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出兵!

作品:《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已是贞观五年春。


    辽城的冰雪初融,嫩绿悄然攀上枝头,万物复苏的生机之中,更蕴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锐意。


    潜龙计划历经数载深耕,底蕴已厚,鳞爪渐丰,到了该稍露锋芒之时。


    青玉飞舟再次启程,自辽城升空,划过一道青虹,直奔西南方向的长安。


    舟舱之内,陈曦静坐品茗,气息愈发渊深似海,返璞归真。历经灵山法会与如来道争,又长期梳理辽东格物大道与潜龙诸务,他的修为境界虽未再次突破,却更加圆融稳固,对自身道路的把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坐于他对面的李承乾,变化则更为显著。


    昔日那个因腿疾而敏感阴郁的东宫太子,如今身姿挺拔,气度沉凝。


    常年随陈曦在辽东学习实践,浸淫格物之道,观摩军政民情,参与具体事务,加之陈曦悉心教导与自身刻苦修行,不仅学识眼界今非昔比,一身修为也稳稳踏入筑基后期,举手投足间,已隐隐有了一丝独当一面的沉稳与决断。


    眉宇间的稚气尽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过实践磨砺后的自信与从容。


    “老师,此次回长安,可是西扩之略将启?”


    李承乾为陈曦斟满茶杯,轻声问道。


    他虽在辽东,但也通过特定渠道关注着朝堂动向与四方局势,敏锐地察觉到风向的变化。


    陈曦微微颔首,目光透过舷窗,望向下方飞速掠过的山川城池:


    “潜龙蓄势已久,陛下雄才大略,岂甘久困于东土?西扩国策既定,各项准备也已就绪,如今只欠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者说,一个能让天下人信服,也能让朝野力量凝聚的出师之名。”


    他顿了顿,看向李承乾:


    “承乾,你如今已非吴下阿蒙。回到长安,陛下或有重担交付于你。身为储君,当有储君的担当。”


    李承乾神色一肃,郑重道:


    “学生明白。定不负父皇与老师期望,竭尽所能,为大唐,为未来仙庭,贡献己力。”


    飞舟速度极快,不一日,便已抵达长安城上空。


    如今的帝师府早已修缮扩建,气象万千,虽不及辽城那般处处可见格物新象,却也自有一股汇聚文脉、勾连星辰的磅礴气势,成为长安城中一处超然所在。


    陈曦归来,并未大张旗鼓,但该知道的人,自然第一时间便已知晓。


    次日,太极宫,两仪殿。


    李世民一身常服,坐于御案之后,虽未着冕服,但那股睥睨天下的帝王威仪却愈发厚重。


    他正值壮年,在陈曦暗中以星辰之力与灵药调理下,身体康健,精力充沛,雄心非但未减,反而随着国力日盛、潜龙计划稳步推进而愈发炽烈。


    御阶之下,李靖、李绩、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军方重臣赫然在列,新任兵部尚书侯君集、户部尚书戴胄等亦在一旁。


    文官之首,房玄龄、杜如晦虽已显老态,但精神矍铄,目光睿智。


    白起亦位列武臣之中,他气息内敛,但那股历经万古沙场的铁血煞气,依旧让同僚不敢小觑。


    陈曦与李承乾立于御前。


    “儿臣(臣)参见父皇(陛下)!”李承乾与陈曦同时行礼。


    李世民目光首先落在李承乾身上,仔细打量一番,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惊讶与欣慰。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这个长子身上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那股沉稳自信的气度,远非昔日困于东宫时可比。


    “好!好!承乾,你在辽东随帝师学习,看来收获极大!朕心甚慰!”


    李世民抚掌笑道,语气中充满了满意。


    “全赖父皇给予机会,老师悉心教导。”李承乾不卑不亢地回应。


    李世民点头,又看向陈曦,神色转为郑重:


    “子川,辛苦你了。潜龙之基,多赖你于辽东一手奠定。如今,是时候让这潜龙,稍露爪牙了。”


    陈曦拱手:“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事。潜龙之势已成,静待陛下号令。”


    “嗯。”


    李世民目光扫过殿内众臣,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金戈铁马般的铿锵之意。


    “诸卿,自我大唐立国,历贞观之治,休养生息,革新内政,国力日盛,兵甲已精。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四方未平,何以称天朝上国?昔日与帝师、卫公、武安君定策,西扩以蓄力,以图未来。如今,各项准备皆已就绪!”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疆域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吐蕃的位置。


    “恰在此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竟敢屡次遣小股兵马犯我边境,掠我子民,更遣使言语傲慢,索求无度!真当我大唐刀锋不利否?”


