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万卷门前

作品:《西游:稳健人生,从高中进士开始

    骡车碾过颍川城外最后一段官道,伏牛山雄浑的轮廓已在望。


    陈曦掀开车帘一角,目光沉静地投向远方。


    山脚下,那座耗费无数心血寄托着格物大道未来的书院,已彻底褪去了营造的喧嚣与尘土,如同沉睡初醒的巨兽,在春日暖阳下显露出它完整而恢弘的筋骨。


    青冈岩垒砌的墙体厚重如山,饱经打磨,在阳光下泛着冷硬而内敛的光泽。


    层叠的飞檐斗拱刺破青天,线条利落而充满力量感。


    九丈九尺的白玉石阶自山门笔直铺下,如同一条登临学问圣殿的通天坦途。


    山门巍峨,非金非木,竟是以整块巨大的玄色墨玉雕琢而成,门楣之上,独秀书院四个大字铁画银钩,正是书圣王羲之亲笔,字字蕴藏风骨,流转着磅礴文华,望之令人心折。


    两侧那两尊非狮非麟的墨玉镇山兽,巨爪下的青铜齿轮咬合处符文隐现,引动地脉之力,无声地稳固着整座书院的气运根基。


    “到了!师父!书院…书院完全建好了!”


    陈子凡趴在车窗上,金睛放光,兴奋地低喊。


    车外,王家三十六名新弟子纷纷探出头来,望着那片气象万千的建筑群,眼中充满了震撼与向往。


    张铁山、赵清源等人亦是心潮澎湃,这是他们亲手参与一砖一瓦垒起的圣殿!


    陈曦微微颔首,目光温润。


    书院已成气象,栖霞洞天为其根本,此乃大道之基。


    然而,当车队驶近颍川城门,眼前的景象却让车内的惊叹瞬间被另一种喧嚣取代。


    城门内外,人流如织,比往日何止繁盛十倍!


    官道两旁,临时支起的茶棚小吃摊鳞次栉比,挤满了风尘仆仆的旅人。


    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学子三五成群,或背着简陋的书箱,或挑着单薄的行李,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眼中却燃烧着同样炽热的光芒那是对独秀书院的向往。


    “听说了吗?陈司业在琅琊王氏讲学,当场点选了三十六名王家子弟!连王家那眼高于顶的麒麟儿王玄策都入了门!”


    “不拘门第!这是真的!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只要通晓格物之理,心系黎庶,皆可应考!”


    “格物…格物到底是什么?真能像传言那样,让水倒流,让木自燃?”


    “管它是什么!能进这书院,便是天大的造化!没见颍川城的客栈都住满了吗?连柴房都涨价了!”


    “............”


    议论声、期盼声、客栈伙计的吆喝声,混杂着车马喧嚣,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扑面而来。


    骡车在拥挤的人流中艰难穿行,速度慢如蜗牛。


    无数道目光好奇地投向这辆不起眼的青幔骡车,当有人认出车辕上沉默赶车的子业和探头探脑的陈子凡时,低低的惊呼立刻响起:


    “是陈司业的车驾!”


    “陈司业从琅琊回来了!”


    “司业大人!书院何时开考啊?”


    “.........”


    人群顿时一阵骚动,无数热切的目光聚焦在骡车之上,若非有维持秩序的陈府护卫悄然隔开,几乎要将道路阻塞。


    车厢内,王家新弟子们感受着这山呼海啸般的期盼,心潮更是激荡难平,望向陈曦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子业依旧沉默,握着缰绳的手稳如磐石,气息沉凝地将一切喧嚣隔绝于外。


    陈曦端坐车中,深潭无波,神念却已如春风细雨,无声拂过整座颍川城。


    感知着那汇聚而来的、驳杂却生机勃勃的求知欲念。


    穿过拥挤的城门,驶入相对宽阔的城内主街,喧嚣略减。


    骡车并未直归陈府,而是依陈曦之意,绕行至独秀书院正门前。


    巍峨的墨玉山门下,巨大的广场早已被清理出来,青石铺地,光可鉴人。


    此刻虽无人聚集,却已隐隐能感受到此地日后万头攒动的气象。


    一道玄衣垂落的身影,不知何时已立于山门高阶之上,气息渊深如星空古渊,正是陈群。


    他负手而立,目光温润地注视着缓缓驶近的骡车,嘴角噙着一丝满意的笑意。


    骡车停稳。


    陈曦推门下车,对着高阶之上的陈群,深深一揖:


    “老祖宗。”


    “嗯,回来便好。”


    陈群声音平和,目光扫过陈曦身后陆续下车恭敬行礼的众弟子,在气息沉凝如山的子业身上略作停留,眼中了然之色一闪而过。


    “书院气象已成,子川功莫大焉。”


    陈群走下高阶,与陈曦并肩而立,一同望向山下那座熙攘的城池,声音带着洞悉世情的通达。


    “然,山下这汇聚而来的万千之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真心向学、天资卓绝者,亦不乏投机取巧、欲借书院扬名者,甚或有心怀叵测之徒混杂其中。”


    他捻须微笑,目光转向陈曦:


    “此乃书院根基初立第一关。当设试炼,如大浪淘沙,去芜存菁,方不负这独秀之名,亦不负天下向道之心。子川,你意如何?”


