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首位七级炊事员
作品:《我在四合院低调生活》 大孙子,我饿了,给我做饭吃。”
没理怎么办?装聋作哑呗。
这是聋老太的绝招,反正也没人敢碰她。
“傻柱,你带埲梗去医院看看,我不放心他的伤。”
秦淮茹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
自己儿子被打了,秦淮茹恨不得对聋老太发火。
但谁敢碰聋老太呢?她平时走路都颤颤巍巍的,恐怕就等着谁碰她一下,好讹人呢。
听到聋老太让傻柱做饭,秦淮茹开口了:
“做饭?做什么饭!让你这死老太太瞧瞧,我重要还是你个死老太太重要!”
“对对对,去医院,我背着埲梗去。”
傻柱立刻背起埲梗,将粮食递给秦淮茹后便匆匆离去。
秦淮茹将手中的袋子转交给张贾氏,那是他们家的粮食了,少说也有五六斤细粮,足够家里吃几餐。
聋老太一脸困惑,她的早餐和粮食呢?傻柱怎么就这么走了?秦淮茹一句话就把她晾在这儿?
“哼,爱管闲事的老家伙,饿死你才好。”张贾氏得意地晃了晃手中的袋子,那原本是傻柱给聋老太的,现在却成了贾家的。
看着傻柱带着埲梗离开,张贾氏心里别提多痛快了。
“把袋子给我,那是我孙子给我买的!”聋老太看着袋子,饥饿感更加强烈。
“这是傻柱给我们贾家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张贾氏不屑地说,“你说是傻柱给你买的,它就是你的了?你叫一声看看,这袋子会不会答应你。”
粮食到了张贾氏手里,还想拿回去?那简直是妄想,尤其是这珍贵的细粮。
贾家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尤其是细粮。
聋老太气得用拐杖敲的,这是她极度愤怒时的表现。
以前,只要她这样,傻柱或易中海都会上前安慰,但现在却无人问津。
傻柱去了医院,易中海则闭门不出,自从上次游街批斗后,他就没脸再管院子里的事了。
聋老太与贾家的这次冲突,让她颜面尽失。
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敲易中海家的门。
她发现,虽然傻柱收入高,但有贾家在,伙食还不如易中海这里。
跟着傻柱,恐怕只会挨饿。
于是,易中海再次成为选择,食物虽不丰盛,但至少能填饱肚子。
傻柱的心思
“祝贺杨师傅。”
“杨师傅,您是我们食堂首位七级炊事员,真是可喜可贺!”
“杨师傅,太感谢您了,没有您我肯定通不过考试。”
今日食堂异常喧嚣,皆因昨日炊事员考试,杨建国与马华均顺利通过。
杨建国晋升一级,月薪增至四十一块五,加上班长补助两块,总计四十三块五。
马华也正式成为十级炊事员,月薪二十七块五。
从马华感激的对象不是傻柱便可知,他如今与杨建国更为亲近。
“嗨,这有什么值得恭喜的,只要大家努力,都能通过。”杨建国笑着与大家玩笑。
薪资提升后,家中伙食改善也变得理所当然,无需再偷偷去丈母娘家蹭饭。
杨建国与妻子的月收入合计七十多块,女儿江天爱接班后便是正式工,他们已是名副其实的高收入家庭。
在这个时代,双职工家庭令人艳羡。
“杨师傅,我能拜您为师吗?我也想学厨。”厨房内一名年轻临时工试探性地问。
临时工若想转正,必须学到真本事,考取证书,否则随时可能被替换。
厂里的临时工最不稳定。
“无需拜师,想学就来,但要做好本职工作。”杨建国并不在意,他的生活不全靠厨艺。
在这个时代尚且如此,十几年后,杨建国早已不从事这行。
他随便从随身世界搬几个集装箱,就能赚得厨子一辈子的收入。
“谢谢杨师傅。”
杨建国此言,无人认为是敷衍。
他做菜从不遮掩,配料也是当众准备,与藏着掖着的傻柱截然不同。
傻柱完全秉承老派作风。
“无需言谢,学会感恩之时便是成长。”
杨建国微微一笑,厨房里的人员配置,早已从傻柱的团队转变为他的。
八十年代,经营饭店利润丰厚,何乐而不为?
