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做生意嘛,不急

作品:《被亲儿赶出惨死,重回七零她将女儿当宝

    沈兰她们在国营饭店好好吃了一顿,出来的时候张永棠才赶了过来。


    “妈!”她跑得气喘吁吁,“团里突然开了个会,我来晚了!”


    还说去接她妈的,结果大半天都有事情在忙!


    沈兰给她拍背顺着气,“你没空不来也没事,跑成这样干啥?


    吃饭了没?没有妈带你去饭店先吃个饭。”


    张永棠终于是喘匀了气,她摆摆手,“在团里食堂吃过了。”


    来之前她妈就给她打过电话,说今天会带厂里的女工来市里转转。


    张永棠也想好了的,她得好好做次向导。


    先跟熟面孔打了招呼,“疤哥.........咦,二伯娘?”


    李翠英一见到张永棠的时候早就想打招呼了,就是一直没插上话。


    “哟,佑娣,你现在真是长成大姑娘了,真是洋气,走在大街上二伯娘都不敢认!”


    张永棠虽然不知道二伯娘为啥也在,不过面上一点都没表现出来,“嗐,有啥不敢认的,还不是跟以前一样。”


    厂里女工都见过张永棠,听到李翠英对张永棠的称呼,有人不由得跟身边人嘀咕。


    “书记这闺女不是早改名了么?咋她还叫人家之前的名字啊?”


    被问的那人也有点尴尬,一时都有点不知道怎么回。


    “嗐,可能........就是叫习惯了吧?”


    其实称呼早就该改了,人家要是喜欢之前的名字,那就不会大费周章地改啥名字。


    叫人见以前的名字,看似是关系亲密,其实就是不想承认,人家现在已经走到了自己够不到的地方吧。


    张永棠兴致昂扬地就开始带一伙人开始逛市里,带人往市中心的十字街走。


    这条街是市里的老商业街,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侧的商铺多是红砖墙、木门窗,门楣上挂着刷着白漆的招牌。


    “滨河市五金商店”“十字街新华书店”“国营滨河鞋帽厂门市部” 各种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一个个排过去,还没放假,但整条街已经十分热闹。


    她们在十字街里也看到了服装店和布料店,一行人不由得走了进去。


    布料店的橱窗里挂着好几块新到的花布,有浅粉带白碎花的,有深蓝底黄条纹的,最惹眼的是块墨绿底撒银线的,在阳光下闪着细弱的光,一看就是做旗袍的好料子。


    服装店她们也逛了几家,逛完之后反倒是骄傲起来了。


    几人凑在一起瞎嘀咕,“我看还没咱做的好看呢!”


    众人脸上都是骄傲神色,“那是!咱的衣服那是要到百货大楼卖的,跟这里能一样么?档次都不一样!”


    以前的她们光是这种街边的服装店都不太敢迈进去,这开了点眼界之后整个人都开始变得自信膨胀起来了,说起话来那也是带了点‘趾高气扬’的。


    沈兰没有给她们泼冷水,做服装这行的,说到底还是得培养点审美,所以稍微自信点她觉得一点问题没有。


    从十字街拐出来,就是解放桥。


    他们这个市叫做滨河市。


    五一节前滨河的水因为之前的雨季,现在整个河面都宽了不少。


    河面上有不少渔船停靠在岸边,女工们还是第一次走横跨整条滨河的解放桥,真是看啥都新奇。


    这桥是市里的标志性建筑,钢筋水泥的栏杆上刻着 “1956 年建” 的字样。


    桥身刷着银灰色的漆,桥头立着块水泥牌子,写着 “限重 5 吨”。


    此时桥上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有推着二八自行车的工人,也有挎着竹篮的老太太,还有几个穿着蓝布校服的学生,背着军绿色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讨论着下午去公园看表演,看起来真是悠闲又自在。


