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领头羊
作品:《我在四合院低调生活》 今日造访杨建国,实则是大领导之意。
关于其子的生意仅是附带之事,本意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未料杨建国态度如此,第一步便宣告失败。
杨建国如今乃京城个体户中的佼佼者,个体发展的典范。
别说他们现在无权,即便有权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背上阻碍个体发展的骂名。
故而杨建国不点头,杨厂长束手无策,大领导亦无计可施。
“无需,我的生意无需任何人关照,只要无人阻挠,它自会蓬勃发展。”
“我相信,在这大势之下,无人胆敢轻举妄动,毕竟我可是个体发展的领头羊。”
杨建国冷笑,谁说杨厂长心地善良?
只因他被杨副厂长打压,剧中露面稀少。
那仅是剧情需要,他只是个配角,不代表其他。
现实中,他可能极为阴险,超乎想象。
若杨建国答应去做饭,别说在那位已退休、无权无势的大领导面前,
即便是在杨厂长面前,也将颜面扫地。
因他是席面上的人物,而杨建国却沦为厨子,地位高下立判。
这点利害关系,杨建国岂能不明?
让他这位掌管数千人的大厂长去做厨子,为普通百姓烹饪,日后低声下气,真是异想天开。
“好,杨建国,你确有骨气,望你能一直如此。”
“很快京城个体户将全面放开,到时你还是否能保持标杆地位,呵呵呵。”
杨厂长亦动怒,他在警告杨建国,现在不动不代表将来不动。
待个体户限制全面解除,京城各行各业必将繁荣昌盛。
届时,杨建国犹如沧海一粟,何人还会留意其存在?
大领导虽已退位,但能力犹存。
“我静候那一刻。”
杨建国毫不在意,只要他愿意,他永远会是顶尖之人,永远树立标杆。
杨建国原以为,杨厂长与大领导的报复,会遥遥无期。
毕竟,他们眼下既无机可乘,亦无实权在握。
然而,杨建国低估了对手,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支援贫困地区建设?让我在贫困地区投资?”
闻此,杨建国顿觉此事有蹊跷。
“事情是这样的,上面正策划吊庄移民计划。”
“计划将贫困地区居民迁移至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但迁移地虽适宜发展,地处平原,却常年风沙肆虐,不宜居住,还需多年建设。”
“如何留住迁移人口,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上面希望动员一切力量,为迁移地提供工作岗位,吸引人们搬迁。”
“特别提到先进个体户,希望你们这些走在前列的个体企业家,也能为此计划贡献力量。”
“若能前往开设工厂,提供岗位,那便再好不过。”
听局长言罢,杨建国心中已明,此事不应找上自己。
定是有人作梗,最有可能的便是杨厂长与大领导。
“能否详述吊庄移民计划?具体何处人迁往何地?”
杨建国虽不甚在意,却对此事颇感兴趣。
按杨建国所知,此事不应发生在此时,应是九十年代的政策才对。
有人似乎提前行动了,或是影视世界的时间线本就不同。
杨建国感到困惑,不清楚其中的变故,希望弄个明白。
莫非,真的是有人在暗中作梗?
一位退休厂长,一个二线大领导,绝无能力主导如此大事。
他们至多只能顺水推舟,把杨建国推进这火坑,意图让他损失惨重。
“目前,这还只是个计划。”
“计划将贫瘠无发展潜力的山区居民,迁至地广人稀的平原。”
“现在还只是个框架,具体细节尚在规划中。”
“提前投资,仅是为了给移民做前期准备。”
这话一出,杨建国顿觉合理。
如此庞大的计划,耗时数年都是可能的。
拖上几年,不就对上了吗?
“既只是个计划,为何找到我?”
都是计划,还早得很,找杨建国作甚?
不是该等计划具体实施时,才轮到企业帮扶吗?
“有领导建议,可让企业先行在平原投资,待计划实施,刚好安排移民。”
“这样,能更好地留住移民,待移民计划启动,让大批移民看到发展的曙光。”
杨建国明白了。
什么先行投资,分明是挖坑。
能移民之地,必地广人稀,条件艰苦。
届时厂子建好,运营都是难题。
“这个,我再考虑考虑。”
杨建国未直接回应,心中另有打算。
原以为移民已开始,到那边可直接招工。
原来只是个计划,按杨建国的记忆,这至少八年后才会实施。
八年啊,提前八年去,能做什么?
