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领头羊

作品:《我在四合院低调生活

    今日造访杨建国,实则是大领导之意。


    关于其子的生意仅是附带之事,本意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未料杨建国态度如此,第一步便宣告失败。


    杨建国如今乃京城个体户中的佼佼者,个体发展的典范。


    别说他们现在无权,即便有权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背上阻碍个体发展的骂名。


    故而杨建国不点头,杨厂长束手无策,大领导亦无计可施。


    “无需,我的生意无需任何人关照,只要无人阻挠,它自会蓬勃发展。”


    “我相信,在这大势之下,无人胆敢轻举妄动,毕竟我可是个体发展的领头羊。”


    杨建国冷笑,谁说杨厂长心地善良?


    只因他被杨副厂长打压,剧中露面稀少。


    那仅是剧情需要,他只是个配角,不代表其他。


    现实中,他可能极为阴险,超乎想象。


    若杨建国答应去做饭,别说在那位已退休、无权无势的大领导面前,


    即便是在杨厂长面前,也将颜面扫地。


    因他是席面上的人物,而杨建国却沦为厨子,地位高下立判。


    这点利害关系,杨建国岂能不明?


    让他这位掌管数千人的大厂长去做厨子,为普通百姓烹饪,日后低声下气,真是异想天开。


    “好,杨建国,你确有骨气,望你能一直如此。”


    “很快京城个体户将全面放开,到时你还是否能保持标杆地位,呵呵呵。”


    杨厂长亦动怒,他在警告杨建国,现在不动不代表将来不动。


    待个体户限制全面解除,京城各行各业必将繁荣昌盛。


    届时,杨建国犹如沧海一粟,何人还会留意其存在?


    大领导虽已退位,但能力犹存。


    “我静候那一刻。”


    杨建国毫不在意,只要他愿意,他永远会是顶尖之人,永远树立标杆。


    杨建国原以为,杨厂长与大领导的报复,会遥遥无期。


    毕竟,他们眼下既无机可乘,亦无实权在握。


    然而,杨建国低估了对手,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支援贫困地区建设?让我在贫困地区投资?”


    闻此,杨建国顿觉此事有蹊跷。


    “事情是这样的,上面正策划吊庄移民计划。”


    “计划将贫困地区居民迁移至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但迁移地虽适宜发展,地处平原,却常年风沙肆虐,不宜居住,还需多年建设。”


    “如何留住迁移人口,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上面希望动员一切力量,为迁移地提供工作岗位,吸引人们搬迁。”


    “特别提到先进个体户,希望你们这些走在前列的个体企业家,也能为此计划贡献力量。”


    “若能前往开设工厂,提供岗位,那便再好不过。”


    听局长言罢,杨建国心中已明,此事不应找上自己。


    定是有人作梗,最有可能的便是杨厂长与大领导。


    “能否详述吊庄移民计划?具体何处人迁往何地?”


    杨建国虽不甚在意,却对此事颇感兴趣。


    按杨建国所知,此事不应发生在此时,应是九十年代的政策才对。


    有人似乎提前行动了,或是影视世界的时间线本就不同。


    杨建国感到困惑,不清楚其中的变故,希望弄个明白。


    莫非,真的是有人在暗中作梗?


    一位退休厂长,一个二线大领导,绝无能力主导如此大事。


    他们至多只能顺水推舟,把杨建国推进这火坑,意图让他损失惨重。


    “目前,这还只是个计划。”


    “计划将贫瘠无发展潜力的山区居民,迁至地广人稀的平原。”


    “现在还只是个框架,具体细节尚在规划中。”


    “提前投资,仅是为了给移民做前期准备。”


    这话一出,杨建国顿觉合理。


    如此庞大的计划,耗时数年都是可能的。


    拖上几年,不就对上了吗?


    “既只是个计划,为何找到我?”


    都是计划,还早得很,找杨建国作甚?


    不是该等计划具体实施时,才轮到企业帮扶吗?


    “有领导建议,可让企业先行在平原投资,待计划实施,刚好安排移民。”


    “这样,能更好地留住移民,待移民计划启动,让大批移民看到发展的曙光。”


    杨建国明白了。


    什么先行投资,分明是挖坑。


    能移民之地,必地广人稀,条件艰苦。


    届时厂子建好,运营都是难题。


    “这个,我再考虑考虑。”


    杨建国未直接回应,心中另有打算。


    原以为移民已开始,到那边可直接招工。


    原来只是个计划,按杨建国的记忆,这至少八年后才会实施。


    八年啊,提前八年去,能做什么?


