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圣人之兴旺与衰败,皆在皇帝一念之间!
作品:《大明:皇后别闹》金銮宝殿上,面对铺天盖地的皇权碾压,李东阳、刘健等大臣们除了顺从别无选择。 但!土地改革,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轻易成功的? 今日,大臣们在朝殿上已经同意皇帝进行土地改革。 可若是退朝之后反悔,拒不执行又当如何? 甚至在李东阳、刘健他们未曾丈量土地前,私自将土地转移到他人名下。 这样一来,即使皇帝知晓,也拿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他们的确已经同意了皇帝的圣旨,而且这些土地也不归他们所有。 这等情况下,朱厚照凭何要放他们离去? 刘健、李东阳二人叩首在金銮大殿上,皇帝没有开口他们不敢起身。 朱厚照冷峻的目光扫视着殿臣,肃声说道:“朝中士族何人最大?” 近侍太监恭敬说道:“回禀陛下,乃是山东孔家,孔尚贤大人。” “坐拥良田一百三十万亩,布坊二十五座,书院三十六座……” 山东孔家,乃是古圣贤孔子的后裔,传承了整整一千五百年而屹立不倒。 如今的孔尚贤更是官居从一品,被天子册封为太子太保,权力极大。 自汉代之始,传承至今日,历朝历代的天子,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以说,孔家无论是在读书人的心中还是朝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近侍太监说出此名时,孔尚贤心中一紧,惶恐跪身走出朝班。 “皇上息怒,臣愿遵从圣旨,推行土地改革。” 孔尚贤此刻,心里早已害怕到了极点。 方才死的是一名三品大员,或许已经震慑到了不少文武大臣。 可准确来说,却不足以震慑到全部大臣。 现今天子念到了他的名字,孔尚贤本能的想到,天子是想要拿他这从一品大员杀人立威! 这让他如何不怕? “哦?” 朱厚照冷笑着问道:“如何个谨遵之法?” 孔尚贤跪在大殿,脑海飞速转动着。 儒家之所以会有今日,完全得益于天子的尊崇。 可若有一天,皇帝放弃了儒家,那儒家只会是皇帝的绊脚石。 秦朝时期,始皇帝坑杀儒家就是最好的鲜明写照。 山东孔家的兴旺与衰败,皆在皇帝一念之间。 可现在,孔尚贤还没有读懂皇帝话中的意思。 皇帝是想让孔家如何? 自己已向皇帝表明心意,为何皇帝会问自己如何谨遵圣旨? 在孔尚贤冥思苦想之际,李东阳捅了捅他的后背,在他的背上写下了一个‘忠’字! 一时间,孔尚贤大彻大悟,心中顿时明了。 在家族与皇权面前,他必然是要选择后者。 只有忠于皇帝,家族才能得以保全。 皇帝此言,要的就是他的态度,或者说是他的诚意。 单单在朝堂上说的这些,远远不够。 孔尚贤想明这点,双手伏地拜道:“臣孔尚贤知罪,愿将家中田产、钱财上缴国库,为官期间,绝不动用私权购买田地、从商等事宜。” “若有违其中一条,臣甘愿凌迟处死!” 此话一出,百官们倒吸一口凉气,这孔尚贤太狠了。 完全不给自己留一点活路啊! 这些事,恐怕也只有孔尚贤一人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 不是他不想给自己留活路,而是皇帝逼得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孔家正值风口浪尖上,若惹得皇帝猜疑,孔家上下族人恐怕皆难逃一死。 朱厚照闻言,面色稍稍缓和了许多,颔首说道:“除此之外呢?” “还有?!” 孔尚贤面色一怔,心中猜想着自己还有哪些方面没有说到。 朱厚照见孔尚贤迟迟没有回应,主动提醒道:“若你的族人胆敢阻挠,拒不上缴又该如何?” 孔尚贤高呼说道:“臣恳请陛下放心,下朝之后,臣即刻修书一封传回族中,凡若阻拦缴纳田地、钱财者,直接杖毙!” “好,这可是你说的,朕可没有逼你!” 孔尚贤重重的点了点头,面色坚定的说道:“臣乃肺腑之言,微臣对陛下、大明忠心耿耿,绝没有任何为难。” 朱厚照满意的说道:“来人,取笔墨来!” “遵旨。” “孔爱卿,今日你便在这朝殿上写下家书,朕自会命锦衣卫亲自前往山东交于你的族中。” “若有人刻意阻拦,朕可就按你说的执行家法了!” “臣遵旨。” 孔尚贤抹了一把冷汗,紧揪的心渐渐放松下来。 待笔墨纸砚放在面前后,孔尚贤当即执笔写下家书。 纸张上,言辞激烈,每一句都在警示着族人们,万般不可与皇权作对。 否则必有性命之危,家族之危! 直至孔尚贤将家书写完后,朱厚照当即命锦衣卫火速将家书送往山东孔家。 当锦衣卫从朝班中走出去的那一刻,在场的大臣们心中已然清楚,朝中士族怕是再也无力与皇权对抗。 如今,天底下最大的士族孔家,在皇权面前,都要上缴全部田地、钱财用以活命。 像是他们这等士族,又怎能与皇权抗衡。 待孔尚贤退回到朝班之后,朱厚照却依旧没有终止此事的打算。 冷峻的目光扫视着大殿文武百官,朱厚照要想改革天下士族,这朝堂便是第一步。 因为这里的大臣们,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士族。 而这朝堂便是天底下士族的聚集之地! “你们呢?” “就没有什么想对朕说的吗?” 文武百官相视一眼,岂能不知皇帝话中何意,当即齐身叩首道:“臣等谨遵陛下圣旨,愿修书一封传往族中,上缴田地、钱财。” “凡若家中族人有阻拦者,直接杖毙。” “如此,便写吧!” 朱厚照袖袍一挥,笔墨纸砚皆由候旨在一旁的太监乖乖呈上。 当即,朝中文武不敢迟疑半刻,在书信中再三嘱咐着家中族人。 直至大臣们将家书呈上后,朱厚照这才开口道:“都平身吧!” “谢陛下。” 这一刻,大臣们的心才算是彻底放松。 自登朝开始,他们便一直跪在这里足足两个时辰。 这两个时辰,他们每一刻都度日如年。 他们双腿酥麻,颤抖着相互搀扶而起,重新退回到朝班内,等待皇帝的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