失去这个团队,以傻柱的火爆脾气,想靠他跑单帮忙几乎不可能。
院中的那些自私之人,养老生活定将热闹非凡。
“杨建国,你小子真行,我这大锅菜的技巧,怎么就学不会呢?”傻柱凑近说道,他也去考了,但始终未能通过。
小灶考试倒是没问题,但工厂食堂厨师工作,大锅菜占比更重,所以他始终过不了关。
“这得靠你自己钻研,你的心思就没放在大锅菜上。”
“对了,傻柱,聋老太现在还跟你一起吃饭吗?”杨建国问道。
杨建国心中明白,教傻柱真本事是不可能的。
整个厨房,他唯一不会倾囊相授的就是傻柱。
“不了,聋老太现在跟一大爷两口子搭伙过日子了。”
“其实我早就觉得他们应该一起,就我这情况,怎么照顾聋老太呢?”傻柱一脸无奈,觉得与聋老太饮食习惯根本不合。
别的不说,他中午都不回家,而聋老太一顿都不能少。
早上多做点带出来?中午也没人给聋老太热饭,她自己更不会动手。
七十多岁的人了,做一顿饭都嫌累。
而且,做惯了老祖宗,哪会自己动手。
“确实不太方便。”杨建国点头认同,傻柱和聋老太现在确实吃不到一块去。
傻柱后来负责全院养老时,情况已有不同。
那时他与秦淮茹在一起,孩子们也长大了,家里有人做饭。
还可以从食堂带饭菜回去。
不客气地说,主要是秦淮茹在照顾人。
傻柱只需赚钱,负责带饭菜回来就行。
现在秦淮茹还未与傻柱在一起,且她的孩子们都还小,怎么可能去照顾别人。
现在的秦淮茹心思全在孩子们身上,对傻柱的关心都少了几分。
“其实,老太太跟一大爷两口子一起,也挺好。”
“一大爷真是热心肠,还有时间照顾老太太,她生活肯定惬意。”傻柱心里早就有数,一大爷比他自己更适合照顾老太太。
他不明白老太太怎会看上他。
“老太太不是跟你挺亲的吗,你不是她的大孙子吗?”杨建国带着讽刺笑道。
傻柱一时没忍住,反驳道:“什么孙子,就那么随口一说,我们没亲没故的。”这话一出,杨建国愣了一下,意识到傻柱根本没把聋老太当奶奶看待,那“大孙子”的说法只是聋老太的一厢情愿。
显然,傻柱不愿承担赡养聋老太的责任,这也不奇怪,毕竟他们之间发生了不少事,而杨建国没少从中挑拨。
“要是傻柱还真心实意地对待聋老太,还愿意养她老,那我这些日子的忙活岂不是白费了?”杨建国心想,觉得傻柱现在的态度才正常。
“聋老太可不是说说而已,我看她是真指望你养老送终呢。”杨建国试探性地说道,想看看傻柱的真实想法。
若傻柱真有给聋老太养老送终的打算,杨建国还得继续挑拨。
他觉得聋老太给傻柱的教训还不够。
傻柱回道:“我这人不适合养老。
真要等到那一天,再说吧。”他确实没那心思,现在就连给聋老太做饭都不愿去了。
至于送终,他有自己的盘算,最直接的就是那套房子。
如果聋老太真把房子留给他,送终也不是难事,不就是忙活一两天嘛。
但现在房子已经抵押给一大爷了,他被一大爷牢牢控制着。
要是聋老太把房子给他,情况就不同了,大不了再把房子给一大爷,剩下的那一千块债务,他有信心还清。
债务一还,那份因一千块而写的养老保证书自然也就不作数了。
这种被人控制的感觉,让傻柱很不舒服,这段时间他连睡觉都不踏实。
“行,傻柱,这次你倒不糊涂。”
杨建国窥破了傻柱的心思,不禁夸了他一句。
这想法才对嘛。
养老这事繁琐,送终不过一时。
养老是日复一日的辛劳,送终不过短短数日。
房子才是关键所在。
谁说傻柱傻,这回他的想法倒是精明得很。
“说什么呢,我哪时候傻过?”
傻柱不悦于杨建国的言语,转身忙活去了。
傻柱从不觉得自己傻,反而自觉聪明绝顶。
“娄晓娥,你怎么在这儿?”
下班归家,杨建国在后院聋老太房前意外撞见了娄晓娥。
她不是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而且她不是和聋老太疏远了吗,怎么又跑聋老太家去了?
“我……家里有点事,来这里借住一阵。”
娄晓娥情绪低落,言语间满是消沉,回答时还有些犹豫。
“这样啊,有空来家里坐坐。”
杨建国寒暄两句,便回了自家。
但心中已开始琢磨此事。
娄晓娥回来,定非她所言那般简单。
唯一的解释,便是她家出事了。
这段时间,风声已起,不少资本家被举报,即将受到处理。
娄晓娥家,那可是响当当的资本家。
她家出事,并不奇怪,谁让她父亲以前那般出名呢。
“老公,你瞧见了没,娄晓娥回院子了,还住在聋老太家里。”
“老公,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娄晓娥不是和聋老太疏远了吗?”
刚进门,媳妇就迎了上来。
对于娄晓娥回来住聋老太家,她满心疑惑。
“娄晓娥家,估计出事了,她也是没办法才来的。”
杨建国随口答道,觉得跟媳妇说一声为好。
“出事?她家能出什么事?”
江天爱对娄晓娥家的事一无所知,很是好奇何事能让娄晓娥不得不回这院子。
“其实原因很简单,娄晓娥的父亲是资本家。”
近期风气突变,针对资本家的行动频繁。
娄晓娥或许因举报而来此。
若她父母被捕,无处可去,只能返回这里。
杨建国已洞悉一切,娄晓娥父母遭难,家中必被洗劫一空,她能去的地方虽多,但娄家财物藏于亲友处,她若前往,无疑自曝行踪。
娄家早有筹划,家底分散藏于亲戚与旧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