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成功收购威光集团

作品:《重生之拒做舔狗,翻身做全球首富

    在前世,威光集团创始人陈威光可是被华夏科学院院士、华夏工程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旭先生评价“为民族争光”。


    就是因为他在国家碳纤维领域的卓越贡献。


    碳纤维,这种含碳量高达95%的纤维材质,以其出色的耐高温性和高达钢铁9倍的强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从航天设备的制造,到鱼线渔网的编织,碳纤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也正是因为碳纤维在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其生产制造技术被霓虹国和美丽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垄断。


    自上世纪50年代起,霓虹国就将碳纤维列为五类绝密技术之一,导致向华夏市扬出口碳纤维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和签字程序。


    同时,申请出口文书也极为困难,这使得华夏早期碳纤维的供应极为紧张。


    当时,霓虹国的三菱等多家企业占据了全球碳纤维生产市扬的半壁江山,尽管他们能向华夏出口少量碳纤维,但这些产品往往质量不佳,无法满足高端应用的需求。


    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和设备的辅助,华夏的碳纤维技术与国外逐渐拉开了巨大的鸿沟,这种落后的状况持续了整整40年。


    这让主抓材料攻坚的师昌旭老先生感慨:“我们的国防太需要碳纤维了,不能只靠进口!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国防航空被卡了脖子,拖了华夏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


    因此,在2000年,国内化学材料的领军人物师昌旭院士,勇敢地挑起了新一轮碳纤维技术研发的重任。


    在2002年,碳纤维技术研发团队正式组建,并获得了国家提供的1亿元研发资助。


    面对长达40年的技术差距,要实现反超并非易事。尽管团队人才济济,但在短时间内仍未能找到研发突破的线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齐鲁莱夷一家名为威光的渔具生产企业竟然研发出了与国际标准高度贴合的碳纤维产品。


    碳纤维技术研发团队亲自前往调查,结果发现威光集团生产的碳纤维鱼线品质卓越,与霓虹知名企业东丽不相上下。


    细究之后才知道,一开始威光预计为了提升销量,致力于解决鱼线断裂的问题,所以花重金进行碳纤维鱼线的相关研发。


    陈威光甚至变卖家产,倾注所有资金,就是为了能够提升鱼线的坚韧和牢固程度。


    不成想,却意外的为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原本应该就此起飞的威光集团,却没有飞起来。


    原因就是在1999年-2011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碳纤维的研发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完全吸干了威光集团的血,甚至到了2014年,整个威光集团都还没有进行分红,工资水平也处于极地状态。


    可以说,陈威光和他带领下的威光集团,都有老一辈企业家和爱国企业的所有特征和秉性。


    这自然值得陈凡去尊重。


    在同一时期的国内,因为军品订单不足,一些军工企业为了活下去改行造民用电器的并不是没有。


    因为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


    就连造出六代机,鼎鼎大名的飞成集团,都曾在1998年研发了40多款“飞成牌”洗衣机。


    产量一度超过海尔和小天鹅,那会儿车间里摆的不是战斗机零件,而是洗衣机流水线。


    而这些年,威光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陈威光将碳纤维优先供应给了军方。


    他本身就是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敢于担当的爱国企业家。


    所以威光集团的天职就从赚钱变成了报国。


    这些都是陈凡敬佩陈威光的原因所在。


    而陈凡写给陈威光的信,开头第一句就是自我介绍。


    “尊敬的陈威光先生您好,我是从师昌旭院士的评价认识到您,请允许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陈凡,首先,我是一个炎黄子孙,是一个华夏人;其次,我才是一个商人,是星辰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在信中,陈凡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碳纤维技术的理解,以及在未来航空航天上的应用前景和战略意义。


    他提到了此前十几年威光集团从上到下的筚路蓝缕和负重前行。


    所以在之前谈好的收购价外,他还会根据2010年-2014年的营销额对目前依旧在威光集团任职的所有员工补上分红。


    2010年至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124万、5326万、8341万、7451万和5026万。


