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开朝
作品:《大宋执印人》 翌日,天还未明,承天门外,已经是站满了人,百官林立。
官员分别排成两行,左右由王珪与韩缜领头,个个神色肃穆,面色严肃。
嘎吱——
卯时刚到,承天门大门打开。
“朝会开,百官进。”
宣赞太监在承天门后,朗声高呼,那粗狂而又尖锐的嗓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王珪和韩缜领头,百官鱼贯而入,进入承天门,王珪和韩缜领头,领着百官一起,来到紫宸殿。
此时,天还未明,紫宸殿中灯火通明,赵煦身着红色龙袍,头戴冠冕,端坐在中央的龙座上。
童贯身着宦官服,严肃的站立在赵煦右侧后。
高太后身着凤袍,位置在赵煦的侧后方,以黄帘遮掩,不直面朝臣,隐匿在背后,童湜在一旁静候。
紫宸殿两侧,是侍卫和宣赞舍人。
“百官进殿。”紫宸殿外,童贯先一步进入紫宸殿,在旁高呼。
“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进殿。”宣赞舍人开口,第一个叫到王珪的名字。
王珪整理了官服,手持笏板,第一个踏入紫宸殿。
“尚书左丞李清臣。”
“尚书右丞张璪。”
“知枢密院事,韩缜。”
……
宣赞舍人没有耽搁,迅速按着官职的高低,念着一个个大臣的名字,一位位大臣,手持笏板,郑重严肃的走进朝堂,王珪、李清臣、张璪、韩缜以及章惇站立的位置与赵煦相近几乎到了御前。
其他官员则是分文武站立两排。
文官以吏部尚书李常为首,站在东侧。
武官以殿前司都指挥使燕达为首,站在西侧。
待宣赞舍人唱名结束,王珪领头,对着赵煦躬身行礼,朗声道,“臣等恭请圣安。”
“朕安。”赵煦面色一正,郑重回应。
“太皇太后躬安?”百官再次行礼。
“老身躬安。”高太后朗声回应。
“众卿免礼平身。”赵煦再次开口。
“臣等拜谢官家。”百官再度行礼,而后各自站立,站得笔直。
随后,张璪出言,朗声道,“官家,太皇太后,蔡确圣宴之时,冲撞天颜,因愧疚而主动请辞。”
“然则,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乃朝廷重职,不可一日空缺,应当早日补全。”
“臣举荐枢密院事韩缜,擢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掌管中书省。”
“众卿以为如何?”高太后朗声道。
“臣等以为,张大人所言极是,臣等附议。”这是早就谈好的事,王珪自然也不会反对,既然不反对,还不如早些同意,给韩缜等人一个好感。
日后他的举荐,只要不是太过触碰旧党的利益,旧党应当是不会拒绝。
“臣等附议。”
王珪为百官之首,又不在两党之中,因此王珪一同意,其他官员纷纷附和,赞同韩缜成为右相。
在高太后的示意下,童贯手捧皇卷,走到台前,以圣旨册封韩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以侍中之身,行中书令之职,执掌中书省。
韩缜高兴之余,陆续将前日商讨的官职,一一举荐出来。
和料想的一样,出了林槩知枢密院事,引起了一阵惊呼之外和百官意外之外,其他人的官职都很在百官的意料之内,或者是猜测范围内。
就是苏轼被擢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也没有起到太大的波澜。
翰林学士却是落在了王安石女婿,蔡卞的头上。
另外,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不知在何时调入汴梁,更是在这一次大换血中成了中书舍人。
起居郎由李格非担任,起居舍人由赵煦观看官员名录时,无意间看到的李夔,由苏轼举荐担任。
任官之事,因为提前商议过,因此没有起太大的波澜。
“太皇太后,官家,近些时日看到汴梁城中,多有流民,甚至有百姓卖儿鬻女,臣询问之下才知,这些流民届是从汴梁周边州府而来,都是些被青苗、市易等条令,逼迫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背景离乡。”
“所以,臣请求,官家和太皇太后应允,废置新法,还百姓一个公道,还百姓一个太平。”
官员任免完成之后,早就得到示意的韩缜率先开口,打响了废置新法的第一枪。
“臣附议。”张璪紧随其后,朗声道,“右相所言不虚,臣近日也曾看见汴梁城中多了流民,官家与太皇太后可着大理寺或开封府询问。”
“臣反对。”章惇出列反驳道,“变法条令,乃神宗定下条令,怎可轻言废除。”
“臣以为,章大人所言不错。”曾布出列,朗声道,“变革之事推行十几年,眼看就要功成,怎可轻易废置,这置神宗于何地。”
“两位大人,此言差矣。”吕大防出列,反驳道,“本官今日之前,权知开封府,对汴梁之事,最是了解,这一个月时间,有三万余人涌入汴梁,卖儿鬻女之人,数不胜数。”
“相国寺与汴梁良善之家……”
吕大防侃侃而谈,不以朝廷法令说事,但却从民生的角度,来贬斥了新法的不堪。
新党虽然大不如前,但留在朝堂中人还有不少,纷纷谏言以驳斥旧党不安好心,试图毁了神宗心血。
李清臣、苏颂等不在两党之内的官员,对新法一刀切不认同,但却又认为该废置一些条令,因此也出言,将新旧两党反驳,将朝堂这滩水,搅动得更加浑浊不堪。
整个朝堂上,高级官员中只有王珪、林槩以及苏轼三人不发一言,静静的等待着,目光会时不时的看向赵煦,但又很快收回,不惹人注意。
高太后瞧着混乱的朝堂,满脸的愁苦。
赵煦置身于外,看得却是精精有味。
不过,赵煦并未忘记自己的布置,眼看着时机成熟,在苏轼看过来时,微微颔首。
苏轼心领神会,当头棒喝的大喝道,“诸位还不住口,在朝堂之人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苏轼这声当头棒喝,效果明显,正在争论的韩缜等人齐齐吓了一跳,停止了吵闹。
就是赵煦,也被苏轼这种粗暴的打断方式吓了一跳。
不过,苏轼很聪明,还不等众臣攻讦,他果断向赵煦和高太后拱手行礼,朗声道,“官家,臣有谏言要奏。”
“苏卿请讲。”赵煦看了眼高太后,见高太后颔首,便配合着说道。
高太后也好奇的看向苏轼,自从从赵煦口中,得知苏轼的授课之后,他就对苏轼很有好感,对苏轼颇有期待。
她隐隐有种预感,这废置新法之事恐怕要落在苏轼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