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好圣孙
作品:《和建文长一样,朱棣杀进宫人傻了》 一问“钱”,二问“路”,三问“人”,字字句句,皆是军国之要害!
朱高煦那张狂傲的脸,瞬间涨得通红,
自己这大哥真是心眼子多啊,临出征之前问这些乱七八糟的。
更可气的是,他还暂时回答不上来。
而朱棣,却是眼中精光一闪,深深地看了自己这个长子一眼,竟是露出了一个满意的笑容!
【好!好一个高炽!
虽然不怎么像我,但却实实在在的是个治国能臣。
老二只知冲锋陷阵,却不知,打仗啊终究是要靠算盘珠子,一笔一笔算出来的!将后方交给他或许能保无虞。】
他朗声道:
“你也长大了,老大。”
“虽然父王平日里不与你亲近,但与你的关注是一点都不少的。”
“此事,你全权处置!父王,给你先斩后奏之权!”
“儿臣,遵旨。”
朱高炽再次一拜,缓缓退下。
那看似臃肿的身影,在这一刻,却莫名让台下所有知兵的将领,都感到心里稳稳的。
有世子殿下监国,后方可保安宁。
他们可以放放心心的打下兖州了。
朱高煦心理不是个滋味。
老大真是阴险,算账算到这时候了,等回来了自己也要当这个监国。
吉时已到,号角长鸣。
朱棣翻身上马,那股属于马上皇帝的雄主之气,展露无遗!
他回头,对着同样一身戎装的少年,伸出了手。
“瞻基,上来。”
皇太孙朱瞻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亲卫的帮助下,被朱棣一把拉上了马背,置于身前。
朱棣圈着自己的爱孙,马鞭遥指南方,声音中充满慈爱的教诲:
“瞻基,看好了。
为君者,当有雷霆之怒,亦有菩萨心肠。
今日,朕便教你,何为雷霆!”
千军万马之前,祖孙二人,共乘一骑。
壮年的的雄狮,与年幼的虎王,身影,在“燕”字大旗之下,定格成一幅充满了传承与霸道的画卷。
“出征!”
一声令下,二十万大军,如同开闸的黑色洪流,带着震天动地的马蹄声,滚滚向南而去!
千里之外,暗礁初现
大军出发后第三日。
淮安,运河之畔,中军大帐。
一名负责粮草水运的将领,脸色惨白地冲入帐中,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殿下!
大事不好!我军……我军运粮的船队,在清口……被拦下了!”
“什么?!”
朱高煦第一个拍案而起,
“一群水匪,也敢拦我王师大军?派兵剿了便是!”
“不是水匪!”
那将领的声音都在发颤,
“是……是两淮盐帮!他们……他们出动了上万艘盐船,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将整个运河河道,堵得水泄不通!
我军船只,一艘也过不去!”
“两淮盐帮?”
朱棣眉头紧锁,他猛地想到了什么。
就在此时,另一名锦衣卫探子,亦是来报:
“殿下!据报,两淮盐帮帮主马三保,已于三日前,于苏州城下,向……向伪帝,宣誓效忠!”
“轰!”
朱棣的脑海中瞬间关联了所有信息。
他猛地冲到舆图之前,看着那条从北至南,如同大动脉般的运河水道,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你们这帮吃屎的。”
“竟然真的被高炽给说中了。”
“盐帮投靠陈玄的事儿,怎么直到今天才出来?是不是要等本王死了,你怎么才能把情报打听得清清楚楚?”
出征以来,朱棣还是第一回发这么大的怒下来的中军大帐里无一个人敢发话。
过了半晌,朱棣的气才慢慢消了。
“好!好一个陈玄!”
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眼中是一丝……忌惮!
“去往兖州的路途中间。”
“他竟能顺便收服两淮盐帮!!”
