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聋易的态度

作品:《四合院之我是雨水舅父

    不论易中海是真心还是假意,既然是说亲,肯定要把工作问清楚。


    不说姑娘的长相,家庭条件确实算是不错,可祁安没有兴趣,他可不信能比陈雪茹长的还漂亮。


    想到陈雪茹,祁安顿时心里有些火热,想着要不抽时间去认识一下。


    “易大哥,您费心了。


    我现在一门心思的想多挣点钱,这个时候找对象不合适。


    相信人家姑娘也不会同意,毕竟我的负担可不轻。”


    祁安的声音很低,他怕七七和雨水听到。


    祁安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让易中海断了这个想法。


    也间接证明了他没钱,看这个老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惦记他。


    傻柱没工资,祁安现在要养活两个学生,条件好的姑娘还真看不上他,这是事实。


    “小舅,我……”


    傻柱感动到眼泪流了下来。


    “憋回去,都多大人了,别动不动就抽风。”


    傻柱的感动消失,只剩下涨得通红的脸。


    易中海没有相信祁安的话,原因自然是不了解他家里的情况。


    “小安,你父亲现在做什么呢!他都不帮衬你一把的吗?”


    易中海问的很是自然,他是真的很好奇。


    为啥祁安都回来了,他父亲不来看看孩子。


    傻柱也是用好奇的目光看着祁安,他也想知道外公现在做什么呢!可小舅每次都用不能说打发他。


    祁安心中叹气,捂着心口闭上了眼睛,他现在很想一脚踹易中海脸上,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样做。


    做人可以张扬,但不能做个不讲道理的混蛋。


    祁安睁开微红的眼睛,沉声说道,“不方便说,请回吧!”


    看到祁安眼中喷火,易中海心里有了猜测,讪笑了两声,赶紧站起身快步走了。


    傻柱看到小舅铁青着脸,他正准备偷摸退走,却听到祁安说道,“你外公已经去世了。”


    说完话,祁安站起身回屋了。


    没人看到,他眼睛里再一次噙满了泪水。


    祁安想明白了,有些事情躲是躲不过去的。


    他一天不说出来,傻柱就会惦记一天。


    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别人总是提起,不如直接说出来的干脆。


    傻柱回到屋里,压着嗓子哭成了泪人。


    易中海直接去了后院聋老太太家里。


    第一句话就是,“老太太,祁安的父亲很大可能已经去世了。”


    然后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和聋老太太叙述了一遍。


    聋老太太微微皱眉说,“你猜的应该没错。


    对了中海,你去过常胜镖局吗?”


    易中海摇头说,“我压根不知道常胜镖局在哪里,只听说镖局大多在前门大街那边。


    再说了,解放前可没有工委为工人做主,更谈不上周末休息。


    即使偶尔因为事故停工,除了祁安这种自恃一身本事的混小子,普通老百姓谁敢乱跑。


    这两年虽然安稳了很多,可除了菜市扬,同样哪里都没去过。”


    聋老太太点头,“听说祁安的师妹也住在傻柱子家里?”


    “嗯,住好几天了,素兰说小姑娘叫七七,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特别勤快懂事,现在都是她在照顾雨水。”


    “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不回家?难道是祁安特意找来照顾雨水的?”——聋老太太问。


    “这?可能吧!


    祁安应该开了家卤肉铺子,最近应该挺忙的。”


    “咕噜,”聋老太太吞咽口水的声音很是清晰,易中海都听到了。


    聋老太太也不尴尬,只假装易中海听错了。


    “开了个铺子?哎,买卖哪有这么容易做的。


    都邻里邻居的给这孩子捧个扬,让他明天带回来半,一斤卤肉,咱们一家人都尝尝。”


    话音落,聋老太太把上次没花出去的一块钱又拿了出来。


    要不要钱是易中海的事,给不给是她的事,这是态度问题。


    活了六十多年的聋老太太心里门清。


    只是,显然她压根不知道卤肉的价格。


    不过,她又赌对了,易中海没有拿她放在桌子上的一块钱。


    点头说,“这是应该的,这事就我来吧。”


    不是易中海假大方,就像上回,一斤肉八成进了他们两口子的肚子里,这个钱他还真拿不起来,太沉。


    就聋老太太这牙口,馋归馋,她还真吃不了多少。


    想想她能活到七十年代中期,这可是九十多岁,说明了这位老太太是懂养生的。


    聋老太太想到给祁安介绍对象的事,不由叹气说,“你夸有大本事的老祁既然不在了,这祁安的婚事也就别操心了。


    他现在能不能过得下去都两说,等以后结婚有了孩子,只怕日子更艰难了。


    到时候要是找你帮衬,你伸手或是不伸手都不合适。”


    这话说到易中海心坎里去了,他也是这么想的。


    都说救急不救穷,没人会往无底洞里边砸钱,傻子除外。


    “看祁安的态度,很明显不愿意跟邻居来往,干脆就随了他的意,各过各的。”


    聋老太太思索片刻,轻轻摇头说,“年轻人好面子,这很正常。


    还能跟张家丫头似的,逮着谁都想占点小便宜。


    各过各的不合适,这样下去邻居之间就会变得陌生,对你以后养老有很大隐患。


    这样,你跟素兰说一声,七七这丫头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她搭把手。


    他们家日子真要是过不下去了,就主动送过去几斤棒子面。


    有时候不要看东西少,一份善意对一个知恩的孩子来说,能记你一辈子的好。”


    聋老太太的语速很平稳,就像是亦师亦母的亲妈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第二天一早,祁安是陪着两个小丫头一块出的门。


    他算了一下时间,准备食材和卤肉大概需要三个小时。


    不卖早饭的话,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开门正合适。


    系统一如既往的给力,祁安有种感觉,只要他还在菜市扬开着卤肉铺子,一只花猪应该每天都有。


    今天同样如此,不但有一只花猪同样给了一百米棉布。


    绣着牡丹花的大红色细棉布,这个年代结婚时新娘子最涨脸的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