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穷思变,王侯将相宁有种

作品:《从抗倭开始争霸天下

    杀上倭寇老巢,贾阳不想?


    他当然想。


    可别说百户,即便是千户官,没有上峰命令,也不可随意调动五十人以上,否则就是谋反!


    有民夫来,开始收敛平玉村里那些尸体。


    像这种被倭寇屠杀一空的村子,最近几年朝廷的惯例,是一把火烧掉,连带着尸体一起。


    大火带来的高温,可以焚化尸骸,消灭可能的疫病,还能......掩盖朝廷的无能。


    耻辱被烧成白地,便会渐渐忘却,加上封口令,用不了几年事情就会淡化,最终跟那些骨灰一样,融合消失在历史腐败的土壤里。


    像贾阳这些人,即便心中有所不甘,思维的惯性也会让他们逐渐接受,直到麻木。


    就像窦勇时常对家里两个孩子说的那样,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当兵只是混口饭吃,出生在军户家就别抱怨,想想那些死于刀光剑影下的人,不是已经够幸运了么!


    青春为什么宝贵?


    不就是因为青春年少的生气,


    能够冲散名为“圆滑”的暮气,


    于青冥之天上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么?


    每一条最终翱翔于九天的真龙,


    又有谁不是在青春年华里就已经冲破世俗,


    锁定毕生努力的方向?


    窦伟就是例子。


    严格遵循长辈的脚步,最终很难超脱长辈的桎梏。


    窦勇终其一生也只做到小旗官,


    若窦伟连思想都严格跟着窦勇走,


    那小旗官大概就是他人生的天花板了。


    幸好最后窦伟选择了跟着陈守蛮。


    多少还是有眼光的。


    至少他到现在都看不出陈守蛮的极限在哪里,但他知道跟着陈守蛮这样的人,自己人生的上限才会水涨船高。


    胡威并没有为难窦伟。


    既然曾昊强死于关押中“突发恶疾”,那就不该牵连任何人。


    回到家中后,窦伟就开始收拾东西。


    可把他娘给吓到了,再三追问是怎么回事。


    窦伟跪下来向母亲磕了三个响头,


    “孩儿不孝,今后不能再留在你身边了!”


    杀曾昊强之前陈守蛮便说了,那是投名状。


    事成之后,他便是陈守蛮的亲兵,或者叫家兵。


    将来陈守蛮步步高升,他便有机会脱离军籍。


    到时候如果他愿意,也能让窦勇一家人脱离军籍,哪怕就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农户,那也比祖祖辈辈都是军户强!


    窦伟的老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军户女子,她不懂大道理。


    她只知道儿子要走了,自己又留不住,便从枕头下摸出来几十个铜子儿。


    “儿啊,这些钱你带上,将来......若是吃不饱饭了,记得回来,娘给你做饭吃。”


    “娘!”


    泪水滑落,窦伟紧紧抱了抱老娘的双腿,却没有接那一把铜子儿。


    “陈大人说了,只要踏踏实实跟着他,保我一家人大富大贵,娘你养好身子,等我,等我发达的那天!”


    就如同吉村启太攻打营户那天,窦伟其实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


    面对倭寇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知道怕死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干死倭寇自己才能活下来。


    选择跟着陈守蛮,他也没什么远大的理想,仅仅只是想要摆脱军户的命运,能让父母和弟弟将来的顿顿吃饱,不挨饿挨冻......


    只要陈守蛮能做到,这条命卖给他就是了。


    窦伟拎着个小包袱来到陈家,看到方妙筠就跪下磕头,喊嫂夫人。


    “这不是小伟吗,你这是......”方妙筠有些惊讶。


    等听窦伟说完前因后果,方妙筠这才请窦伟进来,让他在院子里等陈守蛮。


    毕竟窦伟都十八岁了,总要避嫌。


    谁也没想到陈守蛮回来时,都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嫂嫂,方大人那天不是说让我们搬去府城里么,我看今天时间就挺合适的......”


