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下乡帮忙!

作品:《四合院: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村口,几个村干部和社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按照安排,老师和一部分同学三五人一组,被分住在社员家里。他们一放下行李,就主动担水、扫院子,忙个不停。


    王小六和另外十几个男生,则被安排在一排像是废弃工棚的破房子里。


    房子是泥土坯的,屋顶铺着茅草,风一吹,簌簌地往下掉土渣子。


    里面就是一铺大通炕,连个隔断都没有。


    城里来的孩子们哪里见过这种阵仗,有的人当扬就皱起了眉头,脸上写满了嫌弃。


    但老师说了,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


    大家也只好把不满压在心里,开始七手八脚地收拾起来。王小六倒是无所谓,对他来说,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


    一切安顿好后,第二天,真正的劳动就开始了。


    王小六跟着大部队往地里走,还没到地头,就看到前面围了一群人,似乎在争吵什么。


    他好奇地凑了过去,只见一个穿着干部服的中年人,正指挥着几个社员,把看起来还很新的水车给砸了。


    旁边一个年轻人急得满脸通红,上前拦着说:“不能砸,你之前就把大家家里好的铁锅都砸了,说是拿去炼钢,当废铁,我也认了。”


    “可这水车是生产队的宝贝啊,是浇灌庄稼要用的,这要是砸了,咱们这几百亩地可怎么办啊?”


    那个中年人看了年轻人一眼,有点不悦开口,“你懂什么?现在什么最重要?是钢铁!是完成上级的任务!你来当我这个区干部试试?站着说话不腰疼。”


    年轻人被他一句话噎了回去,张了张嘴,还准备说些什么,他旁边的另一位年轻人拉了拉他的衣角说:“别说了,别的地方也这样。”


    中年人干部不再理他,扭头对身边的其他人下命令,“还愣着干什么?砸!”


    “哐!哐!哐!”几声巨响,水车就被砸成了废钢铁。


    中年人干部满意地点了点头,命令道:“立刻把这些‘废铁’送到工地的炼钢炉去,一点都不能少。”


    带队的老师看到了,他皱了皱眉,但什么也没说,只是催促着学生们快点走。


    王小六站在人群后面看着这一幕,心里叹了口气,他收回目光,跟着队伍继续往地里走。


    老师把他们这群小学生带到了一片红薯地。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帮助社员们把这片地的红薯都收回来。”老师指着田地说道。


    王小六放眼望去,地里的红薯有些已经烂掉了,再看看在地里收割的人,除了他们这群小学生,还有一小批看起来像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以及一些老妇女。


    整个田地里,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男性的身影。


    有些学生感到有些奇怪,便开口问带队的老师:“老师,怎么就这么点人啊?村里的大人呢?”


    老师闻言叹了口气解释道:“村里一部分劳动力,被抽调去修建水利工程了。一部分响应号召大炼钢铁,去山里开矿、建高炉,大炼钢铁去了。”


    老师指了指那些妇女和学生,继续说:“现在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一些妇女和老人了。上面分配到咱们这儿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也不多,光靠他们,这些红薯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


    “收不完,就没法深翻土地放卫星,那明年的收成可就麻烦了。所以啊,这才让你们这些高小的学生也来帮忙。”


    “高小?”


    “对。”老师点了点头,“小学一到三年级算初小,四年级到六年级,就叫高小。你们现在就是高小生,也是小小的男子汉了,要为国家分忧。”


    王小六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刘海忠整天挂在嘴边的“高小毕业”啊,感情就是小学四到六年级。


    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学历呢,说得那么高大上。


    解释完后,众人便开始热火朝天地刨红薯。


    王小六拿着发下来的铁镐,学着别人的样子,对着红薯墩就是一通乱刨。


    结果,要么是把红薯刨成了两半,要么就是刨了半天,红薯还深埋在土里。


    这玩意儿,光靠蛮力可不行。


    正在他苦恼的时候,旁边一个高中生大哥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走了过来。


    “小同志,不是这么刨的,看好了。”


    只见那位高中生,拿起自己的锄头,给王小六做起了示范。


    “左边一镐,右边一镐,前面再来一镐。”


    他每一下都又快又准,松动了红薯墩周围的土壤。然后,他用铁镐的尖端,轻轻往上一提,整个红薯墩就被完整地提了出来,稳稳地落在他弯曲的右脚面上。


    接着,他右脚顺势往旁边一甩,一整墩大小不一的红薯就骨碌碌地滚到了一边。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加起来超不过五六秒钟。


    “看明白了吗?要用巧劲,不能用蛮力。”高中生大哥笑着说。


    “谢谢,我明白了。”王小六由衷地道了声谢。


    他照着高中生教的方法,重新试了一次。


    左一镐,右一镐,前一镐,提!


    果然,一墩完整的红薯被他轻松地刨了出来。


    一开始还有些生疏,但凭着他远超常人的身体协调性和领悟能力,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他的速度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连续干了三个小时,很多同班同学都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一屁股坐在地垄上,大口喘着粗气。而王小六,只是微微出了点汗,感觉跟热身差不多。


    中午,大家排队食堂吃饭,午饭是白面馍馍,管够。


    这伙食,说实话,比在四合院里吃的还好。毕竟白面可是精贵东西,不是逢年过节根本吃不上。


    同学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啃着香甜的白面馍馍,感觉就算不用就菜,也香得很。


    然而,好景不长,头两天吃了两顿白面馍馍后,第三天,饭就变成了黄澄澄的玉米窝窝头。


    窝窝头很硬,还有些拉嗓子,但大家饿极了,也顾不上那么多。


    又过了几天,连玉米窝窝头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高粱面窝窝头。那玩意儿,又干又硬,吃起来跟咽沙子一样,难以下咽。


    王小六知道,这是村里的粮食,快要见底了,后面就是吃红薯了吧?


    学生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一个个啃着手里能当砖头使的窝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