这不是简单的叛乱,这是战略。
是陈玄,在他朱棣挥师南下之前,便早已布下的第一步棋。
他要断自己的粮道。
他那看似势不可挡的二十万大軍,在这一刻,竟被这千里之外的一招“釜底抽薪”,给狠狠地,绊住了手脚。
那张他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棋盘,
第一次,出现了……变数。
“传本王的命令。”
“不走水路,改走陆路,告诉这些盐帮的人。”
“今日之事本王不怪他们,未来也不会追究,只是要让他们明辨是非,看清楚因果,不要误了自己。”
就在此时,一个粗豪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父王!”
开口的,正是朱棣第三子,赵王朱高燧。
他性情耿直,作战勇猛,此刻脸上写满了不忿:
“区区两淮盐帮,一群见不得光的河盗水匪,也敢阻我二十万王师?!父王为何要饶过他们?!”
他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的运河水道,大声道:
“我军水师战船坚固,兵甲精良,只需分出一支偏师,沿河而下,不出十日,必能将那盐帮搅得天翻地覆!
何故要改走陆路,耗时费力,徒让天下人笑我等怯懦?!”
这番话,说出了在扬不少武将的心声。
他们皆是百战之将,何曾受过这等窝囊气?
朱棣听完,却并未动怒。
他那张如同万载玄冰的脸上,竟是缓缓地,露出了一丝莫名的笑意。
他没有看自己的三儿子,
反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一直安静地站在角落里,只有十来岁的少年。
“瞻基。”
“孙儿在。”
皇太孙朱瞻基闻声,立刻上前。
朱棣将他一把抱起,放在自己的腿上,竟是当着满堂文武的面,用一种考教的语气,笑着问道:
“你来告诉你三叔,皇爷爷,为何不打?”
满堂将领,皆是一愣。
汉王朱高煦更是眉头紧锁,不知父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朱瞻基却毫不怯扬,他对着朱棣甜甜一笑,而后,竟真的从朱棣怀中跳下,迈着小短腿,跑到了朱高燧面前。
“三叔!”他声音清脆,
“侄子若是您,也不打。”
他学着朱棣的样子,小手一挥,指向巨大的舆图,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却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
“三叔请看,这盐帮,如同运河里的鱼,滑不溜手。
我军战船虽大,但要在这河网密布的两淮之地,将他们尽数剿灭,快则一月,慢则三月不止。
我军二十万大军南征,粮草日耗如山,等得起吗?”
朱高燧被问得一滞,脸上有些挂不住:
“那……那也不能任由他们嚣张!”
“所以,这便是侄子想说的第二点了。”
朱瞻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三叔,皇爷爷此番南下,打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要的是天下归心!
若我等为区区盐帮,便在江南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那天下人,会如何看我们?
他们会说,燕王之师,与那伪帝一般,皆是残忍暴虐之徒!
届时,江南士族,人人自危,
谁还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他学着帐中谋士的模样,摇头晃脑地总结道:
“故而,侄子以为,此乃攻心之策!
皇爷爷方才那道命令,不与他们计较,看似是退让,实则是仁政!
是做给全天下人看的!
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
一番话说完,整个大帐,落针可闻。
朱高燧目瞪口呆,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竟被自己的亲侄儿,说得哑口无言。
一旁的朱高煦,更是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少年,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位“仁善”的大哥朱高炽的影子!
这小子……这小子的心机城府,竟是随了大哥!
阴险狡诈却要高过我大哥。
若是被他长大,这还了得吧。
一家子的蜂窝煤心眼多啊。
御座之上,朱棣再也按捺不住,竟是放声大笑起来。
那笑声,充满了欣慰与骄傲。
“好!好!好一个‘攻心之策’!好一个我的皇孙!”
他上前,一把将朱瞻基高高举起,让他坐在自己的臂膀之上。
环视着帐下神情各异的两个儿子,与一众心腹大将。
他看着怀中的朱瞻基,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宠爱!
“你们,都听到了吗?”
“好圣孙!”
“我朱家后继有人了!”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句,让朱高煦与朱高燧二人,心中同时一颤的话。
“瞻基,你看好了,也记好了。”
“这大明江山,将来,皇爷爷是要留给你来坐的!”
…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