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来自总部的“不速之客”!
作品:《抗战:让你修枪,你把团长吓跪?》 这家伙,心里就惦记着他那个“照明战术”。
“团长,手电筒的技术不复杂,主要是电池。”
林川耐心地解释道。
“我们现在缺合适的电解液材料,比如氯化铵和二氧化锰。这东西,咱们根据地可不好找。”
“不过你放心,这事我记下。一旦材料有着落,我第一时间就给你造出来。”
“不光是手电筒,我还能给你弄出更高级的玩意儿。”
林川故意卖了个关子。
“啥玩意儿?”李云龙的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
“比如,步话机。”
“步话机?!”
李云龙的眼睛瞪得像铜铃。
那可是只有师部,甚至总部才有的宝贝疙瘩!
两头各一个电话,中间不用扯线,隔着几里地,就能直接通话!
这要是每个连队都配上一个,那指挥打仗,不就跟在沙盘上调兵遣将一样轻松了?
“林兄弟,你……你没跟老子开玩笑吧?那玩意儿你也能造?”
“原理不难,还是材料问题。”林川摊了摊手,“所以团长,咱们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把工业基础打好。有了水压机,有了合格的钢材,我们才能去想那些更精巧的东西。”
“行!老子明白了!”
李云龙一听这话,立马不提手电筒的事了。
相比于步话机,一个只能照亮的玩意儿,确实算不上什么了。
他现在是满脑子都想着,怎么才能帮林川,尽快把那个叫“水压机”的大家伙给弄出来。
“材料!不就是材料吗!”
李云龙眼珠子一转,嘿嘿一笑。
“林兄弟,你把缺的那些东西,都给老子列个单子!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里埋的,老子就是抢,也给你抢回来!”
“咱们新一团抢不到,不是还有旅长吗?旅长抢不到,不是还有总部吗?我就不信,整个华北,还凑不齐你这几样东西!”
看着李云龙那一脸的匪气,林川知道,自己这个“后勤大队长”,算是找对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新一团后山,彻底变成一个戒备森严,又热火朝天的独立王国。
张大彪的一营,把整个山谷围得水泄不通,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别说人,就是一只兔子想溜进去,都得被盘问半天。
研究所内部,更是实行二十四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
白天,机器轰鸣,炉火熊熊,工匠和学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着汗水。
到了晚上,发电机点亮的灯光下,一间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当日志。
林川白天是总工程师,晚上就成了教书先生。
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这些平均学历只有小学的学员们,讲解着从基础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杠杆原理、电路图纸。
所有人都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着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他们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仅仅十天过去,已经有不少脑子灵光的学员,能看懂一些简单的零件图纸,甚至能独立操作车床,加工出合格的螺栓和齿轮。
而电弧炉和水力锻锤的建造,也在稳步推进。
在赵铁根和李瘸子这两位老师傅的带领下,利用那块“装甲钢”制造出的新式刀具,炉体的支架、锻锤的底座,这些大部件,都一个个被浇筑、加工出来。
整个研究所,都沉浸在这种高速发展,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喜悦之中。
然而,就在“筑基”计划进行到第十五天的时候。
一个意想不到的“不速之客”,打破山谷的平静。
这天上午,林川正在指导学员们,进行水力锻锤最后的主体吊装工作。
山谷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紧接着,新一团团部的通讯员,骑着马,火急火燎地冲了进来。
“报告林所长!团长让我跟您说一声,总部……总部来人了!”
通讯员喘着粗气,脸上满是焦急。
“说是……说是总部兵工部的领导,来……来视察工作!”
总部兵工部?
林川愣了一下。
这消息来得也太突然了。
他看向一旁的刘振华,刘振华也是一脸的茫然。
“没听说啊,旅部那边没给任何通知。”
“人到哪儿了?”林川问道。
“已经到团部!同行的还有旅部的陈参谋!团长正陪着呢!”
“坏了!”刘振华一拍大腿,“老李这个大嘴巴,肯定是又出去吹牛了!这下好了,把总部的领导给吹来了!”
他们都清楚,李云龙最近是春风得意,见人就吹他新一团的研究所多牛,他手下的林所长多神。
这话传到旅部,旅长陈更听了高兴,说不定还会帮着吹两句。
可这要是传到总部,那性质就不一样。
总部兵工部,那是什么地方?
全军工技术人才的圣地!
那里的人,个个都是从德国、苏联留学回来的高材生,眼界高着呢!
在他们眼里,地方部队自己搞的这些小作坊,那都上不了台面。
现在,听了风声,派人下来“视察”,这名为视察,实为检查,甚至是“打假”的成分,恐怕居多。
“林川同志,你看这……”刘振华有些担忧。
他们的计划才刚开了个头,新炉子、新锻锤都还没影呢,到处都是一片工地,这要是让总部的领导看到,会不会觉得他们在胡闹,把旅长特批的研究所,给叫停了?
“怕什么。”
林川倒是很平静。
他擦了擦手上的油污。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人家既然来了,就让他们看。”
“正好,我们有些技术难题,自己解决不了,说不定,还要请这些总部的专家,给我们指点指点呢。”
他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在盘算。
兵工部的人来了,是挑战,但也是机遇。
如果能把他们镇住,从他们那里,或者争取到一些更稀有的材料,那对研究所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就在这时,山谷口,警卫连的战士一阵骚动。
只见李云龙黑着一张脸,陪着几位穿着崭新军装,气质明显不一样的干部,朝着兵工厂这边走过来。
为首的一位,五十岁上下,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严肃,眼神里带着一股审视的味道。
他就是总部兵工部的副部长,周平。
一位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回来的,国内顶尖的冶金和火炮专家。
跟在他身边的,是旅部参谋长,还有几个同样是专家模样的年轻人。
李云龙一边走,一边陪着笑脸,指着山谷介绍道:“周部长,您看,我们这地方,山清水秀,地方也大,就是条件……嘿嘿,简陋了点。”
周平推了推眼镜,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眼前这个尘土飞扬,到处是脚手架和半成品零件的“工地”,眉头皱得更深。
这哪里像个研究所?
这分明就是一个大号的废品回收站!
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台造型古怪,还在冒着烟的“乌龟炉”时,他终于忍不住开口。
“李云龙同志,这就是你们新一团上报的,那个能炼出‘特种钢’的,‘新式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