    “啊,这个......”方妙筠其实是不想的。


    但看陈守蛮这么坚持,便同意他去找方玉琳,说房子过户的事情。


    等到方玉琳过来一番商议后,陈守蛮让窦伟跟方玉琳安排的人一起去府城,先找官府办理手续,然后把房子拾掇出来,他跟方妙筠过两天出发。


    两人也正好抓紧时间收拾下,把该带上的都带上。


    闲下来时,陈守蛮摸出大岛正直画的地图。


    他没有给贾阳。


    因为给了也没啥卵用,朝廷就没有出海剿灭倭寇的想法。


    上面那些人压根就看不到沿海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没有切肤之痛又何来身同感受?


    对朝廷了解得越深,陈守蛮就越觉得失望。


    果然,所谓“明君”、“盛世”,不过是那些写史书的文官们粉饰过的假象。


    文过饰非,那些读书人最擅长的莫过于此。


    想要解决倭寇,让沿海老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还得靠自己才行。


    “实在不行,你就揭竿而起......你们华夏人不是最擅长做这种事情?什么宁有种乎......”


    意识海里,贝克特又开始喋喋不休。


    没想到这家伙对华夏网友的了解是生动而深刻。


    此时陈守蛮仍旧没意识到,他见到的“贝克特”并不是实验室里那个。


    这个贝克特,是意识碎片导致陈守蛮意识分裂后所形成的。


    理论上来说,他知道的,“贝克特”同样知道。


    “造反可不容易......”


    陈守蛮又不是那种愣头青。


    古代为什么容易“揭竿而起”,源头还是因为吃不饱饭的人太多。


    夏朝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目前来说,真正会饿死人的时候还是极少的。


    不到全家生死关头,纯朴的老百姓很难会拿出一家老小的命,去赌一个虚无缥缈的明天。


    “只能说你们的文化很成功。”贝克特摇头道,“上千年的教化,已经让那些百姓成了最温顺的绵羊,哪怕是最劣质的干草茎,只要能吊着命,他们就不会选择冲破围栏......”


    “你比喻的很好,以后还是不要比喻了。”


    陈守蛮不想跟贝克特在这个问题上讨论的太深。


    那些“文化”固然有问题,但也实实在在延续了一两千年,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出巨大的凝聚力。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穷则独善其身,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你还拽上了......”陈守蛮笑道,“不是不做,时候未到。”


    大夏这个世界,跟原本时空里那个世界有诸多不同。


    不管大夏有多么像明朝,但终究不是明朝。


    武道的存在,就是造反最大的阻碍。


    陈家能够有一本修炼秘籍已经非常不得了了,这还是陈大纲当过百户官。


    窦勇家就没有,更不用说那些祖辈都是平民百姓的家庭。


    就像原来那个时空里,上层依靠知识来固化阶层,那么这个大夏至少有一半是依靠“武道”来进行阶层固化。


    底层压根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武道,即便陈守蛮将其组织成军,实际战斗力又能有多强?


    正因为考虑到这个问题,他才将复合弓和复合弩给做了出来。


    通过大岛正直这位好心的剑客,陈守蛮验证了复合弩的威力。


    事实证明,“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在这个世界仍旧是真理,只是“菜刀”的档次需要努力拔高些。


    复合弩在陈守蛮手里可以杀死强武者,放在普通人手里同样能做到。


    至于说真武者,普通人拿着复合弩也杀不死,出其不意的前提下或许能给对方造成伤害,但基本上不可能有射第二箭的机会。


    不过即便是真武者,面对十张以上的复合弩,那就绝无生还之理。


    说到底还是量变引起质变。


    但战场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否则华夏当年那些先辈们,又是如何获得一场又一场胜利的?


    更何况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根本就是两回事,看看历史上那些农民起义就知道。


    陈守蛮自认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更没有培养出一批人帮自己治理天下的本事。


    揭竿而起易,久而弥坚难啊。


    若是没有个万全之策,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你也不用这么纠结。”


    意识里,贝克特又开始长篇大论起来。


    大概就是告诉陈守蛮,治理国家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开民智”,只要让天下人都知书达理,自然会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涌现。


    更何况陈守蛮又不是为了当皇帝,完全可以先从一个小地盘开始,从最基础的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开始发展,让老百姓们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培养出治理型人才,再通过这些人才的言传身教,形成人才梯次,最终......


