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没钱啦!
作品:《穿越晚唐:从负债不良人开始》 高朝世批复鱼天恩奏折说朝廷没钱,不是假话,大唐朝廷是真没钱啦!
废帝和毒后伏诛后,高朝世让太府寺打开左右藏库,结果左藏库的钱不及万贯,金银几乎殆尽,布帛不到十万匹;右藏库原本藏有珍宝、精玩、宝石、贡品、战利品等等,现在仅剩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矿石。
大唐国库,空了。
太皇太后和高朝世原本就对那废帝夫妇主管下的国库不抱幻想,但空虚到这种地步,还是大出他们意料之外。
再不想办法弄钱,群臣的俸禄都坚持不过三个月。这还多亏了抄没罪臣家产的收入。
为了避免引发朝臣恐慌,太皇太后只召集了高朝世、小夷、李真、归叔夜四人一起商议。召开南薰殿财政会议。
李真闻听朝廷缺钱,觉得很荒诞。他只经历过自己缺钱的滋味,却从来没想过国家缺钱是个什么感受。
但他现在是大唐摄政王,解决问题的担子要落到他的肩上。
他前世是个跑业务的,今世是个不合格的小纨绔,连两世负债都搞不定,这种国家层面的财政赤字他有什么办法?
小夷也彷徨无计。她从来没想过钱还是个问题。在盂县,她扮穷只是逗李真玩,她给宁氏夫妇的钱都是偷土豪劣绅的。
她是擅长谋略布局。但钱这个东西,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大钱,和谋略布局关系不大。
高朝世皱眉道:“要不,效仿武宗灭佛,再来它一次,把佛像融了铸钱。”
众人齐齐眼睛一亮,“好主意!”
他们刚刚和国师化身的黑佛拼死拼活,对佛教自然没啥好感。
归叔夜却摇头,“会昌灭佛距今不过五十年,佛像早已毁坏殆尽,铜像已被木雕替代,能搜得多少铜来?再者,藩镇乱战,天下百姓大都崇佛,若行此事,须好好衡量利弊。“
众人又陷入纠结。
太皇太后道:“要不,节省皇室用度?”
归相迟疑道:“能节省固然好,只是,即便节省出来,也不过杯水车薪。”
“那该怎么办?”太皇太后问。
“财政非臣所长,不若唤户部尚书刘宴来,听听他的见解。”归叔夜欠身。
不一会儿,刘宴便被召唤入宫。
他向众人行过礼后,太皇太后赐座。
问起财政,刘宴满面激愤,就像点燃了的火山。黑脸更黑。唾沫四溅道:
“安史之乱后,我大唐户数从900万户跌至400万户,朝廷不得不把税收从按人头收税转向按资产、田地征收。两税法推行初期,朝廷明文规定,税外加征者,以枉法论。曾一度缓解朝廷财政危机。”
“可是,到了废帝时期,朝廷用度不够,在户税和地税之外,不断加征税种,像间架税、除陌钱、盐铁加价日益加剧,这还不算,更巧立名目收一些不知所谓的税,诸如拔钉钱,饲料费,使得益发民不聊生,四处落草为寇。”
【间架税是房屋税,除陌钱是商业交易税、拔钉钱是给牛马驴骡换掌钉的税,饲料费是收牲畜吃草的税。】
“藩镇坐大,截贡成为常态。朝廷掌控范围仅长安周围和江南数州,甚至经常向藩镇求贡,威望扫地。藩镇的百姓除了各种税之外,还要担负军费,民生比之长安还不如。”
“由于铜料短缺,朝廷不得不大量铸恶钱,致使物价飞涨,民间私藏金银者日益增多。”
【恶钱,就是分量缩水的劣币。】
“这,便是我大唐今日之财政。江山社稷,以百姓为主,以民生为先。民生以财为主。”
说着,刘宴站起,向太皇太后和李真恭敬行礼,“太皇太后,摄政王,我大唐若再不改革财政,莫说叛乱,就是没有叛乱,朝廷也会、也会……”
说着,呜咽着,竟是难以为继。
太皇太后起身,轻拍刘宴的臂膀,温声道:“一定要改呀,刘尚书坐下慢慢说。”
刘宴平复了一下心情,再度坐下,“朝廷现在最大的困境,便是没兵没钱。若要增加税收,就得先平灭藩镇收回课户,若要平灭藩镇,就得增加军费扩编军队。如此一来,便形成恶性循环。”
财政依靠税收。若要有钱,得先保证课户(纳税户)数量,要保证课户数量,就得收回藩镇权限,要收复藩镇,就得有足够兵力,而扩编军队,就得先有钱。
【李真想起自己在白骨堡陷入的求白晶晶给三颗痣的逻辑怪圈儿。】
刘宴继续道:“微臣苦思良久,觉得唯一之计,便是先绕开藩镇课户。从朝廷控制的盐政、漕运、常平仓入手。”
“首先是盐政这一块儿。常言道,宁可居无衣,不可食无盐。盐政如果控制得法,朝廷收入可以增长十倍以上。”
“现在朝廷推行的是官产官销,算上人力、损耗、运输等等,不仅产量低,而且成本高,所得甚少。不如改为民产官收商销,由指定盐户来产,然后官府以高出成本价的定价来收,再统一发给有资格的商户,再由商户按市价卖出!”
【“妙!”归叔夜一拍大腿,连形象都不顾了。】
“改善财政,无非不过开源节流。改盐政是开源,那么开漕运便是节流。历年来,朝廷收上来的粮食地税,沿途耗损竟在四成左右。”
“长安粮食,大都从江南运来。若疏通运河,改陆运为水运,且是分段水运,由当地转运使负责。微臣算过,如此一来,损耗仅为原先的十分之一,可大大缓解财政压力。”
【“厉害!”李真鼓掌赞叹。】
“还有常平仓,在产粮区建立常平仓。丰年收粮,且将余粮送入长安太仓和洛阳含嘉仓,灾年以平价售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储备粮食,还可以灵活赈灾。也可为朝廷增加节省一大笔开支。”
太皇太后闻听,赞叹不已,一脸激赏地看着黑瘦的刘宴,“刘尚书有相才,小高,拟一份圣旨,封户部尚书刘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唐中后期,看一个官员是否宰相,只看一个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宴一朝拜相,激动得当即跪倒,“微臣刘宴,叩谢太皇太后。”
“刘爱卿平身,”
太皇太后扶起刘宴,谆谆叮嘱,“多亏归相识人,你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专才,这些改革你放手去干。有何阻碍,和归相商议。再有阻碍,直接来找哀家。”
这是直达天听的支持了。
刘宴又要下拜,被太皇太后制止。刘宴急于实行新政,便向太后太后、摄政王、归相告辞,走了出去。
见财政问题解决,李真小夷喜得互相看着,咧嘴傻笑。
但其他人仍然面色沉重。
小夷诧异地问太皇太后,“奶奶,不是有钱了么?”
太皇太后哭笑不得,“刘宴所说确是良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要生效少说也得一年半载。这一年内,如何支撑?”
“那还是缺钱?”小夷瞪大眼睛。
“对呀。”太皇太后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