    李世民声音转厉,一股凛冽的杀伐之气弥漫殿内:


    “吐蕃,地处高原,易守难攻,然其资源匮乏,内部部落纷争不断。若能一战而下,不仅可打通通往西域的南路屏障,更能获取大量战马、劳力,并以其地为跳板,震慑西域诸国!此乃天赐良机,亦是西扩之路,最佳的开门之石!”


    他目光如电,看向李靖:“卫公李靖!”


    “老臣在!”


    李靖踏步出列,声若洪钟。


    “朕命你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对吐蕃战事!统筹各路兵马,调度粮草器械!务求一击必杀,扬我国威!”


    “老臣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李靖躬身,眼中精光爆射。


    “鄂国公尉迟敬德、卢国公程知节!”


    “臣在!”尉迟敬德与程咬金同时出列。


    “命你二人为副大总管,辅佐卫公,统领中军与左路军!”


    “末将得令!”


    李世民目光转向气息沉凝的白起:“武安君白起!”


    “末将在!”


    白起踏步,甲胄铿锵,一股无形的煞气让周遭温度都似乎下降了几分。


    “朕命你为先锋大将,领破虏新军,并节制陇右、河西精骑三万,为大军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荡一切敢于阻拦之敌!朕要看看,是你这千古杀神锋锐,还是吐蕃高原险峻!”


    白起血眸中战意升腾,单膝跪地:“陛下放心!末将必率破虏锐士,为陛下踏平吐蕃,将其赞普之首,献于阶下!”


    “好!”


    李世民大喝一声,气势磅礴。他又看向侯君集、李绩等人,一一做出任命,或负责后勤,或策应边镇,或训练新兵,将整个对吐蕃的军事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


    安排完军事,李世民目光再次落在李承乾身上,带着考较与期望:


    “承乾。”


    “儿臣在。”


    “你随帝师学习数载,文武之道,格物之理,皆有所成。此番西征,乃国朝大事,朕命你为监军,随卫公中军行动。无需你亲临战阵搏杀,但要你学习大军调度,体察将士艰辛,观摩卫公、武安君用兵之道,更要以你所学之格物新学,关注军中器械应用、后勤保障、情报传递,若有见解,可直接向卫公建言。你可能胜任?”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朗声道:


    “儿臣领旨!定当恪尽职守,虚心学习,竭尽全力,不负父皇信重!”


    这是他首次正式参与如此重大的国事军事行动,既是考验,也是难得的历练机会。


    李世民满意点头,最后看向陈曦,语气深沉:


    “帝师。”


    “臣在。”


    “西征吐蕃,虽是以雷霆之势,行开疆拓土之实,然其地民情复杂,信仰迥异。军事征服易,收服人心难。朕予你临机决断之权,凡涉吐蕃战后治理、与当地势力交涉、乃至与西边佛国可能之牵扯,皆由你统筹决断。必要时,可调动书院力量,推行教化,稳固根基。”


    “臣,领旨。”


    陈曦平静应下。他明白,李世民这是将西扩最关键的文治与长远布局部分,完全交托给了他。


    军事打击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新土真正消化,融入大唐文明体系,才是西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系列任命如同战鼓擂响,整个大唐王朝的战争机器,开始高效运转起来。


    兵力调动,粮草集结,军械输送……


    一道道命令自长安发出,通过改良的传讯法阵与飞舟,迅速传遍四方。


    而吐蕃的挑衅,正如一束投入干柴的火把,瞬间点燃了大唐积蓄已久的雄心与力量。


    贞观五年的这个春天,长安城内外,弥漫的不再是往日的和风细雨,而是一股冲天而起的兵戈肃杀之气。


    潜龙,已不再深潜。


    它的目光,已然投向了西方的高原,投向了那片广袤而未知的天地。


    李承乾站在陈曦身侧,望着殿外湛蓝的天空,心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正随着这帝国的战车,一同滚滚向前。


    陈曦负手而立,神情依旧淡然。


    西扩序幕,自此拉开。这既是凡间王朝的征伐,亦是他格物大道、文明之火,西向传播之始。


    风波,将起于青藏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