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三字经,大才!

作品:《半路捡到野生皇子,大秦祖龙狂喜

    叔姬迅速将门扉启开,只见一位身着宽大袍服的中年文士身形挺立于门前。


    肖燃眼中闪过一丝疑虑,此人是谁?


    他似乎对这位来客并无印象。


    伴随始皇帝日久,朝廷中的官员他大抵都曾照面。


    唯独眼前这位,仿佛记忆中寻不到痕迹。


    那人似乎看出了肖燃的迷茫,他嗓音低沉地介绍:“在下张苍,拜见中尉丞。”


    肖燃闻言微怔,张苍?!


    他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一个念头,莫非此张苍即是那位……


    他连忙拱手回礼:“请问阁下可是师从荀子的那位张御史……”


    张苍面带笑意确认道:“正是在下。”


    肖燃心中暗呼果然。


    这位张苍确系荀子门生,论辈分乃是李斯、韩非的师弟。


    当前在朝中供职御史。


    当然,令肖燃讶异的并非仅此而已。


    更令人称奇的是,史册所载,此人寿至百余岁,于各类典籍、历法、律令、算术无不精通,《九章算术》便是经他之手校正。


    眼下他在大秦亦任御史,负责管理四方上呈的文书。


    乖乖,这简直是一座行走的知识宝库。


    肖燃语气沉稳地邀请:“张御史里面请……”


    张苍颔首示意,随之步入室内。


    房中。


    二人分宾主落座。


    “不知张御史今日屈尊到访,有何要事?”肖燃不绕弯子,直接询问道。


    张苍带着几分欣赏与感慨的目光审视着肖燃。


    肖燃年纪轻轻,爵位已至左庶长,竟比自己还要高。


    当真是少年英才,令人赞叹。


    他收敛神色,郑重言道:“今日特为拜访中尉丞而来,中尉丞所创之纸,于我等读书之人,实乃天降甘霖。”


    肖燃淡然一笑回应:“张御史谬赞……我等皆为效忠陛下,替君分忧而已。”


    张苍心下微感诧异,肖燃这般从容不迫、谦和有度的风范,出现在一位年仅十二的少年身上,着实难得。


    他还以为将要面对的是一位年少气盛、略显张扬的少年才俊。


    他略微摩挲了一下手掌,面容上浮现一丝局促。


    “除却拜会中尉丞,在下尚有一事相询,不知中尉丞能否额外供予在下一些纸张……”


    肖燃闻言一愣,“我供给朝廷的白纸,理应是绰绰有余才对。”


    张苍略带羞赧地分辩:“在下于御史府虽能分得足量纸张,然此皆为公务所需……”


    肖燃心头一跳,暗忖何谓仅供公务?


    莫非你还欲将此纸挪为私用?


    天哪,这纸张质地粗糙,可不适宜作他用啊。


    肖燃心中暗自嘀咕,面上仍旧保持微笑道:“敢问张御史需要更多白纸,意欲何为?”


    张苍听罢双目陡然放光,整个人仿佛气扬都为之一变。


    “中尉丞容禀,在下意欲将御史府所藏之典籍,尽数以纸张誊抄,以便记载留存……”


    “过往所用之竹简记事,不仅笨重异常,且卷帙浩繁,整理不易。”


    “今幸得此纸,若能将简上内容悉数转录于纸面,日后查阅必将便利许多。”


    肖燃听罢不禁呆住,他目光深邃地望了张苍一眼。


    这位在历史长河中跨越战国、秦、汉三代的人物,居然是为此目的而来。


    他心中颇为震动,然念及史载张苍酷爱读书、学识渊博,便也释然了。


    恐怕唯有对书籍怀此等虔诚之心者,方能成就张苍这般博古通今之大才。


    相较于张苍这份纯粹的执着,他自觉稍有不如。


    肖燃略作思忖,“此等微末小事,何足挂齿,张御史只需遣人传话即可,何须劳动大驾亲临,我稍后便安排人手,为张御史府送去大宗纸张……”


    张苍闻言大喜过望,“多谢中尉丞厚意,此恩此德,张苍铭记于心,将来若有差遣张苍之处……”


    肖燃狡黠一笑,打断道:“张御史此言甚巧,我恰好确有一事,需得仰仗张御史相助……”


    张苍不由一愣,毕竟是文人出身,被肖燃如此直白地提出请求,反倒有些手足无措。


    “中尉丞但讲无妨,在下若能效劳一二……”


    肖燃摆了摆手,语气肯定:“必定能够相助,绝对能够相助!”


    他斩钉截铁地补充道:“此事若得张御史鼎力相助,则事半功倍矣。”


    张苍满面困惑:“不知中尉丞欲让在下所为何事?”