    沈兰领着女工们走上桥,滨河江的风迎面吹来,带着水汽的凉,能看见江面上飘着几艘挂着 “滨河航运局” 红标的货船,正慢悠悠地往上游开,船尾拖着两道白色的水痕。


    过了解放桥,就是滨河江堤。


    江堤是用大块青石砌的,沿着江岸铺了半里地,堤上种着刚发芽的柳树,枝条垂到江面上。不少市民在堤上散步,有一对老夫妻坐在石凳上,老头拿着半导体收音机,正放着评剧《花为媒》,老太太跟着调子轻轻哼。


    还有几个年轻人围在一块,地上铺着块格子布,摆着象棋,旁边蹲着看的人比下棋的还急,时不时喊一声 “跳马!”“拱卒!”。


    一行人看得是津津有味。


    “要我说还是城里生活好,你看咱村里就没这样的。”


    “你说的这不是废话么?咱村里咋能跟城里比?咱大字都不识几个!”


    看到城里人都过得这么光鲜体面,她们那点刚升起来的自信心很快又被打击了。


    所以说还是得让家里的娃念书,多念书,这才可能到城里来。


    逛了挺久,大伙儿也有点累了,沈兰找了个空石凳让大家歇脚。


    有女工掏出从家里带的煮鸡蛋,递给沈兰。


    “书记你吃个鸡蛋,要不是书记你带咱来市里,咱都不知道市里是这样的光景,这江风吹着可真是舒服。”


    沈兰推辞,“我不饿,你自己吃吧。


    城里有城里的好,咱乡下也有乡下的好。


    要是喜欢城里,那就努力干活,多挣钱,以后到城里生活!”


    大伙儿虽然觉得沈兰是说笑,但还是笑轰轰的。


    虽然知道来城里不可能,但到底还是埋下了一颗种子。


    歇够了,一行人又往东风街走,这条街是市里的小吃集中地,跟十字街一样热闹。


    刚到街口,就闻见一股面香味,是 “国营东风面馆” 飘出来的,门口排着长队,玻璃窗里能看见师傅正揉着面团,擀成宽宽的面条,“啪” 地甩进开水锅。


    街对面的个体小吃摊更热闹,有个中年男人支着铁皮炉子,正烤着芝麻烧饼,面团在他手里揉成圆饼,刷上油,撒上芝麻,贴进炉子里,不一会儿就飘出焦香。


    卖烧饼的嗓子亮,“热乎烧饼!咸甜都有,五分钱一个!”


    这些小吃大伙儿就不好意思让沈兰掏钱了,大家说到底那也是领工资的!


    不少人一路都买了不少东西,都想着回家后带给家里人也尝尝。


    沈兰买了烧饼递给张永棠和刀疤他们,刚出炉的烧饼外皮酥脆,咬一口掉渣,里面的葱花馅喷香。


    再往前走,有个卖糖炒栗子的摊,铁锅在煤球炉子上转着,栗子的香味裹着糖色的甜,引得人直咽口水。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围着蓝布围裙,手里拿着长柄铁铲,时不时翻动锅里的栗子,“新炒的迁西栗子,甜得很!一块二一斤,不用票!”


    女工们大多是第一次见糖炒栗子,不少人都买了半斤,用牛皮纸袋装着,互相分了点,又把剩下的揣兜里,等带回家去。


    沈兰觉得她们是正好赶上经济改革的前端,要是三四年前来,这里可没这么热闹。


    眼看太阳偏西,她们也准备回村去了。


    去火车站的路上,沈兰特地又绕往百货大楼那边走。


    老四的模特海报已经贴了出来,而且几乎是占了整个百货大楼的主要版面。


    张永棠自己看到的时候都忍不住捂住嘴,“天呐,这么大的海报!”


    这么放着,就好像自己成了明星一样!


    不少人也围着海报在看。


    刚放假,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往百货大楼里走,沈兰没再多留。


    刚上的货,再怎么热销也不可能一晚上没了。


    做生意嘛,不急,以后生意还会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