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选里正

作品:《拐个神君去种田

    村民们私下也商议过,这李家村虽然人口回来得不多,还得有个主事人。


    王波还专门去找熊三说了这件事。


    熊三便借助这次机会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曾经的李家村几十户人家,人口也是几百人,如今只剩下这寥寥十几人,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个带头人。


    “我们同意!”,王波第一个站出来。


    没想到平时不爱说话的刘民也站出来了,张林虽然是个单身汉,但也表示赞同。


    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


    熊三见他的提议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也是高兴不已,“既然大家都表示赞同选里正,你们认为谁可以担当此大任?”


    王涛笑嘻嘻道,“咱们如今家家户户都不用挨饿了,这功劳自然是雪儿的,我推举雪儿当里正!”


    雪枝摆手,她可不想当这个里正,“不可,大家伙儿别听他胡说,我一个还不到十三岁的孩子,如何能堪当大任。”


    于瘸子点头,“的确,雪儿年幼,还在长身体,如何能将这些琐碎的事情让她承担呢。”,他说得委婉。


    虽然雪枝带领大家挖到了木薯,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也不可能让一个孩子主持大局。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李家一家当家人早就是雪枝了,名义上是雪儿爷,但雪儿爷都是听雪枝的。


    “雪儿爷,我推举雪儿爷!”,单身汉张林推举雪儿爷。


    雪儿爷如今在李家村的确是最年长的,也是最德高望重的,加上这次木薯是他孙女找到的,自然也能把这功劳算在雪儿爷头上。


    张林这个建议,没人反对。


    熊三也有这个意思,他是知道这老哥的,做事公正不偏不倚,当里正最合适。


    熊三让交头接耳的村民们安静,“既然如此,大家就举手表决吧,少数服从多数。”


    最后,雪儿爷成功地当选了李家村的里正。


    雪儿爷原本也没着意思,如今被大家伙儿给架上了,他看向雪枝,雪枝点头,雪儿爷这才长舒一口气。


    “既然大家伙儿都支持我这老头子,老头子便当这个里正,咱们村人不多,大家有劲一起使,一定能渡过难关的!”


    雪儿爷表了态,村民们都表示赞同。


    王老汉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前的里正回来了,怎么办呢?”


    熊三摆摆手,“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不作数的,如今咱们只认雪儿爷!”


    如今村里选出了里正,有了主心骨,大家伙儿也不再是一盘散沙了。


    雪儿爷看着这十几口人家,也觉得任务重。


    “雪儿有一个计划想告诉大伙儿,大伙儿都表表态。”,说干就干,雪儿爷当即将雪枝准备带领村民在周边挖木薯去换购物资的想法说了出来。


    村民们听说周边还有木薯,高兴极了,哪有不同意的,况且如今家家户户存着的木薯可以够吃三四个月了,也不能只吃木薯。


    许多人家连把砍柴刀都没有,得想办法弄些工具才好。


    雪儿爷便招呼大家,让他们听雪枝的分配。


    雪枝早前已经在周边的山脚处查看了,的确有不少木薯。


    李家村背靠长居山,面相石钟山,石钟山山势陡峭,除了山脚很少有人去,因为以前有人死在了石钟山,也没人敢靠近。


    至于长居山,李家村人祖祖辈辈就知道这山邪门,只能走到半山腰,便会遇到鬼打墙。


    当雪枝说石钟山山脚也有很多木薯时,在场一片鸦雀无声。


    “我也听爷爷说过,石钟山出过大事,可如今咱们必须要去换些物资回来,大家是畏首畏尾不敢上前还是去挖木薯回来换物资,以后过更好的生活呢,你们选择吧!”


    王波第一个表示他要同雪枝去挖。


    有了第一个人站出来,其他的人再是害怕也都表示愿意去,况且人多势众,大家伙儿也都鼓足了勇气。


    李家村十七口人全部出动,雪枝将这十七口人做了分工。


    雪儿娘,木讷的周氏被留下来做饭了,每家每户都出了自己的那份口粮,两人只需要加工。


    六个壮年劳动力,四个负责转运木薯,剩下的全部留在山脚挖木薯。


    整整挖了三天,石钟山山脚的木薯被搬了回来,为了长久打算,只挖长大成熟的木薯,如此留有余地,以后年年都有木薯挖。


    全村人,包括小孩儿都高兴不已,有了大收成,便看到了希望。


    木薯是搬回来了,如今便是想着弄到城里去卖了。


    村里男人女人整劳动力足足有十一人,三个老人,四个小孩儿。


    是一个劳动力是可以将这些木薯都背去镇上的,只是没有那么多的背篓,于是做背篓被提上了日程。


    好在雪儿爷是老篾匠,熊三也能编竹筐。


    可只有两个人,要编是一个竹筐,少则需要好几天,多则半月,大家伙儿也等不起。


    于是村里开始了现场教学,雪儿爷和熊三成了师傅,两人各带了一队学生。


    无论男女老少愿意来学的都可以学。


    男人们去山上把竹子拖回来,有刀的人户把刀拿出来制作篾条,篾条做好了便开始编竹楼了。


    为了方便,这次编的都是背篓,如此还可以腾出手拿点儿其他的东西。


    有了大伙儿的加入,三天时间,十二只背篓被编了出来。


    有编的像模像样的,也有编得松松垮垮的,雪儿爷和熊三便收尾加固。


    谁编的竹篓便归了谁,如此,大家积极性也高。


    在去镇上之前,雪枝提前将这次卖木薯的事情商议好,卖得的钱得统一规划买什么物件,毕竟资源有限,一些重复物件儿就不必买了,待以后有多余的钱财,各家各户可以自行置办。


    女人们将木薯磨成粉,加上野菜和面,做了几十张大饼,这边是去镇上卖木薯人的口粮了。


    按照人头,将木薯饼分发下去,每人带着自己那份儿,大家拿着木薯饼,喜滋滋地背着木薯出发了。


    浩浩荡荡十一个人顺着村子小路去镇上,当真壮观。


    盼儿和星儿在山上看着,赶紧跑回去给他娘亲说。


    雪枝也跟了上去,毕竟她才是这次卖木薯的组织者,而且她对梨花镇十分熟悉,由她领路是最好的,雪枝的背篓里放了十几灌水,也有些重。


    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