    这可是影视剧,与这计划对应的,杨建国已想到一部剧。


    那里风大频繁,让杨建国印象深刻。


    遇到南易和丁秋楠,即便有其他影视情节干扰,杨建国也不觉诧异。


    “杨厂长,不必急于做决定。”


    “我这里还有上级提供的优惠政策。”


    “若有实力的企业愿意前来建厂,可享受诸多政策利好。”


    “例如车辆购买权的开放,以及铁路运输的优先权。


    我相信杨厂长看过后定会改变主意。”


    杨建国的工厂虽具一定规模,但诸多方面仍显落后。


    特别是在运输上,卡车一直未能到位,多次申请均石沉大海。


    这背后有时代的原因,私家车尚不被允许。


    即便有车,也无处加油,政策放开尚需时日。


    如今来杨建国厂提货的批发商,只能依赖三轮车,甚至马车。


    若杨建国厂拥有卡车,将极大提升效率。


    原材料进货也不必再支付高昂的纺织厂运输费用。


    “再说吧。”


    杨建国微笑,明知是计,他会上钩吗?


    答案是肯定的。


    杨建国心中已觉此事可行,如此态度只为争取更多优惠。


    杨厂长背后之人若要出手,必会让杨建国吃些亏。


    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杨建国答应,用尽一切优惠条件和手段。


    既然有更优厚的条件等着,杨建国自然不急于应承。


    而他心中已默许,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虽无监控和大数据,但杨建国身处京城,天然的焦点。


    若想大规模运用自身资源,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不被关注和看见。


    偏远落后的地区,最为合适。


    杨建国早有计划建立汽车厂和电厂,却苦于在京城无法实现。


    杨建国制衣厂的发展,已让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制衣厂的设备已略显过剩,若再凭空增设几家,尤其是高科技的工厂,不被彻查才怪。


    地广人稀之处,操作空间自然大得多,等发展几年后被人察觉,规模已然形成。


    届时若问起,随便找个理由便能搪塞过去。


    对别人而言是陷阱,是亏钱的项目,对杨建国来说却是个机遇。


    “好吧,我等杨厂长的消息。”


    见杨建国毫无答应之意,对方也只能作罢。


    这任务本就非强制。


    若非一位二线领导提交此建议书,个体企业根本不会参与。


    个体企业逐利,这明显是个无底洞,前期需投入巨资,哪家个体企业愿意?


    况且个体企业刚起步,又有几家有实力往里砸钱?


    这位局长走访数家,均未获明确答复。


    那些模糊其词的回答,在他看来就是变相的拒绝。


    在不合适的地方开厂,就如同挖了个填不满的坑,谁会这么傻?


    咚咚咚。


    “杨叔,在家吗?”


    杨建国刚送走一人,正权衡利弊时,敲门声响起。


    槐花的声音传来,让杨建国颇为无奈。


    这女人没去上班,应是轮休,看来一直在盯着杨建国。


    不然怎会如此凑巧,客人刚走她就来了。


    “槐花,有什么事吗?”


    杨建国前去开门,随即直接走出屋外,并无邀请槐花进门之意。


    那日槐花在耳边说的话,已让杨建国意识到这并非简单之事。


    若是让她进了家门,恐怕用尽手段也难以震慑。


    槐花或许会顺势让杨建国得逞,到那时该如何是好?


    秦淮茹的女儿,岂会无野心?岂不会与正室争锋?还是算了吧。


    杨建国可不想家宅不宁。


    “杨叔,你要出门吗?”


    槐花见杨建国直接出门还锁上,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杨建国的反应出乎槐花意料,他似乎并不乐意与她独处。


    槐花本以为,杨建国会趁机与她单独相处。


    毕竟,只有独处时,才能得到某些好处。


    “厂里有急事,我得去看看。”


    杨建国不顾槐花的感受,匆匆避开她离去。


    贾家的女人,真是难以应付。


    “傻柱,你工作找得如何了?”


    秦淮茹下岗后,基本失去了工作能力,无法再外出求职。


    全家都指望着傻柱。


    “别提了,去了几家饭店,一听我的名字就不要人了,真是一群势利眼。”


    傻柱愤愤不平,那些饭店门口明明贴着招聘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