱们先到我家吃点饭,一大早我老婆子就开始准备了呢。”


    黄县长却拦住,道,“老康,大家伙在路上都吃了干粮,不饿呢。学生们都等半天了。咱们赶紧把正事办了。”


    “可是,大家一路辛苦,连口水都还没喝上呢。”校长颇为过意不去。


    黄县长笑,“放心,大家都带了水,除了路况不好,颠着屁股疼,其他的,啥都好。行了,咱们开始把东西接收了吧。”


    “嗳,好,好,那个,周老师和小江老师,你们两个带几个学生,去帮着将东西搬下来。”校长立刻安排。


    戈玫和吴厂长带着两个老师到货车这边,亲自交接,然后,帮着拿东西。


    周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男体育老师,体格健壮,先将那些运动服搬了出来。


    小江老师是今年才分配过来的年轻女教师,比戈玫年纪还小,青春有活力,看到那么多图书,当即乐的嘴都合不拢了。


    她激动的握着戈玫的手,道,“来的太是时候了。我平常只建议孩子们课下要多读书,读好书,可是孩子们总是一脸茫然,上哪儿看书去?


    他们除了学校发的课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课外书。


    我那个班上,唯一的课后读物,还是我的那本《安徒生童话》,就这,都快被孩子翻烂了。


    孩子们一直渴望知识,奈何,渠道有限。这回……”


    说到这,再看着一捆一捆的图书被搬下来,几个帮着搬的孩子们咧着个大嘴,笑的跟大傻子似的。


    小江老师突然眼眶有些发热,却仍旧开心的笑道,“这回好了,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书,孩子们有的看了!”


    听了小江老师的话,戈玫和吴厂长鼻子都酸酸的,孩子们学校条件太艰苦了。


    一所小学,两排房子,拢共不到十间,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要不是操场中央竖着的竹竿,那竹竿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


    绝让人想象不到,这竟然是所学校。


    学校共有五个年级,不像城里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还有六年级。


    这边的孩子,都没有经过幼儿园,大多数到了年纪,就直接就过来上一年级。


    有些小的六七岁,大的甚至九岁、十岁才过来,这还是村里去家里给家长做工作,硬是给拉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


    不然,大概就只能在家放牛干活,等再大一些就直接出去打工了。


    一年级的学生是最多的,有五十多个。


    但年级越高,生源越少。


    到了五年级,顶多只有二十几个了。


    大部分学生,上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


    小江老师说,“这边经济条件差,家长们普遍没什么文化,也没那么多的意识说要培养孩子。


    很多家庭养孩子,就为大点能出外打工挣钱。


    对于上学,觉得,能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成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爱学习,想要念书的。可惜,机会很少。”


    小江老师自己就是附近村子的,也是村里十几年里,头一个考上师范生的姑娘。


    她深知家乡的落后,也一心想要改变现状。


    毕业之后,她就申请回到了条件最差的梅林沟小学。


    她小时候就在这里上的学。


    学校就是这副破败的模样。


    等她师范毕业来工作了,学校仍旧这样,一切跟过去没甚差别。


    她心里难过极了,一心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帮更多的穷苦孩子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