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这画面实在有些违和

作品:《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

    仆人备好热茶和点心,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吩咐。


    梁安在主位坐下,示意陆临川坐在客位。


    李诚父子则自觉地站在陆临川身后,像两个尽职的随从。


    陆临川本想让他们也坐下,但见两人摇头拒绝,便不再勉强。


    “陆会元的大作《六国论》,在下拜读多遍,受益匪浅啊。”梁安端起茶盏,目光却一直停留在陆临川脸上,似乎在观察他的反应。


    陆临川微微一笑:“梁大人过奖了,不过是些粗浅见解。”


    梁安摆摆手,又恭维了几句。


    他请陆临川到府中招待,除了感谢救女之恩,也存了试探的心思。


    女儿虽说是对方所救,但毕竟只是一面之词,他不得不谨慎,若发现是歹人,他也好当扬拆穿,顺藤摸瓜找出幕后凶手……


    这样想着,梁安便有意将话题引向朝局,连问了几个关于边防、税制的问题


    陆临川意识到对方是在试探自己,有些不高兴,但都进梁府做客了,也不好直接撕破脸皮得罪人,便一一作答。


    既指出问题症结,又不偏不倚地分析利弊……见解独到,言辞恳切,但始终没有表达自己的倾向。


    随着谈话深入,梁安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钦佩……这般见识和谈吐,绝非寻常人所能模仿,定是陆会元无疑!


    陆临川发现这位梁大人虽然对朝政很了解,但见解并不深刻,更像是一个热心的旁观者。


    不过他有个优点,就是知道自己见识有限,所以对真正有才学的人格外尊重……


    陆临川忽然觉得有些奇怪。


    先前梁玉珂在驴车上就滔滔不绝地讨论变法利弊,现在梁大人又拉着自己分析辽东局势。


    怎么梁家人都热衷于谈论朝政?难道是因为出了一个皇后?


    若是按照这个规律,如果有机会的话,那位二小姐梁玉瑶怕不是也会拽着自己聊边患军务?


    他想象着那位容貌酷似神仙姐姐的梁二小姐,用那张明艳动人的脸,一本正经地和自己讨论九边军饷问题的扬景。


    这画面实在有些违和,却又莫名让人期待……咳咳,想歪了。


    不知不觉,茶已换过三巡。


    时辰不早,陆临川打算告辞。


    梁安忽然正色道:“陆会元,在下有一事请教。”


    陆临川见他的口气和之前“考校”时大不相同,心道这茶果然不是白吃的:“梁大人请讲。”


    他倒想听听对方有什么事要问自己,若太过危险,他自会拂袖而去。


    一个新科会元,可以不看皇亲国戚的脸色。


    梁安斟酌片刻,叹了口气:“严党变法,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漕运,要先查清漕粮亏空的原因。”


    他停顿片刻,看了看陆临川,发现对方一副“你继续说”的表情,便继续道:“近年来运到京师的漕粮每年都在减少。除了天灾导致收成锐减外,贪污肯定是主要原因。陛下任命我提领锦衣卫,彻查此事……结果我刚抓了个漕帮小头目,女儿就被人绑了……”


    听完对方的阐述,陆临川先是一愣。


    锦衣卫在他印象中应该是人才济济的机构,怎么会让一个毫无经验的国丈来统领?


    而且还要调查漕运这种水深得能淹死王八的事?!


    漕运关系国计民生,每年数百万石粮食从江南经大运河运往京城,沿途关卡众多,利益纠葛复杂。


    没有几十年的官扬经验,根本理不清其中利害关系……


    看来朝廷确实人才匮乏,连锦衣卫都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梁大人想如何?”陆临川直接问道。


    如果对方说请帮他想一个查案办法的话,他绝对会拔腿就跑。


    梁安面露难色:“我想辞掉这个差事,又怕陛下怪罪,您看……”


    闻言,陆临川松了一口气。


    这位国舅既不想得罪漕运背后的利益集团,又不敢违抗皇命,处境确实尴尬。


    “若大人想查清漕运弊案,在下无能为力。”陆临川斟酌着词句,“但若只是想明哲保身,倒是有个法子。”


    梁安眼睛一亮:“计将安出?”


    “彻查,但不要轻易抓人,遇事多向陛下请示。”陆临川缓缓道出后世职扬常见的“开摆”策略,“每日写奏折汇报进展,遇到难事就请陛下定夺……”


    这套方法看似勤勉,实则将责任推给上级。


    既不得罪人,又能给皇帝留下认真工作的印象。


    时间一长若还没有进度,皇帝要么另派他人接手,要么会找人来帮忙,反正不会斥责。


    所谓“就怕人又蠢又勤快”是也。


    梁安沉思片刻,想通精妙之处后,拍案叫绝:“陆会元真乃奇才!”


    陆临川微微一笑。


    这番话就算传出去也挑不出毛病,既帮了梁安留下人情,又不会给自己惹麻烦。


    时近正午,梁安热情邀请三人留下用膳。


    陆临川婉言谢绝:“家中老母还在等候,久留不归恐生担忧。”


    梁安再三挽留无果,只好亲自将三人送至府门外。


    临别时,他郑重道:“今日承蒙陆会元指点,他日若有用得着梁某的地方,尽管开口。”


    陆临川拱手道别,带着舅舅和表弟登上驴车。


    回程路上,李诚小心翼翼地驾着车,生怕再出什么差错。


    经过上午的惊险,他已经掌握了些赶驴车的诀窍。


    “川哥儿,刚才那位大人是国丈?”舅舅李诚问道,“你怎么看起来跟他这么熟络?”


    陆临川简单解释:“只是读过我的文章罢了……今日之事,回去不必细说,免得母亲担心。”


    李诚连连点头。


    他虽然老实,但也知道有些事不宜张扬。


    三人回到槐树巷时,午时已过。


    舅妈王氏已经在大门口翘首以盼。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靛青布裙,腰间系着素色围裙,发髻用木簪挽得一丝不苟,清秀的脸上写满焦急。


    一见到他们,王氏立刻迎上前:“哎哟,老天爷,你们再不回来,姐姐都要亲自出门来寻了……”


    她注意到驴车,惊讶道:“怎么买了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