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蔡确的目的

作品:《大宋执印人

    赵煦回到房间,洗漱之后,就去往宝慈宫主殿,给高太后请安。


    他记忆中的赵煦虽不待见高太后,但现在的他却是对高太后有些理解。


    毕竟,若是没有高太后,在历史自己也不能平稳的继位,以及完成后面的权利交接。


    并且,在血脉上,他们也割舍不了。


    在安危上,也只有高太后能完整的庇护住他。


    与高太后对着干,除了影响自己心情之外,给高太后添点堵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与其如此,他还不如表现的乖巧温顺些,这样既能安稳,也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见过太后,见过王相公、蔡相公、韩枢密、司马大人,吕大人。”此时,宝慈宫主殿内正坐着几人,赵煦不敢怠慢,一一行礼。


    毕竟,坐在主殿中的几人,完全可以决定他这个皇帝的走向和地位。


    “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除却高太后之外,其他人不敢怠慢,纷纷起身回礼。


    “都免礼吧!”高太后挥手,让所有人平身。


    “谢太后。”赵煦连同众人,一一站直身体。


    “煦儿过来,是有何要事要寻老身?”高太后面带和煦的笑容,好奇的询问。


    “太后见谅,孙儿只是来给太后请安,不曾想,太后在与大臣商议要事,倒是孙儿孟浪了。”赵煦故作憨厚,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太子纯孝,我大宋又将多一仁君也。”说话之人,头发花白,满脸褶子,看上去老态龙钟,年岁不少。


    “多谢王相赞誉,孤只是做该做之事而已。”赵煦向着说话老者拱手行礼。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左相的王珪。


    王珪人老成精,担任宰相十六年,历仕仁宗、英宗以及神宗三朝,被人称为“三旨相公”。


    不过,王珪因为没有什么显著政绩,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


    但是赵煦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比起北宋其他宰相的突出,王珪的平凡,却更是难得。


    毕竟,北宋时期,宰相交替频繁,但王珪能在中枢扎根十六年,就证明他的不凡。


    而且,赵煦能成为太子,王珪可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赵煦清楚,王珪活不了多久,影响不到他什么。


    况且,他这一拜,不仅能麻痹朝臣,也能让这屋子中未来的掌权者,心生好感。


    “太子为君,怎能对老臣行此大礼。”


    王珪虽说在自责,但脸上的欣慰和眼中的笑意丝毫不减,心中暗自欣喜,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


    “王相言重了,太子虽然是君,但你也为长,也为师,太子这一拜,是在拜长,拜师,不算是逾矩。”高太后见状,立刻出言,顺势为王珪与赵煦定下师徒关系。


    “见过王师。”赵煦清楚,现在不是装傻充愣的时候,双手交叉,对王珪行拜师礼。


    “既如此,那老臣便厚颜相承了。”王珪行礼,应下了这师徒关系。


    其他朝臣见状,齐齐露出羡慕的神色,毕竟帝师,可是极大的荣耀。


    最重要的是,赵煦现在的表现,已有仁宗之姿。


    而仁宗,可是北宋建国以来,百官和百姓公认的圣皇帝。


    这样的皇帝,谁不想担任其老师,从而青史留名。


    “太后,太子殿下聪慧,不比寻常孩童,我等刚才商讨之事,也与殿下有关,不妨听听太子殿下的意见如何?”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开口。


    中年人相貌刚毅,不露自威,这人正是当朝右相蔡确。


    “这老小子不怀好意啊!”赵煦暗自警惕,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他很清楚,在历史上,蔡确和高太后不对付,才在他继位后不久,就被罢相,贬出中枢。


    但至于是因为什么,他一时间也想不起来,暗自沉思着。


    “蔡大人这是何意,难不成是想让太后与太子之间失和?”王珪眉毛一挑,面无表情的甩出一句话。


    他刚与赵煦虽还未明确下旨,但就刚才那一拜,就已经确定了师徒关系,怎么能容许蔡确将赵煦置于风口浪尖上。


    蔡确这样做,无疑是在打他的脸。


    其他官员一听,齐齐失语沉默,王珪这脑子,扣得不小,这要是坐实了,蔡确必然是罢相。


    “太后还请恕罪,臣没有这般心思,只是觉得太子聪慧,想问问太子意见罢了。”蔡确面色一紧,他此时也发现,自己刚才那话,确实孟浪了,有挑动皇家关系之嫌。


    但现在骑虎难下,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若是他此时承认错误,就相当于变相承认了自己挑动皇家关系。


    那时候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寄希望于年少的赵煦身上,希望赵煦聪慧有主见,能自己做主。


    “蔡相言重了。”高太后面色不好,但还是扯出了一抹笑容,毕竟这蔡确不管有何错,现在都是当朝右相,就是她也不能随意置喙。


    但是,她也清楚,蔡确这是在逼迫她做决定。


    她不问,蔡确肯定会引动文人,以前朝吕武来对她进行攻讦。


    可若是问了……,她也无法预料。


    “煦儿,今日我等在商议,你继位之后,老身垂帘,辅助你治理朝堂,你是如何看法?”


    高太后权衡之后,最后还是问出了口,因为她清楚,她今日不问,明日,后日也会有人会逼迫她问询。


    高太后话音一落,房间中的所有人都将目光落在赵煦身上。


    特别是蔡确最为急切,因为赵煦的答案,关乎他的一切。


    “这老小子,想拿孤当刀,怎么可能。”赵煦恍然大悟,总算是想起来蔡确与高太后之间的事情。


    在历史上,蔡确反对高太后垂帘听政,让年幼的赵煦自行主政。


    可赵煦继位时才十岁,思想、政治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未成熟。


    若是自行主政,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被百官把控朝堂。


    甚至于,北宋会因为百官把控朝堂的原因,最终衍变成,东汉幼儿园的乱局。


    而历史上,高太后垂帘听政,虽然定下了不少屈辱以及不得人心的政策。


    但赵煦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没有高太后垂帘听政那几年,他之后也不会平稳的接替政权。


    所以,这蔡确看似为他好,实际上是想要争权,这明里暗里的都是想要拿他当刀使。


    赵煦故作悲戚,眼角间硬挤出两滴眼泪,泣声道,“祖母,你为何如此询问,是要舍弃孙儿不成?”


    “孙儿这般年岁,身不成,智不熟,若无祖母在侧,如何……如何……”


    赵煦故作哽咽,经过一番刻意的酝酿,他此时已经泣不成声。


    “煦儿不哭,祖母只是询问,代表不了什么。”


    高滔滔面上掠过一抹感动和喜色,赵煦这一哭,直接让她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