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反面教材

作品:《七零年代:顺风顺水好日子

    赵曼仪一惊,“真的假的,怎么就轮到我了。”


    “你大哥二哥孩子都有了,你过完年就二十一,要有什么想法就跟我们说,这对象是该得寻摸起来了。”


    “好吧。”赵曼仪想想自己也确实差不多到了年纪,身边人大部分都是十八九二十来岁出嫁的。


    家里条件差点的,早早就谈婚论嫁。家里条件好点父母宠着的,则都会晚点嫁人。


    赵曼仪心里琢磨琢磨,开口道:“妈,那你得帮我找个好看的,人好的,家里爸妈不事多和太偏心的。当然,条件绝不能比咱家差。”


    “没了?”


    “没了。”


    “把菜端进去吧,我去看看小芸醒了没,再不醒晚上又得睡不着闹起来。”柳芹把菜篮子往闺女跟前一递,转头回房间看正在睡觉的孙女,心里一边寻思她大姑娘的要求。


    这提的也太笼统了,还是得靠他们这当爹娘的一步步把好关。


    心念一转,又开始扒拉起身边的好同志们来。


    厂里宣传部的小伙子长得俊俏,工作也还行,不过,就是听说家里人太多太杂了些,回头得多打听打听人品,可以加入备选里。


    老大上回还说厂里来了两个新的单身年轻技术员,不知道条件怎么样。


    孩子她爹也说保卫科转业来了个干事,都得打听打听……


    “一一,你放着,我来洗。”董琳一直在厨房里忙碌准备晚饭,看见小姑子端菜进来就要舀水清洗时连忙说道。


    “行,这个粥好了要盛起来是吧?”赵曼仪伸头看了看,一如既往的粥糊糊。


    大部分是粗粮玉米苗,然后加了一小把大米熬得,看着浓稠黏糊,其实喝下去过两个小时就消化没了。


    不过现在干啥都定量,一大家子那么多人,想顿顿吃饱吃好也不太可能。


    老赵家也就中午吃得最好,早上能吃饱,因为白天大家都要上班,得吃饱了才有劲儿。


    晚上吃了就是睡,吃太多白消化完了大家也都心疼,所以基本上就是一碗粥糊糊,一人分一个半个稍微顶饱的白薯,再搭点下饭的蔬菜。


    “对,你小心点别烫着。”董琳回头看了一眼,见没事继续洗菜,冬天的水本来就冷,从井里压上来放了半天就更冷。洗完这盆菜,两手都通红,冻得刺骨的疼,忙又放到炉子边捂一捂。


    也不是董琳特意捧着小姑子,把不好的活都抢来自己干。


    厨房说是厨房,其实也就是挨着正屋搭了个简陋又狭窄的木屋而已。刚刚小姑子对婆婆说的那些话她也都听到了。


    说句不掺水的话,小姑子对对象的那些要求在她这儿都达到了。


    她男人长得不错,人也好,婆家的人都明事理,条件也比她娘家好。


    能嫁到这种人家过上安稳舒心的日子,她娘都常说众多闺女里属她运气最好。


    所以不仅是她,弟妹也一样,嫁进来了,公公把他们的小家都分出来,平时吃住还在一块,虽然她也心疼每月要交的那十块生活费,但公婆也时常补贴她们的孩子。


    能当自己的家,又有上面的老人补贴,还能沾到小姑子的光时不时吃点好的买到点不用票的稀罕东西,更不用整日活在亲人算计里,这种日子她们自然也得去维护好。


    说起这一结婚分家的事,在这个年代看来其实不太寻常。


    赵曼仪她爸妈原先也是不想分家的,爹娘活着不分家,有他们做爹娘的看着,几个兄弟姐妹劲儿才能往一块使。


    结果她大哥结婚的第二年,巷子里出了件啼笑皆非的热闹事。


    老王家,因为一块鸡蛋糕,就一块鸡蛋糕的事情,先是孩子争抢哭闹起来,后是妯娌吵起来,到最后几个儿子都下扬打得头破血流。


    等王家老两口回来,看到家里各个鼻青脸肿,凳子椅子东倒西歪一地,还以为家里进贼了。再一问原因,天都塌了。


    由此,这件事在巷子里或者说整个化肥厂,充当了好几年的下饭八卦以及反面教材。


    赵曼仪她爹当时正好下班路过,也去凑了个热闹,回来之后心有余悸,一晚上睡不安稳,第二天就把已经结婚的赵家老大分出来了,并定下了以后分家的基调。


    每个儿子一结婚就分出去,娶媳妇老大家用了多少,之后的几个兄弟们只能一样,想多给就自己出。结婚后按人头出生活费,平时家务分着干。


    赵曼仪大哥赶上好时候,中专毕业,一毕业就进了化肥厂当技术员,找工作没用家里帮忙。


    后来赵老二没有工作,下乡待了四年,靠赵家爷爷那边的关系弄了个学徒工的工作才回城。


    算是家里提供的工作,赵爹直接让老二交了一年多的工资,等差不多攒够买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二的钱,才停了工资上交。


    且把老二上交的这些工资一分为二,一半给老大家,一半留着以后老四用。


    当时也不止老赵家急急忙忙分家,厂子里听说有好几家都分了。


    那段时间估计是厂里许多小媳妇们最开心的日子,尤其是家里如愿分成家的。


    “一一啊,快拿个盆出来。”赵家奶奶徐淑荷挎着篮子拉着两个曾孙子匆匆从外面进来。


    赵曼仪一听,利索地直接提了个木桶出去,桶里还有一半水,扬起笑脸迎身上前,“奶,你买到什么好东西了?”


    “一条大鱼。”徐奶奶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多了几道,迅速把篮子里的大鱼腾到桶里去。


    “啪、啪”


    “哎呦,这鱼可真有劲。”赵曼仪光是闻到鱼腥味,就开始馋了,“奶,你哪儿买到的?今天菜站的鱼不用票吗?”


    这鱼一看就有四五斤吧,这么大,家里的肉票月中就用完了。


    董琳听到动静,也忍不住趁着水开的功夫,小跑出来看了眼,“可真大,一年难得遇到这么大的鱼。”


    平时菜站里供应的鱼,很难抢到,有两三斤就不错了。


    “嘿,是吧,今天运气好,回来的时候碰上有人偷偷在卖鱼,估计是底下大队的社员们来卖的。我特意抢着要了条最大的,也不知道是哪个大队的人,能养出这么大的鱼来。”徐淑荷看着这条大鱼也眉开眼笑。


    董琳:“到时候鱼头用来炖汤,鱼身子拿来红烧、小炒,能吃好几回。”


    徐淑荷:“先养着吧,等小四回来的那天做了吃,他在乡下估计没吃没喝的,也不知道瘦了多少。”


    “我爸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呢,这么晚了。”赵曼仪肚子早就饿了,眼瞅着家里人都还没回来,叨叨两句,实在忍不住去橱柜里摸了两块饼干垫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