    肖燃唇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慧黠。


    “教化万民……”


    张苍眉头紧蹙,听后愈发不明所以。


    他迟疑着开口:“在下仅为区区一御史,除掌管文书外,别无他权,这教化百姓之重责,恐非在下所能承担。”


    肖燃意味深长地言道:“昔日或不可为,今日却恰逢其时……”


    张苍低声自语:“中尉丞所言,在下仍是不甚了了。”


    肖燃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拈起一张白纸示意。


    “我欲请张御史与我联手,共同编修一册专为幼童启蒙之教材……”


    张苍瞬间定住,“幼童启蒙?”


    他双眸骤然绽放出光彩,纵然他学问驳杂,贯通百家,然儒学乃其立身之本,而推行教化,泽被万民,正是每一位儒家门徒毕生之夙愿!


    肖燃面含笑意,心中却愈发笃定。


    他虽借始皇帝之势顺风顺水,却也深知若无所作为,大秦终有分崩离析之虞。


    这亦是他先前襄助公孙腾改良农事,以及改进盐业的根本原因。


    六国虽灭,大秦疆域一统。


    然思想之统一,绝非旦夕可成。


    十数载后,大秦崩塌,义军四起,八方响应,根源即在于各地百姓并未真正认同自己为秦人。


    文化之交融,非一日之功。


    然此刻若能携手张苍,创制一部弘扬忠于大秦之爱国理念的读物,便可自幼影响整整一代新人!


    肖燃暗自握拳,此举不仅为己,更为待他如父的始皇帝,亦为天下苍生免遭兵燹之苦!


    张苍略显激动,他已洞悉肖燃之深意。


    倘若无纸,仍凭竹简。


    那肖燃所构想之幼童启蒙读物,即便编纂成功,恐亦难普及于民间。


    竹简成本高昂,转运艰难,远非白纸可比。


    此亦是为何各郡县学室弟子,多为家境殷实者。


    然若改为白纸印书,则大不相同。


    白纸造价低廉,成书之后,亦便于携带流传。


    只需控制售价,寻常百姓自然也愿子女读书识字。


    肖燃凝视着情绪高昂的张苍,含笑问道:“张御史,以为如何?”


    张苍于律法、儒学乃至诸子百家皆有精深造诣,若得此等博学鸿儒相助,编书之难必将锐减。


    张苍竭力按捺激动心绪,然眉梢喜色终究难掩。


    “此乃我辈份内之责,义不容辞!”


    这等教化功业,若能成就,足以令他受万民敬仰,名标青史。


    张苍带著几分感激望向肖燃,深知此机遇乃肖燃所赐,否则何人不可为之?


    他郑重其事地向肖燃深施一礼。


    “多谢中尉丞提携!”


    肖燃嘴角噙笑,“张御史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实乃担此重任之不二人选……”


    张苍未再多言,他清楚自己虽有才学,然此事易人亦可为之。


    肖燃神色转为肃然,“幼童启蒙之书,内容务求浅显,须通俗易懂,令稚子能朗朗上口,当然,尚有至要者…”


    他目光投向张苍,一字一顿强调:“即是忠君爱国!”


    肖燃本欲径直搬出《三字经》,然转念思之,《三字经》似涉秦后之事,甚为不妥,唯其开篇数段尚可借鉴。


    后续篇章则需仰仗张苍补足,于其中夹带效忠大秦、拥戴始皇帝之内容,方能水到渠成。


    此代六国遗民对大秦之积怨,恐非轻易可消。


    尤以旧六国贵胄为甚。


    然若能借蒙学之影响,向幼童灌输‘忠君报国’之念,则可塑造大秦之未来一代。


    当然,忠君者,忠于大秦天子;报国者,报效大秦帝国。


    待六国遗老凋零殆尽,六国之念自消,唯余大秦!


    方为真正之大一统!


    肖燃深谙思想塑造之重。


    六国百姓若视己为秦人,岂复有异心?!


    张苍闻言微怔,旋即郑重承诺:“中尉丞放心,此乃必然之理!!”


    他虽沉湎书海,却非不通世务之辈。


    肖燃之宏图远略,他已了然于胸。


    张苍内心深受震撼,年方十二之少年竟有此远见卓识,莫非真是天纵之才?!


    肖燃淡然一笑,示意叔姬取来已备好的墨。


    他提笔悬腕,凝神片刻,饱蘸墨汁,于白纸之上挥洒起来。


    得益于系统之助,其书法亦已颇具火候。


    须臾。


    肖燃搁下手中之笔。


    素白纸面上已布满细密工整的小字。


    “张御史请阅……”


    张苍接过纸张,目光扫过,顿时面露惊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他乃荀子门徒,荀子倡性恶之说,然此非关键。


    关键在于此等句式齐整、琅琅上口之文句,令他心神剧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张苍双目愈发明亮,他遍览先贤典籍,其师更是大名鼎鼎之荀子!


    如今又供职于藏书浩瀚之御史府。


    所阅典籍汗牛充栋,然《三字经》这般体裁,实属生平首见!


