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魏王,你还是没有明白
作品:《大唐:请陛下称太子!》 “两汉倾颓,神州陆沉,五胡乱华!其中,尤以鲜卑为甚!慕容氏、拓跋氏……他们入主中原,建立国度,与我汉家王朝,分庭抗礼,南北对峙。他们甚至一度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是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时至今日,我大唐臣民之中,又有多少人体内,流着鲜卑人的血液?”
这个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众人的心上。包括长孙无忌在内,朝中不少重臣,其祖上,都与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鲜卑之后呢?”李承乾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
“是柔然!其势最盛之时,控扼大漠,‘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隋朝的建立者,文帝杨坚,对其何等忌惮?不得不倾国之力,修筑长城,屯兵边境。”
“可结果呢?”
“柔然被我们自己扶持起来的另一个部落——突厥所击败。而隋朝,也因连年征战,东征高句丽,北拒突厥,国力耗尽,民怨沸腾,最终,二世而亡!”
他一口气,将自秦汉至隋,近千年的北方边患史,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串联了起来。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一个个曾经让中原王朝头疼不已、甚至付出亡国代价的名字,从他口中说出。在这一刻,满朝文武才骇然发现,原来他们此刻面对的突厥问题,根本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这,是一个持续了上千年的……轮回!
李承乾看着众人脸上那震惊、茫然、若有所思的神情,他知道,火候到了。
他用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做出了总结:
“父皇,诸位大人。北方的万里草原,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而那些游牧部落,就是这块田地里,不断生长的野草。”
“我们今天费尽心力,拔掉了匈奴这株野草;明天,它又会长出鲜卑;后天,又会长出柔然。现在,我们倾尽国力,好不容易才击败了东突厥这株最为高大、最为茂盛的野草。可是,我们能因此就高枕无忧了吗?”
“不能!”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因为只要草原还在,这片土地还在,游牧的生存方式还在,那么,就算我们今天将所有突厥降民,全部坑杀,或者全部同化。十年、二十年、或许五十年后,草原上,必定会诞生出一个新的、甚至更强大的部落!或许它不叫突厥,又或许,是一个我们从未听过的名字!”
这番话,如同一道刺目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所有人心中的迷雾!
原来如此!
原来这才是太子殿下所说的,“将视角往外放”的真正含义!
他不是在讨论如何处理眼前这几十万突厥降民,他是在讨论,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困扰了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北方边患问题!他要做的,不是“拔草”,而是要彻底地,改变那块不断生长“野草”的“土地”!
房玄龄激动得浑身轻颤,他看着李承乾的背影,眼神中充满了不可思议。他自问智计过人,为陛下谋划天下,可他的所有谋划,都未曾跳出过这个“轮回”的圈子。
魏征更是怔在当场,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拔草”,如何用最刚硬的手段,将“野草”连根拔起。可他从未想过,问题,或许出在那片土地上。
李世民龙椅上的身体,已经完全坐直。他的一双拳头,在龙袍之下,死死地攥紧!他看着自己的儿子,眼神中,除了震撼,更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炽热的激赏!
这,才是帝王的视角!这,才是储君该有的胸襟与格局!
他原以为,承乾在九成宫一事上的预言,只是某种奇诡的权谋之术,甚至是不光彩的巫蛊之道。可直到此刻,他才明白,那或许……真的只是冰山一角。眼前这个儿子,他所拥有的,是一种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战略思维!
“胡言乱语!一派胡言!”
就在此时,李泰那气急败坏的声音,再一次不合时宜地响起。
他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跟上李承乾的思路,而满朝文武,甚至是他最为敬畏的父皇,都露出了那种他最痛恨的、名为“欣赏”的表情。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说来说去!你还是在讲那些虚无缥缈的历史!你到底想说什么?你的对策是什么?!是让我们发兵百万,去把整个草原都翻过来,烧成焦土吗?!”他口不择言地质问道。
这一次,李承乾终于将目光,转向了他。
那目光中,没有愤怒,没有不屑,只有一片深沉的、仿佛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孩童般的平静,甚至……还带着一丝怜悯。
<span>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span> “魏王,”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都听清,“你还是没有明白。”
他转过身,不再理会脸色阵青阵白的李泰,而是面向了整个大殿的文武百官,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极为简单,却又无人能够回答的问题。
“在回答父皇,我们该怎么办之前。我想先问诸位大人一个问题。”
“东突厥,已然覆灭。那么,有谁知道,此时此刻,在那片我们日夜忧心的万里草原之上,最强大的部落,是哪一个吗?”
话音落下。
太极殿内,鸦雀无声。
魏王李泰那张涨成了猪肝色的脸,显得格外突兀。他发现自己再一次被孤立了,所有人都被李承乾牵着鼻子走,而他,就像一个上蹿下跳的小丑,所有的攻击,都打在了一团棉花上。
这种无力感,让他出离了愤怒。
“荒唐!”他终于忍不住,“问这个做什么?知道草原上现在谁最强大,又有什么用?这和我们讨论如何安置这几十万突厥降民,有任何关系吗?太子,请你不要再转移话题,回答父皇和诸位大人的问题!”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无比尖利。
然而,不等李承乾开口,文官队列中,一个身着绯色官袍、须发微白的老臣,犹豫了片刻,还是手持笏板,站了出来。
“臣,鸿胪寺卿崔仁善,启奏陛下。”
<span>PC站点如章节文字不全请用手机访问</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