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忘了这小子逆天的学习能力了

作品:《四合院:系统不当人,我能怎么办

    沈南进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寻找杜红薇的父母的工作会那么难。


    转眼,大半年都已经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发现。


    幸好,几个娘们和杜红薇的关系倒是越来越亲密,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不过算算也是,这大半年也就是挖了六七百米,看着向北而去还有几公里的河道,沈南进自己都有些麻了。


    这一年里,他成了轧钢厂最奇怪的工人。


    说是技术科的人,可是就连科长蔡明远都没有见过他几次。


    谁也不知道他在外面忙着什么。


    要说和轧钢厂唯一打交道的,就是给很多工人和干部家属治病了。


    他甚至见到了传说中陈雪茹的小姨,也就是轧钢厂第三食堂主任范有田的爱人。


    不过给人家看完了病以后他就没有多说一句话,直接就走了。


    尽管人家两口子喋喋不休地聊起了自己的外甥女怎么能干,一个人支撑起了一家绸缎铺。


    不过沈南进一口咬死了自己已婚的状态,人家也就没有继续说什么了。


    对于陈雪茹,他没有什么想法。


    别说自己已经娶了秦淮茹了,就算是没有结婚,他也不想招惹。


    这女人的曲折命运很多还是因为自己的性格造成的,过于强势。


    可以说女人该有的优点她都没有,不该有的她全都占了。


    在这个年代,谁家好男人会愿意娶你啊?来的多半都是有些别的心思或者原因的。


    沈南进是个谨慎的人,尤其怕麻烦。


    就像他算是卫生系统的人,却也从来没有好奇过想去看看丁秋楠是什么样子的。


    秦淮茹再绿茶,可是她对自己好啊,还是那种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好,连她父母都比不上的那种。


    这段时间里,四合院里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首先就是郑婉又怀上了。


    沈南进估计这就是小当或者槐花了,看贾张氏先看上哪个名字。


    再有就是八级工制度终于出来了。


    易中海现在是六级钳工,刘海中拿到了五级锻工的证书。


    贾东旭和傻柱两个年轻一代,拿了一级钳工和十级厨师。


    不过沈南进对此并不了解。


    他现在每天都神出鬼没的,基本不在院子里面待。


    轮到周末,就一大汽车的人去杜红薇家里。


    院子里的几位大爷也不知道这货和院子里的娘们在干什么。


    不过既然连人都找不到,也就没有了什么冲突。


    前面被打落尘埃的易中海急着重新建立威信,对于沈南进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方式,尽量不去招惹。


    据秦淮茹她们几个说,傻柱还相了几次亲,不过都以失败收场了。


    沈南进不知道这几个女人天天上班,周末还要出去干活,是怎么做到把院子里的事尽收眼底的。


    不过傻柱这货,估计现在还不着急,所以挑的厉害。


    自己很清楚,这家伙从头到尾都是颜值动物,偏偏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


    除了有一手的厨艺,他浑身上下就找不出什么优点了。


    整天脏兮兮地不修边幅,说话还难听,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优越感。


    不过沈南进自己倒是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了。


    沉淀了这么久,好像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


    应该准备一些功劳了,足够他能够在风雨飘摇的时期安稳度过。


    当他终于走进了技术科的办公室的时候,蔡明远都有些惊喜了。


    “沈南进,今天你怎么来了?”


    对于这个自己部门的职工,蔡明远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就从来没有见到他来上过一天的班。


    问厂领导,厂领导就是一句“我也不知道,他归工业部管。”


    要不是这年头这种奇怪的事情比较多,蔡明远多少都要认为这混蛋在吃空饷。


    “科长,我这里有个技术方案,不知道能不能在我们厂试一下。”沈南进说的很谦虚。


    事情要做,人要低调,是他的风格。


    “技术?新技术吗?”蔡明远惊讶道。


    “嗯,这不是天天和大俄的专家打交道嘛,什么钢铁厂、机械厂全都跑遍了,听的看的也多了,所以我自己鼓捣出了一件东西。”沈南进从包里拿出了一叠厚厚的纸来。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蔡明远看了一下抬头的名字。


    “对的,蔡科长,你看我们现在的工艺,是钢铁厂做好了钢锭或者铸坯,到了我们轧钢厂再进炉加热以后铸造成型,这个过程中浪费的能耗太大了。所以我在想,能不能把这两个环节连到一起,搞出来的这个东西。”沈南进一摊手。


    这东西是自己早在一年前就拿到的,憋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放出来以后怎么搞,他就不管了。


    “这个...这个如果能够成功,那意义就太大了。”蔡明远一下子激动地点点头。


    他是专业的,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可行性。


    轧钢厂最大的成本就是能耗,钢铁厂把原本加热过的铁水冷却铸成钢锭,到了轧钢厂再加热,确实是浪费。


    所以轧钢厂和钢铁厂的生产链条中间,有一环的能耗完全可以省下来了。


    这件事说穿了其实在技术上的难度不算太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生产的调整,现在轧钢厂没有炼钢的需要,大部分都是加工成品的钢锭的。


