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以后会供不应求

作品:《四合院:开局新厂医遇发烧秦淮如

    下午五点半,轧钢厂的下班铃声刚落,易平就收拾好帆布包往厂外走。


    他没直接回四合院,而是绕到街角的“便民餐馆”。


    这家餐馆的红烧肉和香酥鸡做得地道,他提前跟老板订了四个硬菜,这会儿正好打包。


    老板见他来,笑着递过油纸包。


    “易医生,您订的菜都好了,还热乎着呢!”


    在轧钢厂附近,易平的名声早就传开了。


    老板也知道他是个靠谱的医生,平时多了几分客气。


    “谢了。”


    易平接过菜,又去隔壁的供销社买了两斤水果和一瓶汾酒。


    肖姨和陈所长爱喝点小酒,带瓶酒过去,显得更亲切。


    六点多,易平推着自行车到了街道办门口。


    此时正是下班时间,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陆续出来,易平一眼就看见肖姨。


    她穿着件深蓝色的干部服,手里拎着个布包,正跟同事说着话,脸上带着温和的笑。


    “肖姨。”


    易平走上前打招呼。


    肖姨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迎上来。


    “易平?你怎么来了?”


    周围几个同事好奇地打量着易平,眼神里带着探究。


    肖姨在街道办是出了名的稳重,很少有人这么晚来等她。


    而且这年轻人长得精神,看着就不一般。


    又推着自行车,肯定工作也不差。


    “有点事想麻烦您,”


    易平晃了晃手里的菜和酒。


    “顺便买了点吃的,想陪陈叔喝两杯。”


    “哟,这是谁啊?肖科长,你家侄子?”


    一个女同事笑着打趣,眼神里满是好奇。


    肖姨笑着点头。


    “是我远房侄子,来城里办事,顺便来看看我。”


    她没多解释,跟同事们打了招呼,就和易平推着自行车往外走。


    街道办门口人多眼杂,不是说话的地方。


    也没在意背后同事的讨论。


    毕竟嘴巴长在他们身上,想说什么说就行了。


    两人沿着胡同慢慢走,自行车的铃铛偶尔响两声。


    傍晚的风带着点凉意,吹得人很舒服。


    肖姨没急着问易平的事,反而聊起家常。


    “迟迟和君君昨天还念叨你呢,说易平哥哥什么时候来陪他们玩。”


    “这不是来了嘛,”


    易平笑了笑。


    “今天买了他们爱吃的红烧肉,保证让他们吃个够。”


    肖姨看着他手里的菜,眼里带着暖意、


    “你有心了,每次来都不空手。”


    她知道易平不是个虚情假意的人。


    每次来都是真心实意地看望他们,这份情谊很难得。


    二十多分钟后,两人到了陈所长家楼下。


    刚上楼,就听见隔壁屋里传来电视的声音。


    这年头电视还是稀罕物,陈所长家是因为工作原因,也分到一台黑白电视。


    肖姨打开门,屋里没人,她笑着说。


    “老陈去接孩子了,应该快回来了。


    你先坐,我去把菜摆好。”


    易平应了声,帮忙把菜端到餐桌上。


    红烧肉油光锃亮,香酥鸡金黄酥脆,还有炒青菜和豆腐汤,满满一桌子,看着就有食欲。


    他又把水果洗好放在盘子里。


    刚收拾完,门口就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陈所长带着迟迟和君君回来了。


    “易平哥哥!”


    两个孩子看见易平,立马丢下陈所长,扑到他身边,君君还抱着他的腿。


    “你怎么才来呀?我们都等你好几天了!”


    “想我了?”


    易平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头。


    “给你们带了水果糖,吃完饭再吃。”


    陈所长看着桌上的菜,愣了一下。


    “你这小子,又破费了。”


    他跟易平早就熟络得像一家人,说话也没那么客气了。


    “应该的,”


    易平递过酒。


    “买了瓶汾酒,今晚陪您喝两杯。”


    肖姨在一旁笑着说。


    “正好今晚不用做菜了,咱们赶紧吃饭,别让孩子饿坏了。”


    饭桌上,迟迟和君君围着易平,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


    君君说她得了小红花,迟迟说她算术考了满分.


    易平耐心听着,时不时夹菜给他们,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陈所长和肖姨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心里也暖暖的.


    每次易平来,家里都会热闹好几分。


    吃完饭,肖姨收拾碗筷。


    易平陪着陈所长在客厅看电视。


    迟迟和君君被肖姨催着回房间写作业。


    等肖姨收拾完,三人一起走进书房。


    书房里摆着个旧书架,上面放着些法律和历史类的书籍。


    还有个旧书桌,是陈所长平时看文件的地方。


    肖姨关上门,才开口问。


    “易平,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


    她知道易平不是随便上门的人,肯定是有重要的事。


    易平从帆布包里拿出用油布裹着的三份房契,放在桌上。


    “肖姨,陈叔,我昨天买了三处院子,想麻烦您帮忙落户在我名下。


    之前聋老太太的房子,就是您帮忙办的,我知道您有办法。”


    “买了三处院子?”


    陈所长愣了一下,拿起房契翻看,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你用什么买的?现在这形势,私人买卖院子风险很大。


    而且你要这么多院子做什么?”


    “用小黄鱼买的,”


    易平没隐瞒。


    “东边和南边的二进院,各两根小黄鱼;


    西边的三进院,三根。”


    至于用来做什么,他倒是没提。


    他顿了顿,看着陈所长和肖姨,语气认真。


    “陈叔,肖姨,我知道现在私下买卖院子不合规。


    但我敢肯定,以后肯定会有大变化,房子买卖早晚会合法合规。


    现在用小黄鱼买院子,看似冒险,可再过几年十年。


    说不定两根小黄鱼都买不到一间房,这些院子以后会供不应求。”


    作为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易平清楚地知道。


    未来几十年,京城的房价会涨得有多离谱。


    现在买下这些院子,不仅是为了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长远的打算。


    陈所长放下房契,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


    他知道易平不是个冲动的人,既然敢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考量。


    而且他也隐隐觉得,现在的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早晚要变。


    只是没想到易平会这么肯定。


    “风险太大了,”


    陈所长还是有些担心。


    “要是被人举报,不仅院子保不住,你还得惹麻烦。”


    “我有分寸,”


    易平笑了笑。


    “院子都在相对清静的胡同,平时没人注意,而且我会尽快把手续办齐。


    只要落了户,就安全多了。


    陈叔,您要是有闲钱,也可以考虑买一两处院子,以后肯定不会亏。”


    陈所长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


    “我手里没那么多钱,而且家里也用不上这么多院子。


    不过我会记住你的话,要是有机会,我和你肖姨会考虑考虑。”


    至于易平为什么有钱,他不想深究。


    易平为人如何他还是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