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阿三想进攻?

作品:《大国重工:从穷兵到火力覆盖全球

    龙国前线指挥部,拉撒。


    与阿三总理府的压抑慌乱相比。


    这里的气氛虽然紧张却井然有序。


    “报告!”


    一名作战参谋拿着刚收到的情报汇总。


    走到副总指挥朱铁军和总指挥杨德志面前。


    “根据无人机侦察和电子侦听综合分析,阿三的兵力调动有些奇怪。”


    参谋指着沙盘上几个新出现的蓝色箭头。


    “他们的几个主力山地师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全面收缩固守二线预设阵地,反而在向这几个区域机动....”


    “看其态势和集结方向,似乎...想发起进攻?”


    话音落下,指挥部内几位高级指挥官面色都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几分古怪的神色。


    “进攻?”


    朱铁军摸了摸下巴,眉头微蹙。


    “在这种时候?”


    “他们一线刚被打崩,士气低落,不想着怎么稳住防线,还敢主动进攻?”


    “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杨德志没有立刻回答。


    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上敌我态势。


    代表龙国的红色箭头已经深深嵌入原本的蓝色区域,并且还在稳步向前推进。


    他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不管有没有阴谋,谨慎一些总没错。”


    “我们在首日取得的战果已经足够巨大,战线推进速度也超出了预期。”


    他顿了顿,做出决断。


    “命令东西两线所有攻击部队暂缓攻势。”


    “利用夜色掩护就地转入防御态势,抓紧时间打扫战场,清剿残余的阿三散兵游勇,巩固既得阵地!”


    “是!”


    几名作战参谋闻言立刻领命。


    回到各自的岗位开始紧张地制作具体的作战命令。


    .........


    指挥部不远处。


    临时划出的后勤技术保障区域。


    这里同样灯火通明。


    数十名从“铸剑”工程总部跟随而来的技术专家们彻夜未眠。


    他们不是在维修装备,而是在紧张地汇总。


    分析着从一线部队反馈回来的关于各类新式装备在首日高强度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


    冯鉴真坐在一张简易的行军桌后。


    面前摊开着几份刚刚整理出来的初步报告。


    他神情专注,听着各项目负责人的汇报。


    “‘雪豹’主战坦克高原特化型,动力系统和火力系统表现稳定,超出预期。”


    “但部分车辆在极限坡度攀爬时履带防滑齿有轻微变形现象。”


    “建议后续批次采用强度更高的特种合金。”


    “‘云中虎’重型步战车的机动性和防护性得到前线部队高度评价。”


    “主要问题集中在遥控武器站的观瞄系统上。”


    “在剧烈颠簸环境下,稳定跟踪移动目标的精度有约百分之五的下降,需要优化减震算法。”


    “‘山驼’重型运输直升机,投送能力和高原适应性完美,未报告重大故障。”


    “只是有两架次的机组反映,在极限载荷继和超低空突防时,主减速器的滑油温度监控报警比平原测试时更敏感。”


    “虽未超限,但建议加强监控或后续更换更大散热面积的冷却器。”


    冯鉴真微微颔首,这些问题都在预料之中。


    而且都属于可以快速解决的细节范畴,不影响大局。


    他目光转向“猎鹰者”武装直升机项目的总负责人刘太行。


    刘太行推了推眼镜,开口道:


    “冯总师,‘猎鹰者’的表现堪称完美!”


    “低空机动性、火力精准度、战场生存能力都得到了陆航部队的一致赞誉!”


    “可以说,首战告捷,它居功至伟!”


    作为‘猎鹰者’项目的负责人,他可谓是今天最开心的人之一。


    不过在肯定过后,刘太行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些斟酌。


    “不过.....也有几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提出。”


    “虽然‘猎鹰者’噪音已经很低。”


    “但在超低空突袭,尤其是夜间贴地飞行时,旋翼和发动机的噪音在寂静的山谷中还是显得有些....明显。”


    他看向冯鉴真,试探性地问道。


    “他们建议,技术上如果可能的话能不能想办法把噪音再降低一些?”


    “这样在发起攻击时,能拥有更大的突然性,生存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这话一出,旁边几位其他项目的负责人也都竖起了耳朵。


    降低直升机噪音。


    这可是世界性的难题!


    冯鉴真闻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似乎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


    他沉吟了不到三秒钟。


    目光平静地看向刘太行,开口问道。


    “在设计之初,声学隐身应该已经纳入考量了吧?”


    刘太行连忙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是的,冯总师。”


    “我们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旋翼桨叶设计和发动机减震措施。”


    “目前的噪音水平相比国际同类型号已经低了至少十个分贝。”


    “可想要再显著降低....很难,几乎触及现有材料和技术框架下的理论极限了。”


    冯鉴真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但他随即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理论极限是用来打破的。”


    “或许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刘太行,你记一下,或许可以作如下改动。”


    他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


    “第一是主旋翼变速系统。”


    “设计一套随飞行状态实时调节转速的智能系统,在突袭阶段主动降低转速,牺牲少量升力换取桨叶涡流噪音的降低。”


    “初步预估可实现峰值噪音降低约65分贝。”


    “第二则是机械噪音抑制。”


    “在发动机舱和传动结构关键节点,加装我们正在实验室阶段的‘铅乙烯基复合消声矩阵’。”


    “配合重新设计的声学挡板,预计能抑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频机械噪音。”


    “第三低频振动波处理。”


    “为尾桨和操纵系统加装特制的降噪罩,专门针对那些难以隔绝的低频振动波,将其吸收或转化。”


    他顿了顿,总结道。


    “三项技术若能实现工程化整合。”


    “我认为完全可以将‘猎鹰者’在低空突袭模式下的整体噪音水平再降低一个数量级,稳定控制在45分贝以下。”


    “届时它在敌人听觉范围内的被发现距离。”


    “将缩短到现在的三分之一甚至更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