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知何师承何处

作品:《四合院:我的签到系统专治禽兽

    但在这五十年代,1925年,“华生电扇”才刚刚投产,产量稀少。


    他想,或许可以试试自己组装一台。


    正想着,何雨柱忽然发现叁大爷阎阜贵领着杨厂长的司机来到自家门前。


    “何师傅,杨厂长让我来接您!”


    “好,咱们走吧。"


    见何雨柱上了车,院里不少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阎阜贵凑到看热闹的何雨水跟前:“雨水,你哥这是去哪儿?”


    何雨水一脸自豪:“我哥被厂长请去做饭了!”


    一听是去做饭,众人纷纷感叹,有手艺就是好,还能让人开车来请!


    贾张氏这两年心思全放在孙子棒梗身上。


    贾家向来欺软怕硬,自从几年前被何雨柱教训后,两家几乎断了往来。


    她冷哼一声:“得意什么,不还是个厨子!”


    转头又对儿子贾东旭道:“东旭,你啥时候能再升一级?”


    “妈,哪有那么容易?有人干一辈子还是二级钳工呢。"


    “易中海那老东西不是说今年能升八级吗?你没把握?”


    自从两年前考核差点露馅,贾东旭索性摆烂。


    二级钳工一个月三十多块,够家里开销,要是再考,恐怕会被拆穿。


    他心想,等易中海成了八级钳工,自己升级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妈,您别瞎操心,该升的时候自然就升了,放心吧,快了。"


    ……


    娄家。


    “娄老板,您看我把谁请来了!”


    见到何雨柱,娄振华眼前一亮——他在轧钢厂时就认识这位何师傅。


    “何师傅?”


    “没错!知道您好这口,今天特意带他过来。"


    “快,去请夫人过来。"


    娄振华热情招呼两人坐下,不一会儿,娄夫人也来到客厅。


    娄谭氏走进客厅,向杨厂长点头致意后,转头询问丈夫:"叫我过来有什么事?"


    娄振华爽朗一笑:"你不是总惦记谭家菜吗?老杨特意把师傅请来了,待会儿可要好好尝尝何师傅的手艺。"


    听到是谭家菜传人,娄谭氏顿时露出亲切的笑容:"那我今天可有口福了!"


    何雨柱微笑颔首。


    在他眼中,娄家夫妇堪称整部剧中最具慧眼的人物。


    作为拥有万人大厂的资本家,娄家家底雄厚。


    当时代风暴来临,初次被抄家拘禁后,多亏傻柱周旋才获释。


    就在众人以为**平息,娄晓娥和傻柱欢天喜地筹备婚礼时,这对夫妇却清醒地察觉到暗涌的危机,果断举家南迁香港。


    这个决定堪称神来之笔——若稍作迟疑,第二次抄家便会接踵而至。


    不仅他们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连娄晓娥和傻柱都会被牵连。


    看似背井离乡的冒险,实则展现了非凡的决断力。


    毕竟逃亡失败意味着叛国重罪,但娄家夫妇权衡利弊的智慧与壮士断腕的勇气,恰是乱世中难得的生存之道。


    此刻衣着整洁的何雨柱比原著显得精神许多。


    娄夫人好奇道:"不知何师承何处?"


    "家父启蒙后送我去丰泽园学艺,“何雨柱坦然道,”后来他跟着寡妇跑了,我就顶替他进了轧钢厂。"


    "噗嗤——"楼上突然传来笑声。


    只见十六七岁的娄晓娥挽着母亲胳膊撒娇:”妈,实在没忍住嘛!哪有人这么淡定说自家丑事的。"


    何雨柱不以为意:"这事儿厂里院里都知道,没什么好遮掩的。"


    娄振华适时转移话题:"老杨,今天看在何师傅面子上,有什么困难咱们慢慢商量。"


    娄母含笑说道:"丰泽园的东家栾学堂可不简单,那双眼睛就跟明镜似的,客人的身份地位,他扫一眼就心中有数。


    客人是单纯来吃饭的,还是有事相商;是想挥金如土,还是精打细算——但凡想少花钱又要体面的,他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


    何雨柱连连点头:"娄夫人说得在理,咱们京城不是有句老话么:‘吃饭认准丰泽园,穿衣就认瑞蚨祥’。


    丰泽园能成为咱四九城餐饮业的金字招牌,栾老板当居首功!"


