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秦武帝:诸君,你们的皇帝回来了!

作品:《扶苏:天幕开局曝光我是秦武帝?

    毕竟宣纸的首版研制,流程还是很麻烦的,扶苏也只是知晓一个大概的流程,他需要秦墨派系替他完善加工。


    至于为啥扶苏能够一夜显露出德字鬼背……


    那是因为扶苏本身就拥有着极其健硕的体魄,只不过原本的扶苏过于仁弱,才让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包括扶苏自己也是在与夫人蒙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时候,才发现他竟具备范马恐虐式的身材。


    当时他便想到了,定要好好利用一番。


    天幕也很配合。


    立马便曝光了他那携龙纛突阵冲锋式的武帝之勇!


    这时。


    尉缭子若有所思的道:“官方邸报制度,这是要跟儒家争夺中基层的民意掌控权啊!”


    民意,即舆论。


    尉缭子口中的民意掌控权。


    本质上就是舆论权。


    过往诸子百家中,儒墨并称当世两大显学。


    奈何墨家只有一个亘古完人:墨翟,出不了第二个,这就注定墨家会走向分裂和没落。


    后来便是儒家的一枝独秀。


    以及法家背靠大秦的王权,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只不过法家在思想舆论层面,具有天然的弱势,搞不过儒家依靠宗族制度,深入基层。


    那么问题来了。


    难道朝廷在中基层,就一点舆论权,都争不过儒家士大夫阶层吗?


    自然不可能……


    只要宣纸一出,搭配活字印刷,官方邸报吆喝式的宣传,自然慢慢就能从儒家士大夫的手中,不断的把民意舆论权限,逐步的收回中央。


    “似乎没那么容易啊!”


    尉缭子稍微细想了一下,便发现困难重重的道:“太子殿下口中的宣纸,可以大幅度降低竹简的成本。包括活字印刷也能提高撰写的效率,唯独……底层百姓的识字率,短时间内是无法改编的。”


    现在的底层黔首,其实本质上与农奴无异。


    贯穿一生的只有两个想法。


    吃饭,繁衍。


    基层识字率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没有。


    儒家之所以能够在基层操纵舆论民意。


    是因为儒家有宗族制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每个小家的亲情羁绊为纽带,叠加忠孝的核心理念。


    便可从小家,演变成家天下。


    父子人伦。


    父母官。


    万民之君父。


    三纲五常。


    这一套儒家理念,你不需要识字也是能懂的。


    子孝父,天经地义。


    民从官,理所当然。


    万民忠孝于君父,更是如同铁律一般。


    当然了。


    上述乃是外儒内法的终极成熟框架之体现。


    先秦时期的儒家。


    还只是演变到了天地君亲师的初级阶段。


    相对应的。


    【孟子·离娄下】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帝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一个过程。


    但青史的大趋势是不会变的。


    那就是皇权会越来越集中,直至连相权都给废了。


    言归正传。


    儒家凭借血脉自带的人伦理念,把万民通过宗族制度捆绑起来。


    法家是分家制度。


    力求把一个个大家庭全都拆分成小家庭,摧毁基层的宗族制度,转而用什伍户籍制度进行连坐式绑定。


    这便是儒与法,在户籍层面的不同。


    朝廷肯定喜欢法家这种……


    奈何。


    土地兼并同样是个千古难题。


    无从解决。


    所以宗族制度抱团,也是必然性的大势所趋。


    除非进入工业时代,民众全面原子化……


    “殿下的宣纸推广,活字印刷术,官方邸报制度,每一条都戳中了中原士大夫阶层的学识掌控权。”


    尉缭子谈到知识普及的难度,道:“正所谓学富五车,竹简典籍,其实就是士大夫阶层的不动产。”


    “殿下想要推广宣纸,就是在稀释他们的家底和财产。”


    “包括活字印刷传播,对于关中的军功阶层而言,他们在战扬上拼命,方才换来了子嗣能够进入学室,接触到典籍知识开蒙。”


    “结果现在殿下却要恩荫天下,人人都能识字,这岂非也是在降低关中军功阶层的特权?”


    ……


    尉缭子说出了政策施行性的难题关键。


    很多事情。


    并不是一拍脑袋,有个什么创意,就能轻而易举的落实下去的。


    比如中原六国旧地的余贵,为什么不愿意一统车辙标准。


    没有别的理由!