    陈曦的目光也投向颍川城内攒动的人头,那驳杂的期盼如同无形的浪潮拍打着伏牛山脚。


    他沉默片刻,神念沉入识海,《格物天工论》金书微微流转,无数关于书院未来生源筛选大道传承的推演瞬间闪过。


    “老祖宗所言极是。”


    “大道之基,首重根本。曦已有计较,考题已有腹案。待试毕,便是书院正式开山门,广纳天下英才之时!”


    “善!”陈群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而赞,“老夫拭目以待!”


    翌日,天色微明。


    独秀书院那巨大的墨玉山门之前,宽阔的广场上早已被闻讯而来翘首以盼的学子与看热闹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


    无数道目光,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死死盯住山门右侧那面巨大的光洁如镜的青玉照壁。


    晨光刺破云层,洒在青玉照壁上,映出一片柔和的光晕。


    “出来了!出来了!”


    不知是谁高喊一声,人群瞬间骚动!


    只见两名身着书院统一青色短袍的年轻弟子,抬着一卷丈许宽的巨大素帛,步履沉稳地走到照壁之前。


    一人扶稳,另一人手持饱蘸浓墨的巨笔,手臂沉稳有力,在万众瞩目之下,于那素帛之上奋笔疾书!


    铁画银钩,字字如斗:


    独秀书院入学试,考题三道:


    其一:水车三片坏其一,轮转失衡,水难汲引。当以何物,施何法,使此残车立转如初,水流畅然?


    其二:流火珠引地火之能,然若施法过甚,珠体炸裂,是为力之过猛,抑或材之不堪?当如何验之,如何避之?


    其三:颍川城西,格物新楼将起,其地基当如何规划营造,方能稳若磐石,纵遇地动山摇,亦岿然不动?


    限三日,以图文详述其理其法,交于书院考院。


    ——山长陈曦


    墨迹淋漓,在晨光下耀人眼目!


    三道考题,如同三记重锤,狠狠砸在广场上数千人的心坎上!


    没有之乎者也,没有圣人微言!


    考的竟是水车坏了怎么修?


    珠子炸了怪力大还是料差?


    房子怎么盖才结实?


    “这…这考的什么?匠作营生吗?”


    一个身着锦袍背着华丽书箱的富家公子愕然张大了嘴,满脸的不可思议。


    “水车…流火珠…地基…这…这让我等圣贤书读破万卷的学子如何作答?”旁边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儒生气得胡子都在发抖。


    “哈哈!妙!妙啊!”


    人群中,一个粗布短褂、双手满是老茧的年轻工匠却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这才是真学问!俺在工坊修了十年水车,这题俺懂!”


    “珠子炸裂?力猛还是材差?这…这不正是格物穷理吗?需实测!需分析!”


    一个面容清瘦眼神执拗的寒门学子喃喃自语,手指已忍不住在袖中虚划起来。


    满场哗然!


    惊愕、茫然、愤怒、狂喜、顿悟…种种情绪在人群中交织、碰撞、沸腾!


    青玉照壁前,墨迹未干。


    陈曦所出的三道考题,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三粒寒冰,瞬间炸开了颍川城压抑已久的期盼,激起的喧声巨浪直冲伏牛山巅。


    山门高阶之上,陈曦与陈群并肩而立,玄衣与青衫在晨风中拂动。


    陈群捻须微笑,深邃的目光扫过下方众生百态,声音带着洞悉世情的通达:


    “淘沙见金,此试一出,真伪立判。子川,这三道题,深得格物之三昧,亦合书院取才之本。”


    陈曦的目光沉凝如初,静静看着那巨大的考题下涌动的人潮,看着那些茫然失措的锦袍书生,看着那些跃跃欲试的工匠与眼神发亮的寒门学子。


    “大道在器,理存于微。”


    “能解水车之困者,方知力之流转;能析流火珠之爆者,方明物性极限;能筑稳格物楼者,方晓天地承载。此乃根基,亦为大道之始。”


    他的视线投向城西那片尚为空旷的土地,仿佛已看到一座承载着格物大道未来的巍峨楼宇,正拔地而起,根基深扎于这实践与思辨的沃土之中。


    “三日之后,试毕之时,便是独秀书院,正式开山门,传道授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