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经略

作品:《废太子培训班

    自从贞观三年,代国公李靖打出‘平平无奇’的灭国战,东突厥直接被打没了。


    大唐西北的边防压力,瞬间缓解。


    在李二和大唐不知道的时候,贞观七年,青藏高原上,吐蕃即将迎来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


    第三十三任赞普,大名鼎鼎的松赞干布,在贞观七年迁都逻些。


    对,没错,就是后世的拉萨地区,正式开启了吐蕃王朝。


    此时,松赞干布的使者,其实就在赶往大唐长安……


    谁也想不到,这个建立于高原上的王朝,会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许多人都知道,西边的英法是世仇,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


    可谁又想到,大唐与吐蕃,可是整整打了两百多年!!


    从武德六年,一直打到了大唐完蛋。


    横跨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从公元七世纪,打到了公元九世纪……


    回到李二的视角,在他的眼中,吐蕃只是小麻烦。


    真正的大敌,还是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族。


    好在,大唐度过了最艰难的初创阶段。


    要征倭国,除开海上的力量,还有一个方向是不能忽略的。


    那便是——高句丽!


    或者准确一点,是半岛三国。


    说起这个地方,在唐初阶段,可以说是很多人心中的阴霾。


    毕竟,你广神造下的孽,可不是几十年的时间能消除掉的。


    李二心中,一直就惦记着呢。


    公元七世纪地球最强碳基生物大唐皇帝李世民,怎么可能处理不掉一个区区高句丽?


    在历史上,李二确实征了。


    而且,还是相当成功的一次战争。


    只是李二作为皇帝中最优秀的军事家,对这扬征伐之战最终的成果并不满意。


    事实上,大唐打了个极为漂亮的战争,只是没能一口气灭了高句丽,所以才会觉得没成功……


    李世民打仗从来都是谋而后定,等待绝对机会然后毕其功于一役。


    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战果。


    这一点从他的历次大战就能看出来。


    无论是王炸横空出世的一战擒两王,还是贞观三年突击东突厥,都是利用最小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战略目标。


    无怪乎教员称赞,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要征倭国,朝鲜半岛是最佳的跳板。


    正好,大唐和高句丽也有仇。


    这一仗,得打,不能不打。


    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李二就开始行动了。


    他先是派人去搜集半岛三国的情报。


    战争,情报先行。


    几乎是同一时间,东宫的太子李承乾,也在查看着有关半岛的资料。


    苏哲在诱导大唐大明征伐倭国的时候,就提到了关于半岛的事情。


    这样一个天然的跳板,谁也无法忽视。


    相比于混乱的半岛三国,大明那边就简单多了。


    毕竟从三个目标,换成了一个目标。


    此时的高丽国还不是后面的李氏朝鲜。


    李成桂兵变得到洪武二十四年呢。


    现在还是王颛的高丽国,只不过洪武七年的时候挂了,现在高丽国王叫王禑。


    有意思的是,这位高丽国王接受了北元的册封,同时与大明的关系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一直到北元彻底消亡,高丽国才算是彻底明白不能再做墙头草。


    但没几年,就被李成桂掀了桌子,从高丽国变成了朝鲜。


    李承乾与朱标,都盯上了半岛地区。


    征倭国势在必行,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无论是李二还是老朱,都是雄才大略之辈,绝对利益的驱动下,远征是必然会发生的。


    半岛,这是无法绕开的问题。


    “高句丽、百济、新罗……”


    李承乾盯着三个地区,眼里面尽是肃杀之气。


    “哼,区区撮尔小国,挡了大唐的路,就容不得你们了。”


    朝贡体系对于古代华夏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很多人都说亏,那确实是亏。


    但同样的,朝贡体系带来的好处,从文化到经济,将周边的地区的文明发展彻底改变。


    只不过因为华夏自身的因素,导致没有能够进一步的开发,以至于最终流于表面。


    没有专业的外交策略,单纯的依靠君主的个人喜好,使得朝贡体系发挥不出优势。


    在苏哲的潜移默化引导下,李承乾与朱标都开始改变自己的目标。


    文化殖民与经济殖民,将成为供养华夏本土的重要输血通道。


    从天朝上国的荣光,转变成为实际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这才是苏哲最想要让两位太子感受到的东西。


    要务实!


    真金白银的好处,将内圣外王奉行到底。


    李承乾的改变,已经开始。


    他的目光落在了半岛三国,而他的观念,也会影响到整个大唐。


    与之同理的,还有身处洪武十一年的朱标。


    “高丽国,哼!”


    偏向北元?


    小小高丽,你已有取死之道!


    不过比起大唐,大明这边得先解决了北元才行。


    “看来,是时候解决这个前朝余孽了。北元,到了该扫入历史垃圾堆的时候了。”


    就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北元昭宗死了。


    继位者就是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等明年的时候,会改年号为天元。


    老朱甚至还派人去吊唁了元昭宗,并且想暂时与北元达成和解。


    只是这位刚刚继任的北元帝,性格冲动,当扬拒绝了老朱的提议。


    傻子都看的出来,两方的实力天平发生了倾斜。


    一个是日落西山,一个是朝阳升起。


    很快,大明就会两路进发,先后收复云南和辽东两个重要的地区。


    现在看起来,得加快速度了。


    朱标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北元,越过了朝鲜半岛,看向了倭国。


    卧侧之塌岂容他人鼾睡。


    打仗是需要钱的,明初的财政状况并不好。


    但经历了十年的恢复,元末动荡后的大明,正在飞速的发展。


    朱标想要提前发动北伐,就得拿到钱,许许多多的钱。


    而来钱最快的方法,自然也是有的。


    “这海禁,得开了,不能不开。”


    开海禁,壮水师,得钱财,供北伐。


    这几步环环相扣,朱标紧了紧自己的拳头,他要大干一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