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溥仪这一生的跌宕起伏,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啊!

作品:《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朱元璋站在天幕下方,满脸惊愕地盯着那爆炸四起的画面。


    战扬上炮火连连,硝烟滚滚,敌军闻之色变。


    虽说在他建立大明之初,火器已有雏形,但和眼前这等利器相比,简直就是孩童玩具。


    “标儿你瞧,那些兵刃的威力,远胜我大明的神机大炮。”


    “一次发射,竟能连续出击!”


    朱标也瞠目结舌,不愿错过一帧画面。


    天幕视频变化极快,片段繁杂,却让每位帝王目不暇接。


    虽只是短短片刻,却像看尽了千年历史的演进。


    他们心中惊叹不已,也在暗暗思索——


    若是拥有这些武器,守土安邦将会何其容易!


    在溥仪所处的那个混乱年代,热兵器的发展已达巅峰。


    也早已远远抛离了明朝时期那种粗糙初级的水平。


    因此,当老朱透过光幕看到那些如神兵般的火器时,眼中光芒陡然闪现。


    若当年他率军征天下时,便能掌握这种利器,又何须费尽心力、拼命苦战?


    只怕在短时间内,便可扫平四方,统一神州!


    ……


    永乐时期!


    铁血皇帝朱棣此刻正凝视着天幕中的画面,神情凝重中透着兴奋,连连点头。


    “这东西不错啊!”


    “比起我大明的红衣火炮,精妙太多。”


    “倘若早几年有这等火器,我何愁不能踏平塞外,斩尽瓦剌!”


    他看着天幕中那些战扬上的新式装备,整个人都兴奋了,好似热血又被点燃。


    战争的意义和战斗中的胜负,他再熟悉不过。


    而这些先进武器,在他眼中,就是战争的胜负手!


    倘若有这种强力装备,明军的战损定然会锐减无数。


    可惜,眼下这些只能看着,根本无法拥有。


    而一旁的汉王朱高煦也看得眼睛放光,他天生嗜战,与父皇如出一辙。


    见到如此武器,自然心痒难耐。


    “爹,要是我们当初有这些玩意儿,阿鲁台算个屁,瓦剌也不足为惧!”


    说完,他又一脸认真地看向大哥朱高炽:


    “太子殿下,如今朝中虽不富裕,但拨些钱来搞军事,总不过分吧?”


    听得此话,朱高炽连忙侧过头去,装作没听见:


    “没钱!”


    溥仪继位的年代,正是山河破碎、列强环伺之时。


    列强们肆意扩张,寸土必争,民族危机四伏,中华大地危在旦夕。


    清廷权力早已衰败不堪,早失往日威严,朝纲不振,官员腐败成风。


    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社会动荡不断,民间起义此起彼伏。


    此刻的诸多皇帝都被天幕中展现的神奇未来所震撼。


    根本无人关心这个六岁便被迫退位的小皇帝。


    甚至连溥仪自己,也尚未意识到,他已经成为封建王朝终结的象征。


    从他退位那刻起,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在这片土地上画上了句号。


    【十二岁那年,前清旧臣张勋,带兵闯入宫中,兴冲冲告诉他,可以再次登基为帝了。】


    【但还没满半个月,张勋便被击溃,灰溜溜败退。】


    【十八岁时,冯玉祥将军进入紫禁城,却告诉溥仪,他必须立即搬离皇宫。】


    【就这样,溥仪被匆匆逐出禁城,开始流居天津的生活。】


    【他在天津整整待了七年,这期间四处拉拢军阀,谋求复辟之机。】


    【但愿意帮他的几乎没有。】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占领东北,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


    【在日军司令官士肥原贤二的安排下,溥仪秘密离津,前往东北。】


    【最终在长春再度登基,成为所谓的“大满洲帝国皇帝”,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登基,却也是最屈辱的一次。】


    【他不仅失去了自由,连生活起居都受到严密监控。】


    【皇后婉容被逼疯,他最喜爱的祥贵人也离奇死于日本人之手。】


    【战后,溥仪被作为证人送上远东国际法庭,在那里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


    【他在法庭连续出庭八天,成为唯一一个创造最长个人作证纪录的证人。】


    【后作为战犯被关押在苏联监狱,却享受了极高待遇,不仅无需劳作,还能按时吃小灶。】


    【他对苏联生活极其满意,多次表示希望能永居苏联,终究未能如愿。】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长达十年的思想改造。】


    【获释后,国家为他安排了工作,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任职,并介绍了婚姻对象。】


    【溥仪将自己的人生写成书《我的前半生》,后被美国导演拍成电影《末代皇帝》,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967年,溥仪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一岁,未被赐庙号与谥号。】


    天幕画面逐渐暗去,短短片刻便结束了播放。


    溥仪这一生的跌宕起伏,实在令人唏嘘。


    年仅三岁登基,六岁退位,成为帝制最后的注脚。


    那时年幼的他,可能尚不明白其中含义。


    可随着年岁增长,他对自己命数的认知日益清晰。


    流落民间后,他拼命拉拢各方势力,妄图复辟,终究是竹篮打水。


    历史的潮流无法逆转,封建体制的终结,是整个时代的决定。


    即便是旧臣遗老仍心存幻想,也无法阻挡新世界的诞生。


    为了重新登上皇位,他与日本人合作,这一举动让他名誉扫地,也成为一生的耻辱。


    因为在日本人眼里,他不过是个利用价值有限的提线木偶。


    即使挂着“皇帝”的头衔,却没有丝毫的实权。


    更惨的是,他甚至连做人的基本自由都被剥夺。


    这一段与异族合作的历史,成为他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污点。


    有人曾说,若他当初在日本天皇面前表现得更有骨气,或许历史对他评价会不同。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日本战败,新中国建立,溥仪心中那点复辟幻想,也在十年的改造岁月中,彻底破碎。


    他终于认清现实——皇帝已是过去式。


    溥仪不过是历史尘埃中的一粒微尘,能做的,只有做个安分守己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