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封神大劫
作品:《通天掀桌拒教,系统赐道成圣!》 自己的弟子根基胜过对方,悟性优于对方,修炼时间也更久远,
甚至连求道之心……
咦?!!
元始猛然一惊,求道之心!
他从未察觉,十二金仙的求道之心,竟连申公豹都不如!
轮到元始讲道之时,他一边讲述大道,一边观察众弟子表现。
这一看,心中不满更加深重。
碧游宫中,又有十二位弟子晋升准圣。
大罗金仙以下修士若要突破,需渡天劫。
而大罗金仙以上,则是靠融入法则。
只要法则足够,即便身处时间法阵之中,也能顺利晋级。
元始察觉,通天所收三十六位弟子并非随意安排,
而是暗藏玄机,
层层递进,
分为十二上仙、十二中仙、十二下仙。
不论如何划分,
这些弟子终有一日会踏上准圣之位。
唯一区别在于时间早晚。
若为立教之用,那就是前中后三代十二上仙。
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哪怕不通教义,在此时非封神之劫的情况下,
碧游宫弟子开枝散叶,便可将上清之道传遍洪荒。
通天师弟的弟子,当真令人羡慕!
不仅通天的弟子出众,就连太上的门人进步也极快。
那上洞八仙,竟个个接近大罗金仙之境。
反观自己这边的新弟子,
只能依靠杨戬、灵珠子、姜子牙、申公豹撑起门面,
李靖不过金仙修为而已。
至于十二金仙,至今也只有四位堪堪触及准圣门槛。
元始已然冷静下来,
心道:“幸亏及时察觉!否则怎会发现阐教竟有如此隐患!”
“多亏借用了通天师弟的时间法阵,不然怎能看到十二金仙的真正问题!”
“这般情况,必然影响阐教未来的发展。”
他赫然意识到,阐教之中,高端战力竟然匮乏至此!
相比之下,人教与碧游宫之间的差距显露无疑。
玉虚宫门下竟显露出青黄不接的迹象。
碧游宫中的三十六位弟子,分为上中下三批,但每一位都有望修至准圣之境。
修行时间的差距也不过是一千万年而已。
考虑到三清之间微妙的关系,再延长一些时日,也不过几个元会罢了。
在圣人眼中,几个元会不过是弹指之间。
他们所谋乃万古之利。
如此短暂的时间,自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圣人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以洪荒为棋盘,以众生为棋子,布局深远。
追求的是长远的功德与信仰。
一时的进退并不在意。
当然,封神大劫这种突发事件另当别论。
诸位圣人虽不知鸿钧为何推动这扬封神大战,却也清楚这可能是洪荒的一个转折点。
其中蕴含的风险巨大。
对于封神大劫,没有一位圣人敢于轻视。
元始是七圣之中最善算计之人。
他在筹划封神大劫的同时,也在为万古之后布局。
如今发现十二金仙难以担起重任,心中怎能不生警惕?
十二金仙早已成为玉虚宫的象征人物。
若有人在洪荒之中说他们不堪重用,恐怕会被众人斥责得体无完肤。
但这正是元始心中的真实想法。
三清讲道是何等机缘?
三位圣人轮流讲道,各自持续一千万年,更是难得中的难得。
要知道当年鸿钧道祖在紫霄宫传道,面对的也只是一众大罗金仙。
而每一次讲道,仅有短短三千年!
三清的道行,必定远超当年鸿钧成圣之时。
无他,前人已经踏出道路,后人可借经验迅速前行。
这就是后来者的优越之处。
三清同时讲道,三圣光辉交汇,其效果远胜于单一圣人讲道。
即便如此,
十二金仙竟无一人突破至准圣境界。
元始如何能不震惊?
须知杨戬四子,在三圣讲道结束后,必定成就大罗金仙。
若非不愿让他们错过此次机缘,
元始早就让他们外出渡劫了。
反观当下,
碧游宫中三十六弟子,最后十二位金仙果然如他所料,已踏入准圣之列。
元始内心岂能不焦急?
一门之中拥有三十六位准圣,这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力量?
要知道在龙汉大劫时,修士的黄金修炼时期,总共也不过只诞生了一百零八位准圣。
到了巫妖大劫时期,十二祖巫也才不过十二位准圣。
天庭所拥有的准圣数量,更不曾超过十人。
元始心中颇为感慨。若当时通天教主的三十六位准圣弟子进入封神大劫,
西方教恐怕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便会被彻底抹除!
但这种事注定不会发生,通天始终坚持不立大教,谁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起初,是通天自己不愿建立大教。
然而随着封神大劫临近,
元始坚信,如果西方二圣不是盲目短视,他们定然会阻止通天立教。
原因显而易见,
三十六位准圣!
这股力量足以横扫诸位圣人的门下弟子。
幸好通天是三清之一,否则阐教恐怕早已被压制得喘不过气来。
元始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这件事真的可行!”
“碧游宫中的那些弟子底细,谁又能真正清楚?”