    而一般集团公司分红的比例会在10%-20%左右,就算按照20%,也就是5853万。


    用五千多万,收买人心,完全值得。


    与此同时,他还会对现有员工的薪资待遇根据实际工种和职位上调50%-100%。


    另外,他在信中还承诺,他每年会投入10亿华夏币用于碳纤维相关技术的研发。


    并在之江大学设立相关实验室,推动之江大学与威光集团在碳纤维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华夏的碳纤维事业输送新鲜的血液。


    陈凡在信中指出,要真正推动华夏在碳纤维领域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威光集团一家的力量。


    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此基础之上,陈凡还在信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在供应军方的碳纤维材料上,他会只收成本价。


    并坚持寓军于民、军品优先、军民共用、以民养军。


    而后盾就是,星辰集团会在集团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碳纤维事业部,负责碳纤维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通过星辰集团的资源和平台,可以进一步加速碳纤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让这项先进的技术真正惠及更多的领域和行业。


    陈凡在信中稍微提了一下,星辰集团还收购了德国小众超跑公司Gumpert,后续会推出世界上最火的全碳纤维跑车。


    在此领域彻底打响威光碳纤维的知名度。


    另外,陈凡还提到了他正在和太疆洽谈入股,后续会在高端无人机制作,包括行业领域的农业无人机、物流无人机上有这方面的需求,而且需求量很大。


    另外,他还将收购今年刚成立的万航智能,随着低空经济的逐渐兴起,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生产和制造将会在未来成为万亿赛道,而eVTOL对于碳纤维的需求量将会非常大。


    这封信里,陈凡开头就先表明自己的身份立扬,让陈威光心中有了良好的初步印象。


    随后就是陆续展现自己的优势,除了既定的收购价,还会补上这些年来原本应该分红,但被用于研发的资金。


    其次,所有在职员工薪资待遇上调50%-100%。


    对于陈威光来说,威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他的家人,陈凡的这两个举措,可以说完全为威光企业上上下下所有员工考虑。


    而陈凡想表明的,自己就是一个好东家。


    在解决了陈威光的后顾之忧后,便开始投其所好,表明威光将永远都是华夏的威光。


    优先供应军方,成本价出售,这绝对是个大杀招。


    更何况陈凡后续又展示一套极具诱惑力的连招。


    之江大学碳纤维实验室,现在还没有,但当陈凡说有的时候,他可以马上就有。


    对于之江大学来说,如果有个人或者企业愿意捐助几亿成立某种高精尖实验室,只要符合国情国策,那么之江大学来者不拒。


    而母公司星辰集团成立专门的碳纤维事业部,也是陈凡深思熟虑后的方案。


    星辰集团旗下包括差不多完成收购的Gumpert,不管是后续什么车型,只要是超跑,那么全车碳纤维就跑不了。


    陈凡坚信,当阿波罗EVO问世的时候,将会同步带火全身碳纤维的供货方——威光碳纤维。


    而太疆无人机,陈凡目前还只是打算去沟通接洽,但不妨碍他现在拿来扯虎皮拉大旗。


    而反过来,等他去和太疆接洽的时候,威光碳纤维又将会成为他的重要资源。


    不管是高精尖的高端无人机,还是行业级无人机,对于机身强度和轻便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而达到世界标准甚至领先世界的威光碳纤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筹码。


    至于生产eVTOL的万航智能,同样也还没实现,只是加入了俞斐下阶段的工作计划中。


    但也并不妨碍陈凡拿来增加自己的“实力”。


    在诸多理由和条件加持下,看到这封信的李威光才同意星辰集团的收购。


    员工有分红,福利待遇还上去了,自己家族还有几亿钱拿。


    关键是光威还是那个光威,每年研发资金更多了,依旧秉持自己之前的企业理念,寓军于民、军品优先。


    对于陈威光而言,再也找不到比星辰集团更符合他心意的收购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