    就是车辙统一以后。


    所有士大夫阶层家中的马车,不仅轴承得换,车轮也都得换。


    甚至于马车的整体框架,全都得重新改装……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钱财花销。


    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挑头不愿意一统车辙,想要维持旧有的规制。


    而推广宣纸可比统一车辙要严重的多。


    竹简典籍,价比黄金。


    结果扶苏现在居然要把黄金打成白菜价。


    这要是一个搞不好。


    是会出大乱子的。


    包括关中军功阶层也一样……


    “国尉,无论如何,宣纸都是一定要推广的。”


    扶苏认真的道:“可以先不对民间开放,只是对官府限量特供,从京师的官方邸报使用宣纸,慢慢到文法取士的考试中,也逐渐用宣纸替代掉竹简即可。”


    “至于关中军功阶层是否有意见,孤以后会专门撰写几篇开蒙读物,给他们的子女优先特供。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最后是中原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竹简典籍,资产缩水,那他们就必须得面对现实。”


    “全民识字,全民普法,都是孤势在必行的国策,惠及九州,恩泽四海。”


    “谁敢站出来挑头唱反调,得先看看天幕上的武帝龙纛,旗帜飘扬!”


    ……


    扶苏的武帝之名。


    并不代表他只注重军事,亦或者开疆扩土。


    对于文治方面。


    扶苏也是极其看重的。


    上位。


    “哈哈哈!”


    嬴政笑着道:“扶苏,百家姓的编撰,记得必须把嬴姓排第一,皇族居首列,乃必行之事!”


    嬴政对于姓氏排序的位次。


    非常在意。


    扶苏附和道:“父皇放心,嬴姓必然应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


    嬴政满意点头:“如此甚好。”


    嬴政表态完毕。


    尉缭子也不好再说些丧气话。


    但他心中其实仍有一言。


    那就是百家姓的编撰,需要以上古姓氏起源典籍为基础。


    问题就在于。


    现在找不到这些上古姓氏起源典籍,无从印证嬴姓传承上古炎黄的华夏正统性。


    这玩意儿不是说说就行了。


    必须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上古典籍进行佐证,方能压服天下文人士大夫的异议。


    待月上柳梢。


    今天的新政宴席讨论会,正式告一段落。


    抡语推广,扶苏与自家父皇达成了默契共识。


    对应搭配的宣纸、邸报制度和活字印刷三件套,则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逐步推行。


    慢慢来嘛。


    一口吃不出个胖子。


    总得一步步的执行谋划才行。


    另外。


    国尉尉缭子,即日起同样也是太子太傅了,佐于扶苏,执行新政落实。


    与此同时。


    天幕也第一次在夜晚进行了曝光播放。


    【嗨嗨嗨!小吏又回来了哦!】


    【话接上回,渭水之战,武帝大胜!】


    【当秦武帝扶苏携无上军威,重新来到大秦的王城,那一刻……关中民众,终于迎回了他们的皇帝!】


    (天幕翻转,二次元小吏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金戈铁马,长戈如林。)


    (还有那支猎猎作响的黑龙大纛,尽显武帝之威仪!)


    (只见秦武帝扶苏望着城门大开,又硝烟弥漫的大秦王城,他道……)


    【孤,是大秦新的黎明!】


    【今朝的这份奉天靖难之荣光,孤不会独享,它属于我们每个人!】


    【大秦,未来当与太阳一样兴盛不息!】


    【即使是天上仙人,也要仰望太阳!】


    【愿帝国的九州疆界,永远都在孤的脚下。】


    【诸君,你们的皇帝回来了!!】


    (当秦武帝扶苏举起手中的利剑。)


    (咸阳城门两侧的群臣诸公,贵族百姓,纷纷俯首参拜。)


    (他们在参拜大秦的新皇帝!)


    (不一会儿。)


    (奸宦赵高便被押解了上来。)


    (秦武帝扶苏骑在战马之上,居高临下的审问道。)


    【赵高,你在朝堂上指鹿为马,又蛊惑吾弟,掀起矫诏篡逆之事,你有何话说?】


    【哼!失败才是谋逆,胜了当是从龙!所以,长公子殿下,我们没有谋逆,只是败了而已!】


    【你们之所以会败,是因为天命在孤,而非尔等奸佞!】


    【……】


    (赵高不再发言。)


    (扶苏摆了摆手。)


    (先锋猛将苏角熟练的拔出腰间青铜剑,掠斩而过,尔后再以长戈挑起了赵高的头颅!)


    (一代亘古阉宦,死!)


    (天幕画面转回二次元小吏。)


    【秦武帝帅炸啦!】


    【那一声:诸君,你们的皇帝回来了,真是让人目眩神迷!】


    【揽天威而慑万众,以实绩立帝王根基。 】


    【赵高还抗辩什么败非逆,乃天命未眷……那特么老天爷就算是眼睛瞎了,也不可能眷顾一个奸宦的!】


    【兴之所至,小吏打算吟诗一首!】


    【今朝武帝归咸阳,秦之日月焕新天。】


    【非属鬼神莫助,实乃武帝沉淀十载,一朝潜龙出渊,当跃升至九天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