    陈守蛮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跟贝克特“聊”了个通宵,看到窗户纸上透进来的光,才知道天亮了。


    “都忘记练功了,浪费光阴啊。”


    陈守蛮打了个哈欠。


    原本他打算吃过早餐就去睡个回笼觉,反正贾阳那边也不会真点他的卯,结果刚放下碗,就听到了窦伟的声音。


    府城那边的事情都办完了。


    不得不说,锦衣军的名头是真好使,过户手续办理得丝滑无比,节约了大量时间。


    窦伟甚至还找人把院子重新打扫了一遍,嗯,方玉琳那个手下出的钱。


    “干得漂亮啊!”陈守蛮拍了拍窦伟的肩膀。“别人的钱不用白不用,自家的钱能不用就不用。”


    “是,大人。”窦伟顶着两个黑眼圈,强提着精神头,“大人,今天搬家吗?我......”


    “你先回去睡觉!”陈守蛮不容置疑地下令!


    他又不是黑心资本家,不能把人往死里用,得细水长流。


    “不用,大人,我不累!”


    刚刚入职的新牛马,往往都会有用不完的劲儿。


    实在是劝不住,陈守蛮也就随意了。


    反正年轻,一两个晚上不睡觉也不会有什么大事。


    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陈守蛮三人就忙着搬家。


    按陈守蛮的想法,这里的东西也不搬完,毕竟他现在还有个小旗官的身份,不可能天天都回靖海府城里去住。


    加之很多旧物件也没必要再搬去新房子,所以三个人加上一辆从卫所借来的牛车,跑一趟就过了。


    陈守蛮还是第一次进城。


    老远就能看见的高大城墙,数丈宽的护城河,吊桥......


    如果说后世的城市,是用教育、医疗和工作岗位来吸引周围人群进入,那么如今的城市就必须要加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吸引点:安全!


    无论是城墙、护城河这些硬件设施,还是守卫、驻军这些“软件”设施,无一不是城市安全属性的保证。


    尤其是在经常受到倭寇袭扰的东部沿海,住进像靖海府这样的城池里,基本上就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至于说城里生活费用高,没有足够的权势地位财富,生活条件会相对恶劣等等缺点,在安全面前都不值一提。


    进了城,密密麻麻的屋舍、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让陈守蛮忽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可是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代啊,这么多人挤在一座城池里,每天得消耗多少物资,仅仅依靠人力和畜力是如何完成物资进出的?


    “走这边。”


    城门口的守卫并没有为难看起来有些“破落”的陈守蛮三人,主要还是看在从百户那块腰牌的面子上。


    窦伟的记性不错,一路拖着牛车直奔新家。


    “到了,大人,嫂夫人。”


    还算干净通畅的巷子尽头,红瓦白地的围墙,三步台阶,朱漆大门。


    两个灯笼应该是昨日买来挂上去的,大大的“陈”字,是方妙筠的要求。


    窦伟去敲门后,很快就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丈以及一个十多岁的布衣丫鬟打开中门。


    两人是爷孙关系,爷爷钟大石,孙女儿叫钟铃铛。


    钟铃铛的父母都死在倭寇手中,家里只剩下他们一老一小,为了能顿顿吃上饭,不得已卖身为奴。


    人是方玉琳安排买下来的,不然这么大个宅子,方妙筠一个人肯定照顾不过来。


    “恭迎大少爷,夫人回府。”


    钟大石跟钟铃铛快步下了台阶向陈守蛮和方妙筠见礼,同时眼底也闪过一丝疑虑:这主人家看起来是不是太过于朴素了,穿得跟他们差不多嘛!


    如果不是窦伟在旁,钟家爷孙肯定会以为是冒充的。


    “铃铛,跟你窦伟哥一起把牛车从后门牵进去,少爷,夫人,请随老头子走正门。”


    进屋后,经过钟大石一番介绍,陈守蛮才知道,方玉琳口中普普通通的宅子,究竟是多么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