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大稍筋弦弓

作品:《直播:兵临京城,主公你要退兵?

    董良拱手:“禀侯爷,根据我部侦查,目前靺鞨八部共有六万余人。其中真正的靺鞨精兵,以谷载部、乌拉部和叶赫部为主,只有两万三千人左右,是为上三部。


    其余五部有四万多人,以靺鞨人为主,还杂有从扶余人和北狄人中选出来的悍卒。此外靺鞨人的具装重甲骑兵,人马皆披重甲,虽然那些重甲比不上平辽卫的精细,但却比平辽卫的甲胄还有高大厚重几分。


    估摸着,这是劾力拨倾全力打造的。这些重甲骑兵,人数不下一千两百人。据扶余人所说,这些重甲骑兵,人马冲阵之时,悍不畏死,配有长矛冲锋破阵,弯刀近战缠斗,铁骨朵破甲击敌,甚是悍勇。”


    萧令秋听此,半眯着眼睛,手指敲击着桌面。根据董良所说的这些情况,萧令秋想起了铁浮屠。


    具装重甲骑兵不是无敌的,平辽卫就被北狄人溜着玩过。而且具装重甲也怕弩,神臂弩百步之内可以破重甲,更别提床子弩了。


    “董指挥使,你要让人密切关注靺鞨人的动向,特别是他们的具装重甲骑兵人员数量、配置以及作战方式。”萧令秋吩咐道。


    “喏!”


    和董良聊完,萧令秋转头看向了负责辎重和打造军械的赵德明:“赵提督,我之前让你打造改进的大梢弓,如何了?”


    赵德明闻言,起身拱手道:“禀侯爷,已作出了三件改良后的成品。属下带了过来,已交给何统领,正想请您试弓。”


    萧令秋点了点头,然后喊来了何逸春,让他把赵德明准备的大梢弓取了过来。


    随后所有人跟随着萧令秋来到了侯府后花园,萧令秋让人取来了平辽卫所用的甲胄,套在了一个木人桩上。


    三张大梢弓,造型都差不多,长度在五尺半左右。采用的材料也大致相同,都是采用榆木、桦木和竹制的。唯有弓弦不同,三张弓的弓弦分别是皮弦、丝弦和筋弦。


    萧令秋先是分别试拉了一下这三张弓,拉力都在九十斤以上,这种拉力一般人很难拉开。


    为了适配这大梢弓,赵德明还设计了三种箭矢,分别是宽刃三棱的破甲重箭、细长箭头的穿甲梅针箭和窄刃柳叶形的轻箭。


    萧令秋手持一张筋弦的大梢弓,取出一支破甲重箭,姿势怪异的弯腰撅腚,在相隔四十步的距离,瞄准了披着甲胄的木人桩。


    众人看着萧令秋这怪异的姿势,虽没有和之前丘泉那样暗自发笑,但也都面露尴尬之色。这弯腰撅腚,着实有些不好看。


    咻...


    一声离弦之音响起,随即便听到一道类似于长矛破甲的声音,只见萧令秋射出的破甲重箭,直接扎进了木人桩上,连带着木人桩都往后倒飞了几步。


    破甲重箭的箭头,直入甲胄之内三寸。平辽卫所穿的三层重甲在这三尺长的重箭面前,就跟木板一样,直接扎了孔洞出来。


    嘶...


    一众指挥使倒吸一口凉气,四十步,一箭破重甲,这威力着实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知道萧令秋有一张大梢弓,并用大稍弓在夜袭北狄人营寨的时候,一箭射杀了木折合的大儿子托兀赤。


    同时还一箭射断了木扎合的大纛。


    但现在,他们亲眼看着萧令秋一箭射破重甲,纷纷为此感到心惊。


    “这...这...这种弓如果配备给骑兵,完全等于是让骑兵携带了一张可以随时发射的神臂弩啊。”徒河卫指挥使董良,神情愕然道。


    “这大梢弓的威力确实够大,但不是什么人都能拉开。”宣府指挥使沈建安摇头道。


    萧令秋听着他们的讨论,没有过于理会,而是继续在不同的距离上,再次试了一下大梢弓的威力。


    一番实验下来,他发现大梢弓在四十步以内,可直接破重甲;五十五步,可破骑兵札甲;八十五步以内,可破皮甲。


    这种大梢弓搭配重箭,一旦超过一定的距离,威力下降的十分厉害。四十步之内,一旦射中,对重甲兵的伤害不亚于神臂弩。


    “还是这张筋弦的弓有力道,筋弦抗拉伸,而且耐潮湿和抗磨损。”


    萧令秋对三张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测试。筋弦弓的回弹性最小,这意味着能够将弓臂储存的能量,高效的传递到箭矢上。


    “侯爷不愧是弓箭大家,筋弦弓的优点确实如此,不过却也是最贵的。这筋弦弓,用的是牛筋,最好的还得用鹿筋。其次是丝弦弓,弹性好,但耐用性差。而皮弦弓,最便宜。遇水变形,遇冷变脆。”


    赵德明一脸恭维的夸赞着。


    “制作这大稍筋弦弓的材料备齐了吗?能制作出多少张弓出来?”萧令秋对赵德明询问着,同时将弓递给了其他人,让他们也试一试。


    “回侯爷,属下这段时间有清点过收集好的材料。目前处理好,且能直接用于制弓的竹、桦木和榆木,可以制造出两千张大稍筋弦弓。”赵德明回答道。


    “两千张...”


    萧令秋听到这个数量,不由得皱了皱眉。他虽觉得有点少,但也明白制弓没那么简单。哪怕材料都处理过,但想要将弓制作出来,少说也得三个月起步。


    他用的那张大梢弓,还是赵德明让一堆工匠集思广益赶工出来的半成品呢。


    “这两千张弓,每张弓配二十五支重箭、十支梅针箭、五支轻箭和哨箭。需要多长时间能造好?”萧令秋问道。


    赵德明闻言,神色有些为难,盘算了一下后,拱手道:“至少需要七个月。”


    萧令秋听此,当即摆了摆手:“我没那么多时间给你,你最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我最少要看到一千张弓和配备好的箭矢。”


    赵德明当即脸色一变,面露哭相:“侯爷,这...这时间太短了啊。”


    “我知道时间不够,但你只有这些时间。因为我打算待四月份天气回暖之后,对靺鞨人用兵。你回去告诉工匠,让他们多卖点力。


    只要能在三个月内完成一千张弓和箭矢,每一张弓我给他们一石粮。能超额完成任务,每多出一张弓,我再给他们加一石粮。”


    萧令秋不是那种无脑下任务的领导,他能做到让人卖力的同时,给人物质奖励。一石粮可不少呢,足够一个成年男子吃一个多月。


    另外,他之所以打算等四月份之后,对靺鞨人用兵。是因为四月份之前,辽东的天气太冷了。士兵穿着甲胄,根本不抗冻,他们可不是土生土长的靺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