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自己怎么会成了高宗——?!

作品:《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可大清情况完全不同。


    自从大清建立,宗室成员就是举足轻重的力量。


    比如努尔哈赤,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就是二号人物。


    后来那四大贝勒、八小贝勒,一大堆能征善战的将领,全是他的儿孙侄辈。


    等到皇太极掌权时,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


    至于“嫡长子继承”?


    不好意思,女真人根本没这个概念。


    满清自始至终的传统就是:宗室成员必须用到极致,绝不能浪费。


    直到康熙登基,他才觉得汉人的嫡长子制度,比满洲的家族会议靠谱。


    于是康熙开启了“鸡娃式教育”。


    把嫡出的二儿子立为太子,同时又表示——


    其他皇子也行,将来可以辅佐太子,一起努力建设大清,早日实现封建梦想。


    可结果大家都清楚。


    这一步操作,直接把清朝推向了两百多年里最血腥的皇子斗争阶段。


    康熙自己都被吓得心惊胆战,生怕哪天一口气没了,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后来雍正继位,便开始反思。


    要么像大明一样,把宗室当猪养;要么就彻底放弃嫡长子继承制,把宗室拉出来用。


    二者根本无法兼得。


    雍正很快意识到,嫡长子制虽然能避免兄弟阋墙,但长子未必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旦碰上个庸才,岂不是毁了祖宗基业?


    而太子制又会引发无休止的倾轧与仇杀。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就是典型的例子。


    于是呢——


    雍正吸取了历代因立储引发的明争暗斗——


    也结合了自己当年夺嫡的惨烈经历,终于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太子。


    一切等皇帝驾崩后,才揭晓最终继承人。


    他会亲自书写两份遗旨,一份密封在锦匣里,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份则由自己随身保管。


    等到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一并取出,当场对证,然后宣布继位人选。


    乾隆正是靠这种方式登基的。


    但谁不知道“正大光明”后面藏着的名字是谁?


    除了弘历,还能是谁?!


    看看雍正给弘历的册封就知道了——


    二十三岁时,他就被册封为“和硕宝亲王”。


    这“宝”字意义非凡,源自唐代对皇帝御玺的称呼“御宝”。


    这哪是暗示,简直是明示——弘历,你就是储君!


    群臣自然也心知肚明,个个看透不说透。


    最终,这套制度还是保留下来。


    “弘历怎么搞出这么一堆外号?!”


    雍正看着天幕忍不住低声骂道。


    要不是这些外号看上去还算温和,他估计早就急得跳脚了。


    大清两百年的脸面,可不能全毁在弘历手上啊!


    ……


    乾隆时期!


    乾隆看到自己名字闪现在天幕,神色里毫无意外,只有笃定。


    若连他都不上榜,那其他帝王根本不配出现在这里。


    可紧接着,他瞥见那三个大字——


    清!高!宗!


    这正是他反复强调过的:“祖而功而宗有德”。


    乾隆心想:自己没啥丰功伟绩,得个“宗”字就满足了。


    可万万没想到,最后竟真得了个“高宗”的庙号!


    要命的是,这“高宗”自宋高宗那会儿起就自带一股“糟糕味儿”。


    自己怎么会成了高宗?!


    这分明就是羞辱人!


    “朕为何偏偏是高宗?!”


    乾隆猛地转身,眼神如刀锋般扫过一众大臣,最后定格在嘉庆身上。


    嘉庆,那可是他亲手立下的储君!


    庙号这种事,没有新帝首肯根本不可能落实。


    换句话说,这顶“高宗”的帽子,八成就是好大儿亲手给扣上的!


    “颙琰你给我跪下!!”


    乾隆声音一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嘉庆猛地扑通一声跪下,冷汗瞬间湿透额头。


    他整个人都懵了。


    等等,这事真能赖到他身上吗?!


    嘉庆心里盘算了一下……


    发现,还真能。


    原因很简单——他当这个储君,实在是当得太久了!


    皇阿玛实在太能活了,硬生生把不少兄弟都熬死了。


    嘉庆自己都不确定,到底能不能熬过父皇。


    好不容易等到皇阿玛退位,自己终于登基,可乾隆还紧紧握着大权不放。


    堂堂皇帝的他,反倒成了个傀儡,所有政务都要看太上皇的脸色行事。


    这份憋屈与怨气,他心里能没有吗?!


    所以,当年乾隆随口一句“只要得个宗字”时,嘉庆就暗下决心——


    无论如何,都得给皇阿玛安上一个宗字头的庙号!


    这是他唯一能稍稍出气的地方。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点小心思竟被当场揭穿!


    【历史上幸福指数天花板——!!】


    乾隆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他既有康熙爷的宠爱,又有雍正的呵护。


    雍正即位之后,早早封他为“和硕宝亲王”,等于是明晃晃地告诉群臣:弘历就是储君。


    等到雍正一逝世,二十五岁的乾隆顺理成章登基。


    二十五岁,正值年轻力壮,既不用受制于权臣,也不是被人拿捏的小皇帝。


    年龄刚刚好,简直是继位的黄金时段。


    雍正在遗诏里更是明言,康熙在诸孙中最钟爱弘历,甚至亲手抚养在宫中。


    从头到尾,乾隆都是唯一的继承人选。


    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兄弟阋墙。


    登基过程平顺得像喝水一样。


    彼时的清朝,正值国势巅峰。


    雍正留下的丰厚国库和清明吏治,让乾隆一上来就大权在握。


    内无宦官作乱,外无强敌环伺,天下一片太平!


    在位期间,傅恒、阿桂、兆惠、明瑞等名将接连涌现,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乾隆本人更不甘心窝在深宫,六下江南、修建圆明园,吃喝玩乐,挥金如土。


    西方的奇珍异宝,也都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眼前。


    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好东西,都堆在他一个人手里享受。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一直活到八十九岁,禅位后还训政三年,实际执掌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


    史上最长实控权的帝王,非他莫属。


    乾隆,的确是中原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