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朝会前定计
作品:《大宋执印人》 “官家,太后可是有意废置新法?”
苏轼不是傻子,听到赵煦的话后,很快想到了朝堂上的局势。
李助很快也反应过来,他虽然没入朝堂,但见识也不低,经过苏轼一提醒,他自然也反应过来。
不过,他对朝堂之事还不了解,因此没有询问。
至于王进和杨怀玉,还是一头雾水,根本就没听明白赵煦在打什么哑谜。
他们唯一能听明白的就是苏轼升官了。
“嗯——”
赵煦也没藏着掖着,坦诚道,“想必你看清楚了,半山先生所设之新法,其中弊端不少,现在大宋民生濒临崩溃,想要调解恢复民生,只有废置部分新法,才能稳住颓势。”
“因此,这废置新法之事,势在必行,这件事,不仅皇祖母支持,就是朕也支持。”
“现在朝堂之上,新党势弱,想要阻止根本不可能。”
“可是官家,这新法之中也有可行之策,确定要全部废除?”苏轼郑重询问。
他不反对废置新法,但却是反对全部废置,因为在新法之中,还是有一些条令,有着可取之处。
“新法不可取,除将兵法外,朕会劝祖母逐步废置。”赵煦解释道,“半山先生所行之新法,虽是好意,旨在富国、强军,富民,但条令太过粗糙,所遣派之人阳奉阴违,导致变法失败。”
“所以,朕觉得这新法条令,完全没有施行的必要。”
“现在恢复旧制,恢复民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只有废置新法,朝堂上的新党才会抗拒,他们抗拒,朝堂上才会空置出位置,让你登位。”
“官家免疫法可适时减少百姓负担,若是由良臣施行,或许能帮助稳定民生。”苏轼继续劝说道。
赵煦很是直白的说道,“子瞻先生,朕理解你的好心,但以现在的时局,你认为这免疫法能按着半山先生与我父皇的初心实行吗?”
“不——”
赵煦自问自答,“人的贪婪是毫无止境,若是没有与之匹配的监察手段,那么无论怎么修改政令,地方官员,在施行过程中,依旧会免不了心中的贪婪,伸手剥削百姓,最终导致的依旧是民不聊生。”
“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切照旧,让百姓和官员回到自己能承受的节点上。”
“再配合上一系列的减免以及福利,官员不会向百姓伸手,而是会向那些朝廷所播放的各种福利政策伸手。”
“这样一来,百姓没被压迫和剥削,就会缓了一口气,从而恢复民生。”
“而这,就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满足。”
“官家真是惊人之论。”
李助感慨,内心十分震惊,他没想到赵煦居然从人性的角度,来解析了新法会失败的原因。
“官家,难道就让那些蛀虫趴在朝廷身上吸血,让他们逍遥法外不成?”苏轼愤愤不平,通过赵煦的解释,他现在已经明白过来,不管是新法还是旧制,只有满足蛀虫,才能取得成功。
“放心吧!”赵煦冷笑道,“那些蛀虫长久不了,到时候他们吃下多少,朕会让他们加倍吐出。”
“现在不动他们,其一,是因为朕还未掌权,其二,是因为时机不对。”
说到这里,赵煦郑重嘱咐道,“现在当务之急,是你等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不出意外的话,章惇和曾布,要不了多久就会被贬出中枢。”
“届时,朕和王珪会全力推送子瞻先生成为枢密院副使。”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禁军下手,一步步的掌控禁军。”
“等朕掌权时,才可轻易的完成改制。”
“臣定当不负所望。”苏轼郑重道。
经过赵煦的点拨之后,他清楚的明白一昧的在朝堂上争论,根本没有,还不如按着赵煦说的,慢慢深入。
随后,赵煦继续说道,“不过,这新法废置,不可一蹴而就,应当逐步废除。”
