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新目标
作品:《魅魔穿书,系统逼我生四胎!》 李承云站在妻子身边。
看着她将那套,简单粗暴的养娃事迹。
包装成高深莫测的“种花论”,一本正经地“传道授业”。
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
他太清楚了。
这群被说得一愣一愣的家长。
此刻看谨言的眼神,就如同信徒仰望神明。
他的妻子,哪里仅仅是个商业奇才。
分明还是个天生的心理大师,能轻易拿捏人心。
有她在。
别说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就算是天塌下来,李承云都觉得,她能轻描淡写地,用那神秘莫测的手段给补上。
从此,A市第一实验小学,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中,有一个从不露面的“花匠”母亲。
她用爱与智慧,浇灌出了四棵举世无双的“天才之花”。
而这位传说中的“花匠”,此刻正在享受她的胜利果实。
秋日的午后。
阳光透过院中那棵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
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桂花甜香。
孙谨言慵懒地陷在藤编的躺椅里。
身上盖着一张薄薄的羊绒毯子,惬意地眯起了眼。
李承云坐在旁边。
剥好一颗晶莹剔透的紫葡萄。
指尖还沾着些许凉意,轻轻喂到她唇边。
孙谨言张口含住,酸甜的汁水在味蕾上炸开。
她在脑中盘算着自己刚刚又丰厚了不少的积分账户。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完美解决。
他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霸。
更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别人家的神仙孩子”。
为未来的路,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这一笔长线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
这种将一切都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感觉,真好。
孩子们在学校里如鱼得水,孙谨言彻底解放了。
悠闲日子过久了,骨子里那点属于魅魔的不安分,又开始隐隐发作。
鹌鹑养殖场的生意早已上了正轨,利润稳定,现金流充裕。
“孙记鹌鹑蛋”俨然是A市副食品供应体系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但这块招牌,在孙谨言眼里,渐渐显出了它的天花板。
市场容量终归有限。
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门生意上,从来不是她的风格。
更要命的是,修复她那残破的魅魔真身,所需的能量是个无底洞。
只靠生孩子换积分,效率太慢。
她需要开拓新的财源。
更多的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底气。
这天下午,她靠在院子里的躺椅上。
翻看着李承云带回来的几份内部经济简报。
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简报上,一行字抓住了她的视线。
“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
与当前单调的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
一个念头,倏然成型。
养殖场扩建时,挖了几个活水鱼塘。
里面养着些杂鱼,本是给员工改善伙食用的。
若是……把这鱼塘利用起来呢?
“系统,查询与休闲渔业相关的经营方案。”
孙谨言在心中下令。
【正在检索……检索完毕。】
【《休闲渔业经营指南(全套)》,包含选址,鱼种投放,营销策略,会员制度设计等全方位指导。兑换所需积分150点。】
【《活鱼快速繁殖技术(初级)》,可小幅提升常见淡水鱼种的繁殖率与生长速度。兑换所需积分100点。】
“兑换。”
两股信息流涌入脑海,无数关于钓鱼场的经营门道。
市场分析,客户心理,被她迅速消化。
一个大胆的商业蓝图,在她心中缓缓铺开。
只做郊区垂钓,格局太小。
要做,就在城里做,做成独一份的生意。
一家室内钓鱼馆。
可鱼从哪来?
她需要一个稳定,可靠,且成本低廉的本地供应商。
晚上,李承云回家,就看到妻子正拿着一张泛黄的A市地图。
用红笔在上面圈圈点点。
“又在琢磨什么发财大计?”
李承云笑着从背后揽住她,下巴搁在她的肩窝,嗓音里满是纵容。
“想做点小生意。”
孙谨言侧过头,在他脸颊上亲了一下。
“我需要一个在A市做水产生意,人头熟,路子广,但又不是顶尖大鳄的人。”
李承云的眼眸亮了起来。
他太了解自己的妻子了,她口中的“小生意”,从来不小。
“水产?”
他沉吟片刻。
“倒是有个合适的人选。”
“叫陈建军,人称老陈,在水产行当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
“手底下管着好几个水产市场,人精明,但骨子里老派。”
“有些瞧不上女人做的生意。你想见见?”
“见。”
孙谨言的嘴角勾起一抹兴味。
瞧不上?
那正好。
第二天,在前进路上一家名为“为民”的国营茶楼,孙谨言见到了陈建军。
茶楼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廉价茶叶的涩香和若有若无的烟味。
穿着白褂子的服务员,正拎着一个巨大的铝皮水壶,懒洋洋地给客人续水。
陈建军就坐在靠窗的一个卡座里。
他约莫五十上下,皮肤是常年风吹日晒的黝黑,指关节粗大,手背上青筋盘结。
身上那套半旧的灰色中山装。
领口和袖口都洗得有些发白,但熨烫得不苟。
他看到孙谨言走来,并未起身。
只是将目光从手里的《参考消息》上移开。
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眸子,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掂量。
李承云简单介绍后,便借口有事,将空间留给了她们。
“李夫人。”
老陈呷了口茶,姿态摆得很足。
“听李主任说,您对水产生意有兴趣?”
“这行当可是辛苦活,风里来雨里去的,可不是坐办公室。”
陈建军在心里冷哼一声。
*一个养尊处优的官太太,细皮嫩肉,懂什么叫风里来雨里去?*
*李主任的面子得给,但想从我老陈的地盘上捞好处,门儿都没有。*
他心里盘算着,嘴上却摆出一副前辈的架子。
孙谨言浑不在意,慢条斯理地为自己添水,姿态优雅。
“陈老板说的是,我一个妇道人家,自然做不来您那样的大生意。”
她的声音温温柔柔,带着恰到好处的示弱。
“我就是开了个小小的鹌鹑养殖场。”
“最近琢磨着,能不能给买我们鸡蛋的老主顾们,也添点新鲜河鲜。”
“所以想跟您打听打听,这A市的活鱼,是个什么价,从哪儿进货最方便?”
原来是想搞点搭售的小把戏。
陈建军眼中的警惕,瞬间化为了然和轻视。
“原来是这样。”
他语气松弛下来。
“李夫人,这活鱼的门道可深了。”
“您要是用量不大,我劝您就别费那个劲儿了。”
“每天从市场上采买点足够。”
“自己折腾,费时费力,最后算账,还不如直接买划算。”
他嘴上说得好听,却滴水不漏,半点核心信息都没透露。
孙谨言也不追问,只顺着他的话头。
请教了许多鱼类习性,口味等无关痛痒的问题,活像个好奇的家庭主妇。
一杯茶喝完,陈建军心满意足地走了。
他觉得自己既卖了李承云面子,又没让这个不懂行的“李夫人”占到任何便宜。
他前脚刚走,孙谨言脸上的温婉笑容便收敛得一干二净。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洞悉一切的冷然。
这个老陈,果然油滑。
不过,无所谓了。
她本就没指望从他嘴里套出什么。
她要的,只是一个观察本地水产行业生态的窗口。
现在,她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
确认了本地水产行业。
仍是传统的老一套经营模式,壁垒森严,信息不透明。
这,恰恰是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