这可是影视剧,与这计划对应的,杨建国已想到一部剧。
那里风大频繁,让杨建国印象深刻。
遇到南易和丁秋楠,即便有其他影视情节干扰,杨建国也不觉诧异。
“杨厂长,不必急于做决定。”
“我这里还有上级提供的优惠政策。”
“若有实力的企业愿意前来建厂,可享受诸多政策利好。”
“例如车辆购买权的开放,以及铁路运输的优先权。
我相信杨厂长看过后定会改变主意。”
杨建国的工厂虽具一定规模,但诸多方面仍显落后。
特别是在运输上,卡车一直未能到位,多次申请均石沉大海。
这背后有时代的原因,私家车尚不被允许。
即便有车,也无处加油,政策放开尚需时日。
如今来杨建国厂提货的批发商,只能依赖三轮车,甚至马车。
若杨建国厂拥有卡车,将极大提升效率。
原材料进货也不必再支付高昂的纺织厂运输费用。
“再说吧。”
杨建国微笑,明知是计,他会上钩吗?
答案是肯定的。
杨建国心中已觉此事可行,如此态度只为争取更多优惠。
杨厂长背后之人若要出手,必会让杨建国吃些亏。
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杨建国答应,用尽一切优惠条件和手段。
既然有更优厚的条件等着,杨建国自然不急于应承。
而他心中已默许,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虽无监控和大数据,但杨建国身处京城,天然的焦点。
若想大规模运用自身资源,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不被关注和看见。
偏远落后的地区,最为合适。
杨建国早有计划建立汽车厂和电厂,却苦于在京城无法实现。
杨建国制衣厂的发展,已让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制衣厂的设备已略显过剩,若再凭空增设几家,尤其是高科技的工厂,不被彻查才怪。
地广人稀之处,操作空间自然大得多,等发展几年后被人察觉,规模已然形成。
届时若问起,随便找个理由便能搪塞过去。
对别人而言是陷阱,是亏钱的项目,对杨建国来说却是个机遇。
“好吧,我等杨厂长的消息。”
见杨建国毫无答应之意,对方也只能作罢。
这任务本就非强制。
若非一位二线领导提交此建议书,个体企业根本不会参与。
个体企业逐利,这明显是个无底洞,前期需投入巨资,哪家个体企业愿意?
况且个体企业刚起步,又有几家有实力往里砸钱?
这位局长走访数家,均未获明确答复。
那些模糊其词的回答,在他看来就是变相的拒绝。
在不合适的地方开厂,就如同挖了个填不满的坑,谁会这么傻?
咚咚咚。
“杨叔,在家吗?”
杨建国刚送走一人,正权衡利弊时,敲门声响起。
槐花的声音传来,让杨建国颇为无奈。
这女人没去上班,应是轮休,看来一直在盯着杨建国。
不然怎会如此凑巧,客人刚走她就来了。
“槐花,有什么事吗?”
杨建国前去开门,随即直接走出屋外,并无邀请槐花进门之意。
那日槐花在耳边说的话,已让杨建国意识到这并非简单之事。
若是让她进了家门,恐怕用尽手段也难以震慑。
槐花或许会顺势让杨建国得逞,到那时该如何是好?
秦淮茹的女儿,岂会无野心?岂不会与正室争锋?还是算了吧。
杨建国可不想家宅不宁。
“杨叔,你要出门吗?”
槐花见杨建国直接出门还锁上,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杨建国的反应出乎槐花意料,他似乎并不乐意与她独处。
槐花本以为,杨建国会趁机与她单独相处。
毕竟,只有独处时,才能得到某些好处。
“厂里有急事,我得去看看。”
杨建国不顾槐花的感受,匆匆避开她离去。
贾家的女人,真是难以应付。
“傻柱,你工作找得如何了?”
秦淮茹下岗后,基本失去了工作能力,无法再外出求职。
全家都指望着傻柱。
“别提了,去了几家饭店,一听我的名字就不要人了,真是一群势利眼。”
傻柱愤愤不平,那些饭店门口明明贴着招聘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