    眼见时候不早,何雨柱想起此行的正事,便说道:"娄先生、娄夫人,这会儿该准备晚饭了,要不我先去厨房看看今日的菜式?"


    娄振华转头对女儿说:"晓娥,你领何师傅去厨房吧。"


    丰泽园是正宗的鲁菜馆子。


    招牌菜有葱烧海参、砂锅鱼翅、干鱼翅、葱烧大乌参,道道都是硬菜,用的餐具清一色都是银器。


    何雨柱暗自称奇:难怪坊间都说娄家是"娄半城",这年头还能备齐这些珍馐美器,家底确实殷实。


    谈完正事用饭时,娄振华执意要何雨柱同桌就餐。


    何雨柱爽快地入席就座。


    杨厂长有心让何雨柱露一手,笑吟吟道:"小何啊,今儿辛苦你了,不如给咱们讲讲谭家菜的典故?"


    何雨柱先望了眼娄谭氏,见她含笑颔首,这才开口道:"那我就献丑了。"


    "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宴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故又称''榜眼菜'',乃官府菜中的翘楚。"


    "谭家菜以鲜香软嫩著称。


    当年报纸评价''其味之美,虽南面王不易也''。


    想订谭家宴,非得托与谭青相熟之人不可。"


    "杨厂长您也知道,咱四九城历来是首善之区,名流云集。


    这些吃惯珍馐的主儿,尝过谭家菜都念念不忘。


    外地人来京,也以品尝谭家菜为荣。"


    "不过谭家菜有个规矩:无论生客熟客,宴席上必为东家设一座位。


    东家总要举箸尝几口,以示''此处非饭馆''的体面。"


    谭家菜虽价格不菲,却以燕窝鱼翅、珍馐美味闻名;所用器皿皆为上等古瓷,厅堂内陈列着花梨紫檀家具,架上摆满古玩盆景,墙上悬挂名家字画,环境雅致,非寻常餐馆所能及。


    凡是品尝过谭家菜的人,无不赞叹物有所值。


    杨厂长听完何雨柱的介绍,笑道:“好一个物有所值!老娄,今天要不是在你家,我可没这口福尝到谭家菜。"


    娄晓娥听他这么一说,转头问母亲是否如此。


    见何雨柱把谭家菜说得如此讲究,娄谭氏轻轻点头。


    何雨柱接着道:“谭家菜讲究食材精细,有的菜甚至要慢火烹制三天。


    今天时间有限,只做些简单的,改日有机会,一定好好露一手。"


    娄晓娥觉得何雨柱的手艺比自家厨子强得多,边吃边提议:“这已经够好吃了,要是再讲究一点,得多美味啊!何师傅,要不你来我们家当厨师吧?”


    杨厂长哈哈一笑:“晓娥,何师傅可是我们轧钢厂的骨干,你当着我的面挖人,不合适吧?”


    娄振华也笑着摇头:“这丫头从小被我惯坏了,各位别见怪。"


    “晓娥性子直爽,在自己家自在些,有什么可介意的。"杨厂长乐呵呵道。


    何雨柱只是笑笑,没接话。


    娄晓娥得意地对母亲说道:“看吧,杨叔和何师傅都没生气。"


    何雨柱心里清楚,给娄家做厨子未尝不可,若能借此机会和娄晓娥走近,日后或许能成为娄家女婿,直接过上悠闲日子。


    但他也明白,娄家的好景不长,看在娄晓娥的份上,将来帮他们避开**才是正事。


    “好了,好好吃饭吧,你这脾气,以后谁受得了?”娄谭氏打趣道。


    “没人娶正好,我一辈子陪着你们!”娄晓娥笑嘻嘻地回答。


    娄振华感叹:“一转眼,晓娥都到嫁人的年纪了。"提到女儿出嫁,父亲总有些不舍。


    杨厂长见状,安慰道:“要是舍不得,招个上门女婿不就行了?”


    娄振华和娄谭氏对视一眼,心里明白眼下形势微妙,自家又是资本家,未来难料。


    “上门女婿就不必了,只要对晓娥好,我们也就安心了。"娄振华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