    只有两个小高炉,是用来弥补钢铁厂产能也好,用来试验性质也好,算是轧钢厂在炼钢这一块工艺的唯一设备。


    “南进,和我去找厂长聊一下。”蔡明远很快看完了资料,心里有了一些底。


    不过这件事太大了,可能涉及到钢铁厂和轧钢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都要调整。


    简单地说,就是钢铁厂可能也要建立轧钢车间。


    但是轧钢厂可能需要炼钢车间了。


    “行啊,这事我拿出来了,怎么安排都是领导的事。”沈南进点点头。


    厂长办公室里,杨卫国听完了蔡明远的解释,又亲自看了一遍资料,惊讶地抬头:“南进,这个技术目前好像国外也没有吧?”


    “据我所知应该没有。”沈南进点点头。


    好像还要十几年才会在米国出现吧。


    杨卫国点点头。


    下面人不清楚沈南进的行踪,他是知道的。


    这大半年沈南进尽是在各大工厂给人治病了。


    他虽然不清楚沈南进是带着复制图纸的秘密任务去的,却也知道,沈南进和这么多专家混在一起,眼界应该不低。


    “这件事还有谁知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除了我们三个,没有人知道。我也从来没有和别的人聊起过。”沈南进知道他想要的答案,立刻回答道。


    “那就好。”杨卫国松口气。


    他最怕沈南进不知道深浅,和大俄专家去讨论技术问题。


    “蔡科长,严格保密,不能和任何人说起。南进,我带你立刻去向部里面的领导汇报。”他匆忙把资料往公文包里面装,想了想,又打了电话给保卫科,“孙科长,你和罗科长带上枪,跟我去一趟部里面。”


    蔡明远深深低着头,他很清楚,这件事要是成了,那就是捅破天的功劳。


    工业部里,张伯清和向经武听着杨卫国的汇报,突然打断道:“杨卫国,你等一下,我马上召集专家来一起讨论。”


    沈南进感慨,也就是这个时代了。


    产业不多,领导们又喜欢深入基层,就是所谓的到群众中去。


    换了后世,杨卫国连见到工业部一个处长都要预约。


    可是现在就算自己都习惯了,部级干部随便见。


    就是车间里的工人也时不时可以看到部里的领导过来视察。


    一个小时以后,会议室里已经到了十几个专家了。


    沈南进一眼看到了自己的老师。


    “你小子,让你读研究生还不愿意,怎么不声不响地搞出一个新技术了?”董兴治一脸嗔怪地问道。


    “这不是恰恰证明在基层才最能锻炼人嘛,老师。”沈南进讪笑了一声。


    自己这个老师对他是不错的,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把他保护起来。


    “老董,先不要开小会了,让沈南进介绍一下这次的新技术。”张伯清敲了敲桌子。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沈南进连忙站到了黑板前面,开始讲解“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的原理和设备改造计划。


    房间里安静的只有沈南进一个人的声音在回响。


    两个小时以后,沈南进终于放下了粉笔。


    “都说说吧,这个技术的可行性有多少?”向经武问道。


    “两位部长,这个技术非常有可行性,而且一旦实现的话,那对于能源的节约是不可估量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激动地道。


    要知道,一个红星轧钢厂每天消耗的煤炭,都够小半个东城区的百姓用一天了。


    “部长,这个技术非常有想法,而且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同类技术,完全是领先了一代的。”另外一个中年人发表意见道。


    “关键这个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董兴治也不介意给自己学生加把火。


    张伯清和向经武都互相看了一眼。


    他们对于“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的价值是清楚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可行性。


    现在看起来,完全可以试一下。


    张伯清看了杨卫国一眼:“杨卫国,原则上我们同意在你们红星轧钢厂建立一个试验点,拿出两个车间作为试验新技术的场所。但是这个涉及到了整个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我们还要向上汇报,所以你回去可以准备,但是不能透露出去。”


    转头他又看了一眼会议室里面的所有人:“等一下大家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这件事,对外不能泄露一分一毫出去。”


    对于这个,大家似乎早就习惯了,都是无声地点点头。


    杨卫国大喜,脸上人都忍不住的乐开了花。


    只要试验点放在了自己厂里,那么首功就跑都跑不掉了。


    一群人往外走,张伯清拍了拍沈南进的肩膀:“小沈,干的不错。”


    最初大家是把这小子当做照相机用了,专门复制大俄专家带来的图纸。


    现在看起来,好像已经忘记了这小子逆天的学习能力了。


    经过这么多专家和技术图纸的熏陶,这小子一下子给出了这么大一个惊喜,连张伯清都有些意外了。


    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