“就算再大胆的人,也不会料到那三十六位师侄竟直接晋升为准圣吧?”
“要不是我亲历其境,恐怕别人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
“换作他人,心态必然与我一样。”
“这事值得谋划一番。”
他素来以谋算著称,最擅长暗中布局操控局势。
倘若鸿钧将资源交给他,他甚至能将诸圣玩弄于股掌之间。
元始默默思量,迅速做出了决定。
待他拿定主意,这才开始认真听通天讲道。
三位圣人之中,
元始的道为“从无到有”,太上的道为“有无之间”,通天的道为“从有到无”。
三清之道相互连接,合起来便是完整的“有、无”循环之理。
简单来说,就是起点、过程、终结三者不断循环。
三清的道互为补充,旁听两位圣人论道对自身的提升极有助益。
元始一边专注倾听通天的道法,一边将其与自身所悟对照印证。
可突然间,他察觉出了异样,
“通天师弟所言之道,深奥得令人难以置信!”
“似乎已经超越了他原本的范畴,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虽然仍是‘从有到无’,却隐约包含了我‘从无到有’与大师兄‘有无之间’的意境。”
元始震惊不已!
难道说,通天已融合三清之道的精髓,正逐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有、无之道”?
他转头看向太上,发现大师兄早已沉醉其中,神情痴迷。
众多弟子也都进入了顿悟状态,沉浸不可自拔。
元始内心震动万分。
他虽知通天道行高深,却从未想过竟已达至如此境界。
通天师弟的道行,远在他之上。
他原本是混元七重天的修为,借着这次三圣讲道的机会,获得诸多妙悟,
这才得以晋升到混元八重的境界!
即便如此,他在道行上依旧逊于通天。
看太上的神情,显然是被通天的话语打动了心神。
一念浮现,元始心中泛起波澜:“难道在三清之中,自己的道行是最弱的?”
这念头一旦生出,便挥之不去。
元始身为圣人,自是通晓天道。
他顿时察觉,这是“针对”啊!
他——元始天尊,三清之一,阐教之主,玉虚宫的主宰者,竟然是三清中道行最低的一位。
这几乎让他陷入动摇。
元始当即放下所有思虑,专心聆听通天讲道。
忽然之间,他明白了太上与通天安排这扬讲道顺序的深意。
太上的“有无之道”,最适合入门弟子启蒙;
而他自己所讲述的“从无到有”,正好承接太上的道法,并加以拓展;
通天所言“从有到无”,不仅是圆满收束,更是对自身境界的一种超越,带领众人再度深入参悟。
此乃一扬完美的讲道。
元始从中获得极大启发。
他甚至希望这讲道能永远继续下去,不只是他,就连太上,
以及三清门下的弟子们,都是这般心思。
听道三千万年,道行突飞猛进,达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像这样的论道盛事,他们愿听上无数个纪元,
哪怕直至那无量量劫降临,也不愿错过半分。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碧游宫中的众弟子真切感到,自己已然靠近大道。
不,应该说,他们就在大道身边!
可惜,再怎么留恋,这扬讲道终究还是落幕了。
其实,结束得有些突然。
寻常的论道大会,诸位大德阐述完毕后,还会有一扬辨经环节。
与同道之人交流经典,互相切磋,以增长道行。
但在三清之间,这一环节却省去了。
还辩什么?
一位圣人讲道一千万年,早已将道理阐述得明明白白。
三清之间的高低深浅,若仅论道行,彼此早已了然于胸。
这种层次的讲道,远非常规流程所能比拟。
通天最后一句话落下,碧游宫中的众仙齐齐清醒过来,
纷纷起身叩拜:“多谢三位至尊开示,圣人圣寿无疆。”
太上欣慰一笑:“多谢两位师弟共演此道,我亦获益良多。”
“师兄过奖了,三清之中,我的道行确实最浅,幸得两位提点,感激不尽。”元始语气复杂。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境界即使比不过通天,也应与太上相差不多。
谁曾想,现实并非如此。
若论道行深浅,在三清之中,自己竟排在末位。
这般名次,显然并不光彩。
通天却谦逊有礼地说道:“三人同行,必有可师。感谢两位师兄指点。”
太上与元始必须站稳脚跟,挡在前方。
鸿钧想要强行突破那层桎梏,并非易事,须调动三界六道、诸天万界的全部力量才行。
如今他已合道,开天辟地之事已是奢望,而灭世之举又违背本心。
如此看来,唯有引发杀劫,积累功德,才是唯一可行之法。
观察鸿钧的种种布局,包括封神大劫,皆以此为核心展开。
通天并未将鸿钧的谋划告知太上和元始,并非存疑。
实则,鸿钧若强行破劫,必然会损害所有圣人的根本利益。
没有哪一位圣人会真正站在鸿钧那边。
不告之因,是怕太上与元始无意中泄露了他的筹算,反被鸿钧察觉警觉。
要知道,鸿钧是洪荒之中唯一的天道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