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食君之俸,担君之忧

作品:《大明:皇后别闹

    三日后,乾清宫朝殿上。    啪!    啪!    啪!    三声净鞭响,文武百官相继登朝,来到了金銮宝殿。    今日,工部尚书吕调阳难得露出了笑容。    前段时间,吕调阳可是一直在为蒸汽机、铁甲舰的事情发愁。    虽说现在尚未研制成功,但好在已经有了头绪。    铁甲舰、蒸汽机的出现,欠缺的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    而他今日登朝,却是还有另外一件喜事要奏禀天子。    “皇上驾到——”    伴随着一声宣号响起,文武百官齐身行礼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吧!”    “谢陛下。”    近侍太监上前一步,朗声宣号道:“皇上有旨,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陛下,臣有本要奏。”吕调阳走出朝班,拱手说道。    “准。”    “启奏陛下,时经多日,工部已成功研制出后堂式推进火炮!”    “相比于先前火炮所产生的威力及射程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说到这,吕调阳将事先准备好的奏折呈上。    “哦?!”    朱厚照饶有兴致的扫视着奏本,颇为满意的说道:“好!有此利炮,大明攻城拔寨必将无往不利!”    朝班中,众大臣们在听说了这件事后,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颔首相谈着。    而在此时刻,吕调阳话锋一转,面色犹豫的说道:“回禀陛下,只不过此炮耗金巨大,不宜大批量使用。”    “怎么?!”    朱厚照诧异的看向吕调阳,大为不解的问道:“怎么回事?”    询问声中,吕调阳将火炮的实际情况如何禀报给天子。    “启禀陛下,新式火炮的炮弹乃是椭圆形,与先前多有不同。”    “虽然说射程和威力上都有着显著的增加,但铁皮炮弹却极为容易炸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战场中出现,臣采用的是黄金炮皮装填弹药。”    “所以在成本上……”    嘶——    众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工部尚书的想法还真是大胆啊!    竟然都能想到用黄金来打造炮弹!    要知道这可是纯金打造而成,没有掺杂一丁点杂质。    怪不得吕调阳会说不适宜大批量使用,这样的大炮,恐怕一场战斗下来,整个帝国都将亏空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到了那时候,战场上最多的恐怕并非是双方的兵力,而是准备哄抢黄金的百姓吧!    “爱卿,为何不尝试一下使用青铜呢?”    在金銮宝殿一片宁静之际,天子的声音却是突然响起。    “青铜?!”    吕调阳轻喃一声,渐渐陷入深思中。    铜,在很多时候也被称之为黄金,在黄金尚未被发现的时候,铜同样当做黄金使用。    除了外表有些相似外,铜的硬度上虽然不如铁,却要比黄金更强。    可以说是,将两者需求的方面进行了中和。    短短一瞬间的功夫,吕调阳顿时想明白了皇帝的打算。    “陛下,臣明白了。”    “请陛下放心,臣明日便可将新型炮弹研制出来,献给陛下。”    朱厚照摆了摆手,朗声说道:“不必了!”    “传朕旨意,明日朕亲自前往工部检验新式火炮!”    “到了那时候,朕可不想看到有任何意外发生。”    天子的话,吕调阳深深记在心中,拱手说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定当不让陛下失望。”    “如此最好!”    在吕调阳退回到朝班中后,李东阳忙身走出朝班,拱手说道:“陛下,现今各地正大力清丈田地。”    “而京城更是在各郡前率先完成,目前已缴纳上了第一个月的赋税,请陛下过目。”    李东阳眉宇间显露着激动之色,朱厚照不用多想便已猜测到这奏本中的内容。    站立于两侧上的文武百官,皆一脸好奇的等待着结果。    当朱厚照目光扫视之际,震惊的数字呈现在他的面前。    单是京城内缴纳的粮食这一项赋税便已多达一百万两。    要知道,自商业改革以后,大明帝国内的经济已经提高了一大茬。    想要再次提升无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可现如今,土地赋税的再次增加,让大明臣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帝国正在逐步的强大。    这一百万两,乃是根据人口和田地的综合数量缴纳的赋税。    也就是,百姓们承担的赋税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减轻。    至于那些收购大量土地的富商、士族们,倒是有着一定的增加。    不过,朱厚照却是深知只进不出难以维持市场平衡的道理。    据他所知,福建之地的一名县官,因在阻挠海贼之际,府邸被焚毁。    以致于家中老幼无房可居,连修缮的钱都拿不出来。    从这一点完全可以看出,大明帝国官吏们的俸禄实在是太少了。    据统计,大明朝一名正七品县令,一个月的俸禄仅有七石五斗米,也就是1370斤左右。    (ps:折合每斤大米两元,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700左右。)    虽然听着每月发放的粮食都足以让一家老小吃饱。    可实际上很多官吏都会选择用直接兑换成钱财,比粮食的价值更少一些。    同时,县衙内的师爷这些,并不属于朝廷官吏中的编制,其每月的俸禄也会从县令手中扣除。    真正落到县令手里的,并没有多少钱。    而这也正是为何贪官污吏会多的缘故,不是他们想贪,而是不得不贪。    但现在,大明帝国得到更好的发展,手中有钱了,自然也硬气了许多。    朱厚照目光定在奏本上,心中思索着一套合理的俸禄制度。    一来,是为了保证大明官吏们的生活。    二来,也是为了尽可能杜绝贪官污吏的出现。    只要官吏们手中有了钱,他们自然不会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去贪污受贿。    反倒是站在大殿上的李东阳,压根不清楚皇帝此刻的想法,还以为是这奏本出现了什么问题。    正当他犹豫着是否开口询问的时候,朱厚照朗声说道:“如今,大明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朕又怎会苦了替朕分忧的臣子们?”    “既然土改、商改日渐明朗,其中不乏爱卿们的功劳。”    “今日,朕便与你们谈谈改革朝廷俸禄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