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开朝四

作品:《大宋执印人

    “太皇太后,官家,臣以为,还应该废置保马法。”


    苏轼拱手,在众人的目光中再次开口。


    “苏卿不妨说说理由。”高太后微笑道。


    百官洗耳恭听,静待苏轼的理由。


    苏轼面色一正,朗声道,“熙宁五年,已故枢密副使主持熙河开边,在先皇与左相等百官的支撑下,为我大宋拓边两千里,拿下陇右之地。”


    “陇右之地自汉唐起,就盛产良马,现今成了我大宋之地,为何又弃之不用,偏偏以保马法,来为我大宋之军,培养战马。”


    “这完全就是多此一举,舍本逐末。”


    “百姓本就苦,若是养马则更苦,甚至于因为保马法之故,人不如畜。”


    “因此,臣谏言,废置保马法。”


    这次旧党和高太后没有第一时间支持,而是仔细考虑起来。


    因为苏轼废置保马法的理由是在熙河等地,若是同意废置,那么必然就需要对熙河进行重新布置,到时兵、政、钱、粮都是大事。


    曾布等人也若有所思起来,从苏轼的理由来看,这保马法确实可有可无,即使废置也不无不可。


    而且,他们同样也想到了熙河的军政之事。


    苏颂等人也不傻,若有所思。


    一时间,诡异的陷入一种沉默当中。


    王珪若有所思,抬眼看了眼赵煦。


    赵煦面色严肃,微微颔首。


    苏轼将保马法与熙河之地联系起来,其实就是他让苏轼这样来解释。


    现在虽然司马光没有入朝,与记忆和历史中不同,但朝中的旧党依旧势大,神宗驾崩,西夏发难的时间,也不远了。


    他有着两世记忆,自然不可能像记忆中与历史上割地给西夏。


    因此,他才会借用废置新法,在熙河提前布置,谨防西夏发难。


    王珪瞧着赵煦如此严肃的神色,立刻心神紧绷,知道此事赵煦事在必成。


    于是,他果断出列,谏言道,“太皇太后,官家,老臣以为苏学士所言甚是。”


    “百多年前石敬瑭割让燕云,使我汉家儿郎自此失去一处养马场,后来西夏自立,占据河套之地,吐蕃旧部发难,占据唃厮啰,陇右等地。”


    “我大宋彻底失去了养马场。”


    “蒙先皇看重,老臣有幸,参与了熙河平戎,知晓先皇熙河开边,不仅是为了防备西夏,同样也是为了给我大宋拿下养马场。”


    “如今养马场已有,臣以为不如废置保马法,在熙河布置重军,圈养战马,防备西夏。”


    “王相所言甚是,老臣附议。”林槩以王珪为主,王珪支持,他自然也支持。


    李清臣与苏颂在仔细回味了王珪的话后,同样表示同意。


    “臣以为不妥,先皇新丧,朝政不稳,若是布重军于西夏,定让西夏置喙。”韩缜在思虑良久之后,出言反对。


    “那右相以为,我大宋当如何应对?”王珪挑眉,幽幽开口,“是不是应当向右相割让河东一般,向西夏祈和,割让熙河边州?”


    “祖母,河东原本是我大宋之地?”赵煦故意惊呼。


    他眼底闪过一抹寒光,本来他没打算这么早,或者等别人来对付韩缜。


    没想到韩缜居然主动跳出来阻止他的布局。


    那么,他自然就不会继续让韩缜留置朝堂。


    “臣……”


    听到赵煦的惊呼声,所有人的目光落在韩缜身上,韩缜一下就慌了。


    不过,还没等韩缜开口,曾布怎么可能放过这等机会,果断落井下石,向赵煦行礼,朗声道,


    “官家熙宁七年,臣虽受人攻讦在外,但也知道韩缜为我朝出使辽国,最终将河东七百余里割让给辽国。”


    “想不到还真有其事。”赵煦故作震惊,一脸不解的看向韩缜,“韩相你也是饱读诗书,有文人风骨,为何会主张割地求和。”


    “朕有幸拜读过老泉先生著作,《六国论》。”


    “也知秦灭诸国,其一部分原因,乃是割地求和。”


    “这如此浅显之理,朕一幼童尚且知晓。”


    “韩相作为朝廷右相,难道不知儿皇帝石敬瑭之事?”


    “割地求和,只会受人唾弃。”


    说到这里,赵煦故作痛心愤怒道,“你这样只求割地求和之人,哪有半分文人风骨。”


    “你这样的人,如何配为大宋右相。”


    “朕与祖母走眼矣。”


    “臣,臣……”


    韩缜脸色发白,一时间被赵煦驳斥得体无完肤。


    “太皇太后,官家,韩缜如此作为,不堪为相,臣以为当罢免流放。”曾布抓住机会,快速谏言。


    “老臣附议。”王珪附和。


    林槩紧随其后。


    苏颂和李清臣等人也纷纷出言,恳请罢免韩缜。


    韩缜绝望,只能求助的看向高太后。


    高太后暗自叹息一声,决定舍弃韩缜,毕竟赵煦的一番话实在是太重了,直接将韩缜与石敬瑭比肩,她若是强保韩缜,恐怕也会背上一个不好的名声。


    因此,她在迟疑片刻后,叹息道,“神宗主政时,老身久居深宫,不曾过问朝堂之事,没想到还有此等旧事。”


    “官家所言不错,此番是老身与官家走眼矣。”


    “所幸今日定职,朝廷政令未出。”


    “老身以为韩缜割地河东,不堪为相,官降至五品,知邕州。”


    “老臣……领旨,拜别太皇太后,拜别官家。”


    韩缜身子微微颤抖,但也清楚,大势已去,自己的仕途到了尽头,根本无力挣扎。


    因为旧事,他与儿皇帝齐名。


    今日朝会之后,他会成为所有人攻讦的对象。


    他拱手行礼后,深深的看了眼赵煦后,转身出了紫宸殿。


    冷静之后,韩缜才发现,赵煦虽然没怎么开口,但朝堂诸事的走向,似乎都是由赵煦在引导着。


    韩缜离开,高太后满朝文武看了一圈,目光突然落在苏轼身上,而后向赵煦轻声提及,“官家,老身以为,苏卿才学兼备,人品厚重,不如就让苏卿为右相,主掌新法废置之事如何?”


    “祖母所言甚是,朕也以为苏卿可以。”


    赵煦心惊,他没想到高太后会提及苏轼来接替韩缜的右相之位。


    但这个机会却是难得,他虽然有意将苏轼推送至枢密院,但若是苏轼能接替韩缜成为右相。


    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都会由他的人主导,对他的布局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