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校长真正的“兵法”
作品:《大唐:人在碎叶城,弟弟李太白?》 上万人双手倒缚,群坐于地。这些人不仅有大源部的俘虏,还有一两千各种各样的奴隶。
俘虏个个脸色惨白,压抑的抽泣声更不绝于耳,高过车轮者杀,这是唐人李牧来的时候就放出来的话。
他们被分成几十人上百人一堆一堆的,一堆中一人逃则全部死。
至于女人们都躲在帐篷里等待命运的审判,她们对于草原部族来说是没有人权的!
当然,她们不反抗的原因还有听说唐军有从不杀女人的传统!
那一边逃跑的五六个尸堆早就染红了雪地,白茫茫的红色犹如血玉!
唐人说话是向来说到做到的。
如今他们不敢逃,而且还拼死盯着同伴,害怕受到牵连。
虽说,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可到了这个地步,晚死一刻。
也比那些早死的人幸运一分,这就是人的本性。
“......羊二十万只左右,牛两万五千头,马两万匹,这是刚刚统计这个大源部的牲畜数量,人口数量大概是四千五百人的成年男丁,真的要高过车轮者全部砍了吗?”
封常清统计完走了过来,先是看了看远处只到自己腰部的马车轮子,摇了摇头问正从铁锅中挑拣羊肉的萧规。
锅中的羊肉已是熟了,加了胡椒的羊肉,水蒸气蒸腾起来散发出香料独有的味道,他边帮忙挑拣边问旁边的萧武。
大唐内部有太多胡人了,而且很多都在朝廷做官,甚至考上进士,做到三品大员都有不少。
自从阿史那社尔上书要为太宗皇帝殉葬后,朝廷很多人都觉得番将虽然粗鄙,但绝对是忠心耿耿的。
也就造成了越来越多地位胡人成为大唐的官员,这种事情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校长如杀戮过重,那么他将在大唐内部官途举步维艰,那些胡人官员也会视校长为眼中钉,肉中刺。
就算汉官中,也没官员会喜欢白起,属于是被孤立的。
这种孤立并不以校长意志为转移,就算圣人在喜欢校长,但大唐国策就是如此。
修建长城无疑是来抵御外敌的。
但太宗与高宗皇帝武功太盛,击败他们后,把外敌胡人内迁到他们永远都打不进来的长城以内。
还不是分散在汉民中,融入到汉民中,而是迁移走百姓在划一片地给他们。
让他们保持着部落的习俗,和地方各管各的。
尤其是突厥人,东至幽州,西至灵州,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变成突厥人的区域,他们一般都是跟随汉军打仗来获得收获或者半耕半牧!
大唐如今武力强盛还没什么,但是大唐衰弱了呢?
封常清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五胡乱华!
这四个字非常少,但代表的事情却是太大了,是用千万汉人的血书写的。
司马老贼家族指着洛水为誓,已被刘宋给屠干净了!
前晋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难道,你们那些支持把胡人迁移塞内的官员,一点也不读一读史书么?
你们到底存的是什么样的心思?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难道真被朝廷的高官给忘的一干二净?
校长如若杀了胡人,以后在大唐关官场无疑是举步维艰,但不杀却始终都是麻烦,迁入关内更是一颗颗埋藏在汉人腹地的掌心雷,炸开了就完了。
萧规听到封常清所言后,吐出口中的骨头,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金发碧眼的部落酋长,摇了摇头笑道:
“看校长如何决定吧,我们这次出击就是把突骑施的黄姓给引出来,给张镇守那边创造机会!”
“谁能想到今年黄部在乌孙山以南过冬,如不能把黄部给调动出来,他的重兵进攻乌孙山以北的苏禄老巢就失去了突然性,就怕苏禄带着他的两万精锐跑了!”
“现在快开春了,到时候想要在抓住机会就难了!”
萧规对于李牧的决定根本不会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反正他认为以李大哥十二岁就能与他老爹同阶,校长说对的,他一定执行!
校长说错的,他一定也要执行!
如今他只是恨苏禄,恨他为什么不把老巢位置放在乌孙山以南,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等这些冒着这么大的寒气来打仗了。
要不是校长想出了雪地行舟的法子,真不知道这一路该怎么过来,冻都能把人给给冻硬了。
“他跑不了的!”
封常清看向不远处的雪地行舟,眼中闪耀出光芒。
长一丈,宽七尺,全由木头制作的“舟”,正停在不远处。
此时,那“舟”上还铺着红色的大花棉被,在这全是杀戮的战场,透出一股子诡异的喜庆。
那是怛罗斯的汉民听说他们要夜袭千里,时间不等人却置办不到御寒之物,很多唐人自发的把家中御寒的被子拿出来送给大军。
这套大花棉被是一对新人置办准备结婚用的,当时他们自然不可能要!
但是那青年和婆姨硬是带着嫁服的妻子,骑着马跟着雪地行舟跑了一两里地,终于是把棉被扔进来,之后还抱着婆姨亲了一口向远去的大军大喊:
说他这次从军被大宛军刷下来了,娶媳妇就是想生个儿子从军,将来生下小崽子一定会替他从军的,从大宛镇的安西军!
他一路上在思考校长所说“子弟兵”的概念,这个概念仅有几个人知晓!
似乎就是那些宁愿自己晚上冻着,也不愿保护他们的军人在行军的路上受寒!那对青年新婚夫妇,似乎就是视安西军为子弟兵。
校长仅仅三千兵马!
但,似乎又有无数的兵马藏在民间,藏在源源不绝的移民之中,大宛镇为移民,移民也为大宛军………
这几天,全靠这种被校长叫“爬犁”的雪地行舟才能在雪地行军千里而不伤一人。
才能在这些部落毫无防备中直接突袭。
谁能想到,仅仅是用最普通的木头,只需在底部装上滑板,在雪地中行进的速度竟比骑马还快,而且,相比于骑在马背上,每个套上这种“雪地行舟”比骑在他们身上更为轻松。
但所能拖动的重量是自身所承载的几倍,十几倍!
三人一组在加上武器,由两匹匹挽马拖动,战马跟在旁边跑,甚至在行舟中带的几床被子被其利用,其中一人操控马匹极速行军,剩余两直接就可盖着被子在极为稳当的雪地行舟中迎着风雪睡觉!
刚到这大源部营地附近,直接在风雪中穿上铠甲杀了进去,如入无人之境。
如不是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如何能够相信骑兵还可以这么玩?
此时他对校长的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毕业了毕业了,还能给他们这些学子在上这最后一课,对他们而言,简直是终身受用不尽!
有人从中看到了校长兵技巧的兵法:火药,雪地行舟,药酒,霜糖做的军粮,医官,每种都对军中战力有着极大的提升,
这种直接化天地自然为己用,以极度的劣势化为自身无与伦比的优势的能力犹如鬼神一般。
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
他们对此极为推崇并以感谢校长自己得到真正的真传。
而他对此却有不同想法:“兵技巧”外只是校长兵法的外在表现,校长的真正的兵法并非所谓的“兵技巧!”
而是藏在那一条一条发布给移民,发布给大宛官府的政令中,这些隐藏在故纸堆中一条条的政令,才是校长真正的“兵法”所在!
“兵技巧”只是校长的形式。
政令,才是校长的真正核心兵法!
有了核心,不管表现出何种形式,都会战无不胜,这才是校长的“真东西!”
当年跟萧规一起参军,是大机缘,但从龟兹来到碎叶,生活了五年的大宛镇,才是真正的大机缘!
此时的他,有一种想要在此战之后,暂时先转为民政治理一方,并研究校长真正兵法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