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他的一生,既有血雨腥风的黎明,也书写过盛世华章!

作品:《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赵大绝不能容忍这种局面,再一次在大宋历史中重演。


    “从今日起,皇室的子孙必须习武。”


    “文臣虽可压制武将,但我皇家子嗣绝不能丧失血性!”


    赵大心里很清楚,问题不仅仅在于“重文抑武”的国策,更在于对宗室子弟的教育出了偏差。


    若是后代的皇族皆能有一颗敢战的心,又怎会落得被人欺凌的下场?!


    尤其是绝不能再出现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的昏君!


    身为皇帝,不以治国为本业,整日沉迷于笔墨丹青?!


    “皇兄说得极是。”


    “往后皇室子弟皆要以武为根基,更要以此立志。”


    “我大宋断不可重蹈旧辙!”


    “更绝不能再背负‘弱宋’的骂名!”


    赵二语气中满是真诚。


    虽说他心里未必没有觊觎皇位之意,但他同样希望大宋能够像大唐那般,雄视四海,而不是被世人讥讽为软弱之邦!


    其他朝代皆能开疆拓土,难道大宋便做不到?!


    赵大转头望向赵二,脸上露出几分意外之色。


    这次,倒真说了一句人话。


    ……


    洪武时期!


    “咱读史书时,见到唐太宗,便觉得他是贤君。”


    “再看‘贞观之治’,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令人神往。咱也盼望将大明治理成那样。”


    “可直到看到这天幕,才真正明白史书里写下的,只是大唐盛世的冰山一角。”


    “唯有亲眼所见,才懂得唐太宗的厉害之处,才知晓大唐的真正强盛!”


    老朱心中发出由衷的感慨。


    他过去翻阅典籍时,对李世民、大唐已有所了解。


    可书中只言片语,哪有眼前所见这般震撼?


    见到天幕中的大唐——国泰民安,四方来朝,老朱心底涌起的是钦佩,更是向往。


    他同样渴望把大明打造成这样的强盛王朝!


    然而一想到后世的明朝,他便忍不住心痛。


    咱好不容易开创的大明,怎么会沦落到那副模样?!


    “父皇言之极是。”


    “大唐气象,后世无不心驰神往。”


    “唯有上下同心,方能成就。”


    朱标轻声感叹。


    老朱点头:“对,君臣同心。”


    语气中却透出几分冷意:“只是……你们可真与咱同心么?”


    他目光投向奉天殿中的群臣。


    所有人立刻连声表态,自然要向陛下表忠心。


    【李世民晚年虽追求长生之术,丹药无益延年,但他的清醒从未磨灭。】


    【他常告诫太子李治:功成唯德,德在人先。】


    【公元649年,五十一岁的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


    【他的一生,既有血雨腥风的黎明,也书写过盛世华章。】


    【长眠昭陵,与文德皇后同看山河时,历史早已给出定论:他不仅是唐朝的缔造者,更是仁政帝王的典范。】


    李世民的视频至此播放完毕。


    天幕细数了他一生的功过。


    若论私德,李世民无疑有着难以抹去的污点。


    他弑兄囚父靠着政变手段登上帝位,这是他永远无法洗白的黑点。


    可若论帝王功绩,他却辉煌至极。


    政治上,开创贞观之治,疏浚运河,修建水利,整顿吏治,完善法制,推行科举,设立三省六部。


    民生上,贞观时期几乎是中国粮价最低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


    军事上,更是无可挑剔。


    突厥、高昌、吐谷浑、西域诸国,皆臣服于“天可汗”的威势。


    文化层面,他的建树同样不小。


    李世民集出身、相貌、胆识、气魄、胸襟与才华于一身,登基之后,文治武功同样耀眼。


    他本是战场悍将,却展现出卓越的治国之才,堪称文武双全。


    身为帝王,他未以君威压人,纵然权柄无双,仍能容纳群臣直言。


    他的出身、成长与性格,让他自信洒脱,待人宽厚。由此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投奔,甘心追随。


    夫妻情深,侠骨柔情。


    而且李二性情率真,并不刻意摆出帝王架子。


    他能辩论,会护短,偶尔还爱逗趣。


    从史书中看,他几乎是最具人情味的一位皇帝。


    秦皇造魂,汉武铸骨,唐宗扬威。


    他们各自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都是历史上的第一人。


    而真正令人遗憾的是,华夏千年来,始终未能超越汉唐的高度。


    论胸怀人格,李二足以睥睨古今。


    他能力卓越,懂得听谏,重情义,能与臣子同甘共苦。


    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君臣之间无猜忌。


    大臣们各尽其职,宵衣旰食,李世民亦能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与厚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更是流芳千古。


    功臣们知进退,不妄自尊大,真正将“互相成全”做到了极致。


    他们的慕强心理,也让他们愿意追随这位英明的君主。


    玄武门之变,是他洗不白的污点,却也是他走向帝位的必经之路。


    从政治角度而言,这是一次精准且高效的政变。


    李世民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李唐的太平,展现了格局与胸襟。


    太宗文皇帝的存在,为华夏民族开创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时代。


    他张扬、豪迈、光彩夺目。


    大唐的自信与包容,与他血脉相连。


    千载而下,至今仍留给世人一个“大唐梦”。


    可惜,并非每个朝代都叫大唐。


    并非每个年代都能有“贞观”。


    更非每位帝王都能是李世民。


    人无完人,天子亦然。


    李世民的“下限”,却已是多数帝王难以企及的“上限”。


    他生逢乱世,终以“济世安民”的豪情书写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历史馈赠给华夏的,不世出的君主。


    然而,历朝历代,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文人墨客,对李二的推崇与赞美几乎从未间断,溢美之词层出不穷。


    但李二的一生并非完美无瑕。


    至少有一点,是他永远都无法洗白的——那便是玄武门之变。


    自玄武门血案开启,皇位之继承便再无嫡长子一脉相承的清晰秩序。


    自李世民至李亨,初唐到盛唐,几乎没有一次是嫡长顺承,而是屡屡上演皇子之间的血腥政变。


    大一统的王朝里,朝局动荡能排进前列,实在是唐代最深的隐患。


    无论贞观之治再如何光耀千古,这些后果与污点终究如影随形,无法抹去。


    玄武门不仅是李世民称帝的起点,更是他一生心底最难以释怀的阴影。


    令人讽刺的是,他在晚年却未曾真正反思过此事。


    一方面,他口口声声宣称李承乾是唯一的太子;


    另一方面,却又允许李泰以藩王的身份开府设官,网罗属下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