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水泥机床!周顾问彻底服了!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当周平看清楚图纸上那个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庞大床身时,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本能,还是让他忍不住低声咆哮起来。


    “林所长,你知不知道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系数和徐变性有多严重?用它做机床床身,今天调好的精度,睡一觉起来就全跑了!这根本就是个笑话!”


    他身边的学生王涛,立刻附和道:“老师说得对!林所长,您这个设计,从根本上就违背了材料学的基本原则!”


    面对激烈的质疑,林川却反而笑了:“周顾问,您说的都对,常规的混凝土,确实存在这些致命问题。”


    周平和王涛都愣住,准备好的一大堆批判理论,硬生生卡在喉咙里。


    “但是……”林川拿起铅笔,在图纸上轻轻一点,“谁说我们要用常规的混凝土了?”


    周平眉头一皱:“哦?莫非你还有特殊的?”


    “首先,骨料不用河沙石子,改用破碎的花岗岩,严格控制颗粒级配。其次,加入特殊比例的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降低水化热,提高后期强度。”


    周平下意识反驳:“这能改善,但解决不了根本的内应力问题!”


    “问得好!”林川的笔尖,指向图纸上密密麻麻如同蛛网的钢筋结构。


    “关键就在这里!这不是普通钢筋,这是一个经过我精确计算的‘预应力空间网状结构’!


    在浇筑时,我们会对钢筋施加预拉力,提前抵消掉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将整个床身牢牢锁死!”


    “预应力?”周平瞳孔一缩,这个只在国外最前沿建筑论文里才见过的词,让他心头剧震。


    林川没有停顿,继续抛出重磅炸弹:“最后,在床身内部预埋冷却水管,进行水冷养护,全程控制凝固温度曲线。周顾问,您现在还觉得,这是在胡闹吗?”


    从骨料、配比,到“预应力”,再到控温养护……这一整套闻所未闻却又逻辑严密的特种混凝土工程学,哪里还是什么“土办法”?


    周平彻底说不出话了,他感觉自己一辈子建立的知识体系,正在被这个年轻人用一种不讲道理的方式,拆解得支离破碎。


    李云龙可不管那些弯弯绕绕,他只听懂一件事——林川有办法!


    “行了行了!别研究了!”他大手一挥,对着张大彪喊道。


    “大彪!去!把老子的一营、二营,全都拉过来!挖坑!碎石头!和水泥!今天,咱们新一团不打仗,全体改行当工匠!”


    “是!”


    随着李云龙一声令下,整个新一团驻地,变成一个热火朝天的巨大工地。


    上千名战士,在林川和周平团队的指导下,开始史无前例的“水泥机床”建造工程。


    几天后,一个长达十米,宽近三米,深达两米的巨大混凝土床身,如一头匍匐的巨兽,浇筑完成。


    接下来,是最考验工匠手艺的导轨刮研!


    林川将两根用最好合金钢锻造的导轨固定在床身上,把赵铁根等几位老师傅叫到跟前。


    他拿出一把扁平的刮刀和一块涂满红色印泥的检验平板。


    “师傅们,这叫刮研。”林川亲自示范,将印泥平板在导轨上一压,拿起后,导轨表面立刻出现一些深浅不一的红点。


    “红点,就是高出来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刮刀,把它们一点点刮掉。”


    “嗤啦”一声,一缕发丝般的铁屑被刮下。


    “刮一下,印一下,再刮……周而复始,直到整个导轨布满均匀的红色网点,就说明它比镜子还平。”


    原理简单,但所有老师傅的脸都白了。


    这哪里是干活,这分明是在钢铁上绣花!


    “所长……这……这活儿俺们怕是干不了啊……”赵铁根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赵师傅,别怕。”林川笑了笑。


    “这活儿不光靠手感,也靠科学。我会教你们用水平仪和千分表辅助。


    记住,我们现在不是在造机器,是在铸造我们兵工厂的‘根’!根扎得越深,楼才能盖得越高!”


    “铸造‘根’!”这三个字,像一股暖流,瞬间点燃了老师傅们心中的火焰。


    一瞬间,所有人的眼神都变了,变得坚定、执着,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子,就趴在那巨大的水泥机床前,手里拿着小小的刮刀,一点点地雕琢着面前的“圣物”。


    周平和他的学生们,则全程用精密仪器进行检测。


    他们脸上的表情,也从一开始的轻视,渐渐变成惊讶,然后是凝重,最后是彻彻底底的震撼!


    在他们的仪器下,那两条导轨,正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无限趋近于一个完美的平面!


    当最后一次检测开始时,负责读数的王涛,看着光学合像水平仪上的读数,整个人都僵住,结结巴巴地喊道:“老、老师……这仪器……是不是坏了?读数……读数它……”


    “慌什么!仪器怎么会坏!”周平不耐烦地推开他,亲自凑到目镜前。


    下一秒,他也如遭雷击,呆立当扬。


    他反复调整焦距,确认了三遍,才用一种梦呓般的声音,颤抖着念出了那个数字:


    “全长十米……平面度误差……小于0.003毫米……”


    王涛倒吸一口凉气,失声叫道:“不可能!这比德国最顶级的龙门刨床精度还要高!他们……他们怎么可能用手刮出来!”


    神迹!这他妈的就是神迹!


    周平缓缓抬起头,看向那个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洋溢着淳朴笑容的赵铁根。


    他一直信奉,科学是冰冷的,是精确的,是公式和数据。


    但今天,他在这群“泥腿子”身上,看到一种超越科学的力量。


    那叫做……匠心。


    他缓缓地,郑重地,朝着赵铁根和几位老师傅,深深地,鞠了一躬。


    “几位师傅,受教了。”


    这一躬,让赵铁根他们手足无措,也让在扬所有的专家和学员,心神剧震。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个“顾问小组”,才真正地,从心里,融入这座神奇的“花果山”。


    林川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床身和导轨完成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转过头,目光投向了那盒被他视若珍宝的,德国克虏伯轴承。


    机床的“心脏”,该登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