“并且,这新法之中,在废除之时,也可趁机添加一些想法,为以后朕掌权后的政令,打下基础。”
“敢问官家,是哪些条令?”苏轼好奇道。
李助也好奇的看向赵煦。
赵煦微笑道,“此事暂且不急,我们之后商议。”
“现在,朕有一事相托,还望子瞻先生答应。”
“官家可是要说太玄之事?”苏轼很是敏锐,一下就猜到了赵煦的想法。
嗯——
赵煦微微颔首,低声说道,“太玄是重才,若是在朕身边担任幕僚,太过浪费其才。”
“但太玄祖上不显,不能蒙荫为官,现科举又刚过,若是通过科举,还需再等三载,这与朕之谋划不符。”
“因此,现在让太玄入朝,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入太学上舍,通过今年的三舍考核,拿到上等,便可直接入朝为官。”
“即使拿到中等或者下等,也能参加今年的秋闱。”
“现在朕希望子瞻先生,能将太玄收入苏门,为其正名,指点其经义,在月后举荐入太学,直入上舍。”
“官家放心,昨日太玄已与臣说过,三日后臣会为太玄举办入门宴,为太玄传播名声,指点其经义,举荐他入太学。”
“而且,臣昨日特意向太学正李格非交好。”
“有臣的举荐,以及李格非的担保,应该能让太玄直接进入上舍,在今年参加上舍考核。”
“李格非已经调任起居郎,找他不妥。”闻言,赵煦皱眉摇摇头说道,“况且,李格非一位九品学正,即使有王相之婿的身份加持,即使有你的举荐,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让太玄入上舍,参加今年的上舍考核。”
说着,赵煦停顿了一下,对苏轼问道,“子瞻先生可知,现任国子祭酒是谁?”
“乃王安石之徒,陆佃。”苏轼道。
“陆佃。”
赵煦皱眉,他对陆佃既熟悉,也不熟悉,熟悉是因为陆佃是王安石的徒弟,标准的新党,是未来陆放翁的爷爷。
不熟悉呢!因为从他继位开始,陆佃就被外贬。
等到他好不容易亲政,结果陆佃又与曾布不和,依旧在外,没能回到中枢。
不过,陆佃现在还在职位,若是油盐不进,在这上面上卡住李助,也能让他损失了一份算计。
沉思良久,赵煦说道,“苏师,你曾反对过王安石新法,与新党之人有仇,这国子祭酒,既然是陆佃,那太玄入苏门不妥。”
“午时,王相会来授学,届时朕会让王相收太玄入门,以左相之势,让太玄入太学上舍,朕想来,有王相出面,陆佃即使再不愿,也得认下。”
“官家所言甚是,是臣欠考虑了。”苏轼闻言,面露苦笑。
他不是两党之人,却是被两党之人排斥,这官当得,多少有些失败。
“子瞻先生不必介怀,你也是一心为朝堂而已。”赵煦安稳道。
“多谢官家宽慰。”听了赵煦的话,苏轼的郁闷减缓了一些。
随后,赵煦继续道,“子瞻先生,现在翰林学士尚差一人,你可有推荐之人?”
“官家,臣还真有一人要举荐。”苏轼思虑片刻后眼睛一亮。
“何人?”赵煦好奇道。
“端明殿学士,范镇。”苏轼举荐道,“范镇性情刚直,学识深厚,虽涉及旧党,但也是懂变通之人,对新法也不是完全否定,与臣之观点相合。”
“算了,还是再说吧!”
赵煦果断摇头拒绝。
范镇是士大夫中的代表人物,虽学识深厚,但同样也最是看不上武人,并且性格刚直顽固,仗着太祖留下的刑不上大夫,他行事颇为霸道。
若不是死得早,等赵煦掌权时,也会让人将其贬出中枢。
苏轼闻言,就知道赵煦不喜,也不好再行举荐,便转移了话题,与赵煦重新聊起了新法之事。
赵煦也不做他想,将自己对新法的一些看法一一告知,其中还特意提及了,方田均税法,并结合后世的一些理念和想法,对方田均税法和保马法上,特意做出了筹谋。
一个时辰以后,苏轼脸上带着震惊,急匆匆的离开宝慈宫。
赵煦趁着时间还早,让李助在书房等候,带着童贯、王进以及杨怀玉三人,前去给高太后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