    其不仅意蕴悠长,且极易记诵,如他这般博闻强记之人,仅诵读一遍,便已深印脑海。


    可以想见,纵是三岁小童,亦能轻易记取。


    张苍转视肖燃,眸中尽是难以置信之色。


    “此《三字经》莫非为中尉丞所创?”


    肖燃含蓄颔首。


    “尚未完篇,仅作开端,余下便有劳张御史续貂……”


    张苍豁然明了,肖燃此举意在示范一种崭新文体。


    他长长吸了口气,持纸之手竟微微发颤。


    当下学室教授识字,多以秦律为本,循序渐进。


    秦律文字艰涩难懂,纵是心智渐开之少年亦感吃力。


    然此《三字经》则大异,连数岁稚童皆可熟读成诵,此等蒙学读物若传扬开去,必将震动大秦!


    名垂青史,功业不朽,仿佛近在咫尺!


    纵以张苍之心境,此刻亦是激动难抑。


    他恭敬行礼,“请中尉丞宽心,张苍定不辱使命!”


    肖燃面露微笑,有张苍补全《三字经》,此事已成大半!


    他伸手扶起张苍,“此乃教化万民之伟业,亦系吾等秦吏之天职,辛苦张御史了。”


    约莫一炷香后。


    张苍神采飞扬地步出府门。


    他万万未料到今日造访,竟有此等意外收获!


    昔日夙愿,此刻竟触手可及!


    室内。


    肖燃瞥了叔姬一眼,见此姝正以一双盈盈大眼凝望自己,眸中满是倾慕之光。


    “主人,莫非真是生而知之的圣贤?”


    肖燃:“……”


    好家伙,这是彻底沦陷为粉丝了?


    他挥了挥手,“何来圣贤之说,唯大德大智者方可称圣,吾不过一寻常少年而已。”


    叔姬眨动美目,总觉自家主人此言蕴含深意。


    肖燃沉吟少顷,复又提笔,于纸上续写数行。


    侍立一旁的叔姬双眼渐渐睁大。


    这写的是……


    肖燃淡然一笑,“依我所书去筹备……”


    “欲使蒙学广布,仅凭此书尚有不足……”


    “遵命。”叔姬恭声应诺。


    返回御史府的张苍,索性闭门谢客,于公廨之内终日钻研补订《三字经》。


    虽为启蒙读物,却也令他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御史府内。


    “那张苍近来何故?缘何终日闭门不出?”一位同僚好奇探问。


    “未知,张苍此人素来行事奇特,你我何必理会?”


    “嘿,好歹亦是丞相师弟,未曾想竟屈居于这小小御史府。”


    “丞相师弟又如何?终日埋首简牍,我看离痴傻不远矣。”


    众人立时哄堂大笑,言语间满含揶揄。


    而此刻。


    屋内的张苍神情专注,字斟句酌,奋笔疾书,编纂《三字经》。


    半月已过。


    “终告完成!”张苍停笔,清癯面庞略显苍白,衣冠不整,然双眸却炯炯有神。


    他将手中厚厚一叠稿纸仔细收起。


    《三字经》经他增补,已达两千言。


    每页字数不多,累积下来亦有数十页之厚。


    “总算未负中尉丞所托……”张苍如释重负。


    这些时日,他可谓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偶或通宵不寐。


    毕生所学积淀,此刻尽化为创作之源泉,令他文思泉涌,下笔流畅。


    然《三字经》贵在精炼,他初稿洋洋洒洒数千言,后又反复斟酌删改,方才定稿。


    咕咕咕。


    静室内忽闻腹鸣之声,张苍瘦削脸庞泛起一丝窘迫,幸而屋内仅他一人。


    他郑重将《三字经》稿件收妥,方起身出门,欲归家觅食。


    行至门外,周遭同僚不免投来戏谑议论之声。


    张苍仿若未闻,兀自怀抱稿纸,步出御史府。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翌日。


    “张御史……”肖燃见张苍怀抱一沓纸张而来,不由微讶,心生疑虑。


    莫非《三字经》已然编成?!


    虽说编纂启蒙读物难度不大,然以肖燃之标准,问世之作必属精品,若品质平平,恐难过关。


    张苍未知肖燃所想,他神情亢奋道:“中尉丞,您所托付之《三字经》,业已完成!”


    言毕,张苍将手中稿件呈予肖燃。


    肖燃郑重接过,翻开细阅数页。


    开篇为其所书片段,其后则是张苍补全之内容。


    少时。


    肖燃放下《三字经》稿件,眸中难掩惊叹之色。


    张苍学识之精深,远超他预想。


    其不仅完美续完剩余章节,更将《三字经》扩充至近两千字!


    “中尉丞,以为如何?”张苍面带期盼地问道。


    肖燃自震惊中回神,深吸一口气。


    “张御史大才!”


    张苍闻言,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面上露出由衷喜悦。


    于他而言,成败尚在其次,最惧辜负肖燃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