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怎么脸能这么大这么厚呢

作品:《七零年代:顺风顺水好日子

    建民哥结婚的那天下午,她妈回了趟家,第二天上午再回来,身后不仅跟着提了坛酒的二舅,大队长和支书大爷也跟着来了。


    “小芹,你们家这院子好,宽敞。”支书大爷一进门就开始夸了。


    他小儿子在砖厂上班,分到一间小房子,孩子他娘去带孩子住过一段时间,回来说又窄又潮湿,住着哪哪都难受。


    打眼一瞧小芹家的这套小院子,砖瓦房,房间多,院里还有一棵桂花树,住着肯定舒坦。


    “二舅。”


    “三大爷。”


    “叔。”见到人来,赵家兄弟姐妹们都开始喊人。


    柳家在桥湾大队是大姓,支书大爷姓柳,两家拐来拐去算亲戚。大队长则是另一个大姓。


    “哎。”两人笑眯眯的应声,跟着进了堂屋。


    赵元刚把自己珍藏的茶叶拿出来,泡上一壶,“三叔,宗逵哥,二哥,随便坐。”


    柳支书:“老嫂子,元刚,我们这回呢,也是听小芹说了这换化肥的事,太着急了,所以没说一声就上门来了。”


    赵元刚给大家倒茶,道:“理解理解,换我来我也会急。”


    “这个事情是怎么个做法,厂里有计划了吗?”李大队长直奔主题问道,柳芹回去跟他们说了具体的内容,但厂子的领导们还没商量好。


    “暂时还没,不过也就这两天的时间。”


    赵元刚也算厂里领导班子的一员,参与了小会,自然也清楚这事讨论到最后大家都有意向,问题在于组成合作关系的大队还没确定好。


    几十上百年聚集成的大队村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比如有的大队附近多竹林,队里的人都擅长竹编;有的大队擅长制曲酿酒;有的大队木材多又好,擅长做木工制作家具;有的大队沿江而耕地又少,队里打渔人多,擅长修补渔网、制作小渔船、打渔……


    但他们作为市里的大厂,厂子职工的福利好,他们想换的最主要的就是肉,一些稀缺的食物。


    至于其他东西,不是用不着,就是能用钱买到。


    像木材,结婚都要用到。所谓的三十六条腿,哪条腿不用木材?适合的木料在城里不仅贵也稀缺。


    不过,大家有钱的能在百货大楼买到,或者找别的渠道买,没钱的就去废品收购站扒拉回来自己改造修理一下。


    总而言之,最缺的只有吃食,每天都要吃,缺不得的东西。


    “我们大队里合计了一下,如果能换的话,鱼塘里的鱼和莲藕都拿来换。”李队长说道,自己的嘴就先亏待一下,粮食最重要。


    柳支书:“今年的鱼可能会少一点,等明年开始我们队里会专门安排人照顾鱼塘,多养一些鱼,莲子、莲叶、莲藕、藕带…这些东西明年产出都能多出很多,尽量达到你们的要求。”


    “对,有一个小池塘,里面的泥多,长满了水芹,这些可以当添头送给厂里。”


    “送倒是不用,本来就是厂子工人和大队社员们互帮互助,哪能占这个便宜。”赵元刚站起来道:


    “厂里大家有意愿换东西,现在就差确定和哪个大队换,我们大队的东西好,大家都喜欢,肯定乐意换。”


    “这样吧,我带你们到厂长家聊聊。”赵元刚让小儿子去把后勤部主任也喊过去。


    大家面对面互相聊一聊,让厂子领导知道大队的具体情况,大队也好清楚地知道厂里的需求。


    几人出了门。


    “柳芹啊。”邻居张大娘脸上带笑、脚下生风地走进赵家小院。


    “你家的缝纫机放在那儿没人用,能不能借我家文芳用用?”往堂屋探了探头,没看到缝纫机,但赵家有一架缝纫机她是知道的,有些年头了。


    柳芹热情地应道:“行啊,是要做衣服吗?让文芳过来用吧。”


    “不是…”张大娘摆摆手,脸上满是得意:


    “街道办来了一批活要用到缝纫机,我这立马就想到你家有缝纫机,反正也不需要用,借给我家文芳正好,她一个人在家没事做,挣点钱补贴家用。”


    “呵…呵……”柳芹脸上的笑僵在那儿,缝纫机这种大件,借外人用半天一天的可以。


    但借出去一段时间,无论是把机子搬走,还是让别人每天来家里,她都不太能接受。


    正想着怎么拒绝呢,眼睛瞥到旁边若有所思的大儿媳,瞬间开口道:


    “张婶,不是我不愿意借给你。这不是巧了嘛,我亲家也要借呢,我已经答应下来了。”


    董琳猛地抬眼,看着婆婆脸上的笑松了口气,自己也笑起来,上前去附和道:


    “是啊张大娘,不好意思啊,我娘家也就两个职工,要养一大群人,日子过得困难,这回街道办好不容易有了事情做,我娘家那边肯定不能错过的。”


    张大娘的眼皮立马就耷拉下来,嘴角的笑牵强,语气里也变得不太好:


    “柳芹啊,我们都几十年的老邻居了,这东西哪能借给外人啊……”


    赵曼仪在一旁晒太阳织袜子,顺便教妹妹自己从办公室同事那儿学来的不同花样。


    听到这话忍不住转过去看一眼张大娘,这长得和常人没什么区别啊,怎么脸能这么大这么厚呢?


    柳芹也是这样想的,人怎么能这么没有眼色呢?


    “婶子,我这都答应下来了。小琳嫁来我家当儿媳事事合我们全家心意,做亲家的能帮忙肯定得帮忙的是吧。”


    她看张大娘张口还要说,忙继续说道:


    “要不然您先去找别人借一下,现在知道这事的人不多,有缝纫机的人家可能还没借出去,晚了就说不定了。”


    听到婆婆的话,董琳心里一阵欢喜,暖暖的,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张大娘一想也是,也不拉扯,赶紧出门往下一家去。


    她一走,董琳就转向婆婆,“妈,那个缝纫机?”


    “你妈要用就借去吧,待会儿让老大老二他们搬过去。”


    和董家当了这么多年亲家,娶儿媳之前也仔细打听过,对方是什么人她清楚,借给对方柳芹倒是不介意。


    “谢谢妈。”董琳把儿子放下,踱着欢欣的步伐进屋找她男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