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技术问答会!

作品:《大国重工:从穷兵到火力覆盖全球

    随后,徐帅扭头看向冯鉴真。


    “小冯顾问,你是成飞研究所的所长,这件事你来安排!”


    “是!”


    冯鉴真慎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明了。


    说是技术问答会,倒不如说是找茬会或者说推销会。


    一路上的观察看下来,沙骆国那些技术人员表现得不可谓不高傲。


    那种高傲,是完全没有掩饰的高傲。


    看来不在技术问答会上让他们彻底心服口服,订单是别想了!


    实际上,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路走过来,映入沙骆国的技术专家团眼帘的是一片红砖瓦房,连钢筋水泥建筑都少得可怜。


    基础环境都这样,设备更不用多说。


    这种情况下,真的能研发出三代机吗?


    这种质疑在进入机库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愈发重了。


    所以在和自家国王沟通后,沙骆国的技术专家团提出了问答会。


    冯鉴真很快将整个三代机项目组内的主要负责人拉了过来,人数和技术专家团基本持平。


    随后,技术专家团的一人上前说道。


    “能让我们走到近前观察吗?”


    徐帅看向冯鉴真,面露征询。


    “可以!”


    冯鉴真淡淡的说道。


    在得到龙国方面的首肯后,


    沙骆国技术专家团的成员们立刻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分散在歼-10四周。


    不时交头接耳,低声用阿拉伯语快速交流。


    就这样,看了将近半个小时。


    沙骆国的技术专家团成员们似乎达成一致。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中年男子上前开口,他是技术专家团团长,名叫阿米尔·扎伊德。


    “冯总师,我想代表技术专家团提出几个问题,还望冯总师为我们解答!”


    他的英语带着明显的牛津口音,语气礼貌却透着居高临下的探究。


    “请便!”


    冯鉴真伸手示意。


    话音落下,阿米尔不再客气,直言不讳地说道。


    “贵方的鸭式布局设计非常大胆,我们很好奇,你们是如何解决大迎角飞行时,鸭翼涡流对主翼流场干扰导致的操控非线性问题的?”


    “据我们所知,高卢国的幻影-2000正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放弃了鸭翼!”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和尖锐,直指鸭式布局的核心难点之一。


    三代机项目组的主要负责人们不少面露难色。


    研发三代机,他们付出更多的是实践。


    有完整的资料图纸做背书,加上追求速度下,他们理论反而没那么精通。


    所以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可对于现在的他们,对理论研究深度确实还不足以完美阐释。


    旁观的徐帅见状心中一紧,心中产生一股不妙的感觉。


    和之前相比,这次沙骆国还真是来势汹汹!


    不过这也是好事,沙骆国越是这样,就越代表着他们对三代机越感兴趣!


    就是不知道项目组的人该如何应对了...


    想着,徐帅抬眼看向场间。


    冯鉴真知道他们的短板,只见他面色不变。


    脚步轻挪间来到战机旁,轻轻拍了拍“鲲鹏”的鸭翼,随即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


    “扎伊德博士的问题很专业,涡流干扰确实存在,但关键不在于消除,而在于利用和控制。”


    他示意一名工程师拿来一张纸,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三维流体运动轨迹。


    “请看,我们通过鸭翼前缘锯齿设计、以及主翼根部的边条翼,主动生成并控制了涡系的走向和强度。”


    “它不是干扰,而是增加了主翼上表面的能量,延迟了分离,实际上显著提升了失速迎角和升力系数。”


    他的手指在纸上灵动地绘画着。


    “至于操控非线性的问题,这依赖于我们飞控系统的主动解耦控制算法。这不是机械层面的解决,是数字飞控的智慧。”


    “我们的飞控计算机每秒进行数百万次计算,实时修正操纵面偏转,保证飞行员感受到的始终是线性、精准的响应。”


    话音落下,全场鸦雀无声。


    阿米尔眼神带着震撼,冯鉴真的解答不仅回答了问题。


    更指出了一个更高的技术层次——用飞控软件弥补甚至超越气动布局的物理局限!


    这是他之前从未想到过的思路。


    阿米尔望着冯鉴真,眼神微微闪烁。


    他承认,之前完全小看了冯鉴真。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同样的他身后的几位沙骆专家也收起了些许轻慢,开始认真记录。


    别的不说,光是方才冯鉴真提到的‘变废为宝’的想法,直接颠覆了他们的思维。


    但挑战并未结束,沙骆国的技术专家团显然是做足准备来的。


    只见另一位稍显年轻的沙骆专家,拿出一份文件,看向冯鉴真。


    “贵方的气动设计令人惊叹,但我想问的是关于战机的‘眼睛’和‘大脑’——机载雷达和火控系统。”


    “从战机的发展趋势来看,超视距空战或许是未来空战的决胜关键!”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


    “我们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西方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发现距离,在理想条件下也很难稳定超过100公里!”


    “而贵国在电子工业,尤其是高性能机载雷达领域的基础...请原谅我的直白,似乎并非传统强项。”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避开了敏感的气动布局,直指龙国军工另一个曾被诟病的短板——电子系统。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飞机壳子再漂亮,如果雷达看不远、看不准,火控算不快,在超视距空战中就是瞎子聋子!


    话音落下,所有龙国人员的神经再次绷紧。


    冯鉴真面色不变,反而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这位先生的问题非常专业,直击要害!”


    “的确,强大的平台需要同样强大的感知和决策系统才能发挥威力。”


    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顺着话题继续说下去。


    “您提到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复杂地形杂波抑制和下视能力方面。”


    “而‘鲲鹏’装备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


    “它采用了独特的多普勒波束锐化(DBS)和合成孔径(SAR)成像技术!”


    “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抗杂波干扰能力,还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识别。”


    “对于5平方米的目标,其跟踪距离稳定超过110公里,搜索距离更远,更重要的是...”


    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


    “其边扫描边跟踪模式能同时保持对至少12个目标的跟踪,并同时引导导弹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