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声光测绘!找到鬼子的眼睛!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李云龙凑了过来,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


    “林老弟,你又在说啥胡话?”


    “老子知道鬼子开炮的时候又亮又响,可那玩意儿一闪就没,一响就过,怎么就变成坐标了?”


    “这玩意儿,比算命还玄乎吧?”


    陈更也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林川,等待着他的解释。


    他知道,林川从不说没有把握的话。


    既然他提出来了,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旅长,老李,这不是玄学,这是科学。”


    林川将手里的图纸在桌上铺开。


    那上面画着的,不是什么复杂的机械,而是几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装置。


    一个,像是个带刻度盘的望远镜。


    另一个,则像是几个连着线的铁皮喇叭。


    “这个,”林川指着那个望远镜一样的装置,“叫做‘炮口闪光测向仪’,也叫‘光测仪’。”


    “它的原理很简单。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但光的传播,在我们的观察距离内,可以看作是瞬时到达的。”


    “我们只需要在不同的山头上,设立两到三个这样的观测点。当看到鬼子炮兵阵地开炮闪光的瞬间,三个观测点的观测员,同时用这个仪器,测定自己相对于闪光点的方位角。”


    “然后,通过电话线,将三个角度数据,迅速汇总到计算中心。”


    林川拿起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三个点,代表观测站。


    然后,他又从这三个点,分别向着一个虚拟的“敌军炮兵阵地”,画了三条直线。


    “我们在地图上,将这三条代表着方向的直线画出来。它们的交点,就是鬼子火炮的精确位置!”


    “这……这就行了?”李云龙看着地图上那个被三条线精准锁定的点,眼睛都直了。


    这方法听起来,好像……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林川补充道,“实际操作中,会受到观测员的反应速度、仪器精度、地图测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误差。但对于炮兵阵地这种区域目标来说,几十米的误差,已经足够。”


    “我的乖乖……”李云龙啧啧称奇,“这不就是咱们打猎的时候,几个人从不同方向包抄,最后把猎物堵在中间一个道理吗?没想到还能用在找大炮上!”


    “可以这么理解。”林川笑了笑,又指向那几个铁皮喇叭。


    “如果说,光测法,是我们的‘眼睛’。那这个,就是我们的‘耳朵’。”


    “这个装置,叫做‘声呐测距系统’,或者叫‘声测系统’。”


    “它的原理,是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这一点。”


    他话音刚落,一旁的周平猛地倒吸一口凉气,扶了扶眼镜,失声道:“声波时差定位法?!“


    林川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解释道:“我们会将这几个特制的‘拾音器’,按照精确计算好的距离,呈一条直线或者一个固定的几何形状,布置在阵地前沿。”


    “当鬼子开炮的炮声传来时,因为距离不同,炮声到达每一个拾音器的时间,都会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先后差异。”


    “我们的设备,会捕捉到这个微秒级的时间差。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能反推出炮声传来的方向和距离!”


    “把声测系统和光测系统结合起来,互相印证,互相修正,我们就能得到一份,精度极高的,敌军炮兵阵地部署图!”


    林川说完,整个指挥部,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


    如果说,刚才的“增程炮弹”,是给了他们一杆更长的矛。


    那么现在,林川拿出的“声光测绘”系统,就是给了他们一双能够洞穿黑夜和迷雾的“千里眼”!


    有了矛,又有了眼,那“屠夫”中野英光的重炮旅团,在他们面前,还剩下什么秘密可言?


    他们将不再是躲在十几公里外,安全发号施令的死神。


    而是一个个暴露在“刺客”刀锋下的,肥硕的靶子!


    “天才!简直是天才!”


    周平第一个反应过来,他激动地拍着桌子,看着图纸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利用三角测量法和声波时差定位!原理如此简单,但思路却如此巧妙!林所长,你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


    陈更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张张标注着精确坐标的敌军炮兵位置图,正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的指挥部。


    而王承柱的炮兵,则根据这些坐标,在黑夜的掩护下,对敌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精准而致命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林川!”陈更一把抓住林川的肩膀,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这些设备,我们能造出来吗?需要多久?”


    “旅长放心。”林川自信地回答,“这些设备,结构都不复杂。光学部件,我们的光学车间可以解决。那些拾音器和计时器,稍微麻烦一点,但用我们现有的电子元件,也能凑合出来。”


    “最关键的,不是设备,是人。”


    林川的表情变得严肃。


    “我们需要立刻从全旅,甚至是全军,挑选一批文化水平高,数学基础好,脑子灵活的战士。”


    “组建我们自己的‘炮兵侦察队’!”


    “他们需要学习地图测绘,三角函数,弹道解算……这些东西,比操作火炮要复杂得多。”


    “他们,将是我们炮兵的眼睛和大脑!”


    “人!我给你!”陈更毫不犹豫地一挥手。


    “我马上给总部发电报!让各个部队,把他们的‘秀才’都给老子送过来!不管他们以前是干什么的,现在,都得给老子来学怎么找大炮!”


    “老李!”陈更又转向李云龙。


    “到!”


    “增程炮弹的生产,你给我盯紧了!新的生产车间,必须在三天之内,全部完工!我要你把研究所当成你新一团的眼珠子一样护着,一只苍蝇都不能飞进去!”


    “是!旅长您就瞧好吧!谁敢靠近车间,老子先拧下他的脑袋!”李云-龙拍着胸脯,吼声震天。


    “周顾问!”


    “到!”


    “炮兵侦察队的培训,你和林川一起负责!你们都是专家,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我带出一支能打仗的队伍!”


    “是!保证完成任务!”周平也挺起了胸膛。


    一扬围绕着“反炮兵作战”的全新备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迅速展开。


    林川,再次成为这台巨大战争机器绝对的核心。


    他一边要指导化学车间,攻克增程药剂的量产工艺难题。


    一边要绘制各种声光测量设备的详细零件图,并指导工人们进行试制。


    另一边,他还要连夜编写教材,给那些即将到来的“秀才”们,讲解那些超越时代的侦察技术。


    他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疯狂地旋转着。


    他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


    中野英光的炮击,还在继续。


    每一天,都有村庄在燃烧,都有土地在哭泣。


    这种煎熬,必须尽快结束!


    三天后。


    李云龙果然没有食言。


    在几千名战士和百姓的不懈努力下,一座崭新的,拥有独立通风系统和防爆墙的化学车间,拔地而起。


    第一批经过改造的“一式”增程榴弹,也正式走下生产线。


    与此同时,从各个部队抽调来的一百多名“高材生”,也风尘仆仆地赶到研究所。


    他们中,有参谋,有文书,有教员,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学生兵。


    当他们被告知,他们未来的任务,不是拿枪冲锋,而是要学习一种叫做“三角函数”和“声波定位”的“新式武器”时,所有人都懵了。


    在研究所临时开辟的课堂里,林川站在黑板前,看着下面一张张充满求知欲和困惑的脸。


    他知道,这些人,将成为点燃燎原之火的第一批火种。


    “同志们,欢迎来到炮兵侦察班。”


    林川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教室里。


    “从今天起,你们手中的武器,不再是步枪和刺刀。”


    “而是铅笔,量角器,和计算尺。”


    “你们要猎杀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个的鬼子兵。”


    “而是他们整个炮兵阵地!”


    “你们,将成为我们八路军的,第一批技术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