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作品:《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在位十七年,宫中未曾修建半砖半瓦,一生未享过帝王之福。】


    【他,心怀社稷,命途多舛。】


    【年年灾异,国运不昌。】


    【他,是将“君王死社稷”五个字贯彻到底的皇帝——朱由检。】


    短短几句,已勾勒出这位末代君王的轮廓。


    朱元璋听完,眉头渐渐舒展,面色略显松动。


    这孩子……好像并不丢人?


    节俭、勤政、无私,甚至连福都没享过。


    比起历代帝王,这样的评价,已属上乘。


    【明朝万历三十八年腊月,寒风凛冽的紫禁城冷宫深处,一声微弱的啼哭划破寂静。】


    【朱由检在母亲刘氏怀中呱呱坠地,成为明光宗最不受重视的庶子。】


    【年仅五岁,他就亲眼见到卑微的母亲在父皇的杖责下香消玉殒。】


    【鲜血染透了青石板,那一刻,权力的冰冷第一次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十一岁时,他被封为信王。】


    【然而名号之下,是朝中无视、王府冷清,宛若空气。】


    【彼时的太子朱由校沉迷木匠的乐趣,朝政却早已落入权宦魏忠贤之手。】


    【他常夜宿藏书阁,潜心苦读。】


    【某个电闪雷鸣的深夜,他从窗棂间望见角落里的饿殍。】


    【他,第一次意识到这王朝正在腐烂崩塌。】


    【十七岁的一夜之间,哥哥骤然驾崩,紧接着便是传位诏书从宫中送来。】


    【天启帝朱由校在临终之际,没有亲子,便将皇位托付给最亲的弟弟。】


    【一句“吾弟当为尧舜”,朱由检就这样承接了一个百病缠身的庞大王朝。】


    【他顺利的成为大明的继任者,肩上顿时负起万钧重担。】


    【若要为这位新帝下一个定义——那便是“孤独”。】


    【没有娘家助力,没有宿将扶持——】


    【朝堂上没有坚定的盟友,他几乎是孤身一人面对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


    【当时的魏忠贤势力通天,连宫廷内外也被其爪牙笼罩。】


    【因心怀戒备,朱由检登基初期,连御膳都不敢动,只能靠自己藏着的粗粮充饥。】


    【但他并未被恐惧吞噬。】


    【而在一次朝堂政变中,他果断出手,剪除了魏忠贤的势力根系。】


    【魏氏党羽纷纷瓦解,最终魏忠贤被逼自缢身亡。】


    【在清除了阉党之后,他迅速整顿朝纲,启用被打压的大臣,重建朝政秩序。】


    【他令袁崇焕镇守辽东,以御女真之患,又派洪承畴赴陕平乱,镇压愈演愈烈的农民军。】


    【然而天公无情,自朱由检即位之后,天地变色,小冰河期来袭。】


    【连年天灾不断,干旱、水患、虫灾、瘟疫接踵而至,饥馑四起。】


    【百姓流离失所,盗匪蜂起,义军遍地。】


    【朱由检看着奏章上写着“陕西赤地千里”、“辽东兵临城下”、“江南生乱不断”——】


    【他只能强撑起这摧毁前夜的朝堂,走入一扬注定败局的死战。】


    ……


    朱由检即位那一刻,堪称天崩开局。


    他上吊自尽于煤山之时,年仅三十三。


    三十三岁,刘邦还在乡野调笑寡妇;


    三十三岁的张居正,还在京中默默无闻;


    三十三岁的王阳明,尚未悟道,只是普通乡绅。


    历史中,少年皇帝即位并不罕见。


    但多数都有强大的母族或权臣辅佐,得以成长锤炼。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登基时也在窦太后的庇护下逐渐展露锋芒;


    哪怕是平庸的明英宗,最初也有张皇太后坐镇;


    更不用说大清的康熙帝,孝庄太后为他保驾护航多年。


    这些都给予他们时间,给予他们缓冲,才有后来的强盛。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李世民,少年从军,未弱冠便横扫群雄;


    再如那个年仅十四便被推上皇位的少年道君。


    文臣以为他好控,结果却选了个翻桌子的皇帝。


    他上来第一手就是“大礼议”,把满朝权力牢牢握在手里,谁也动不了。


    只是这样的天纵之才,终究凤毛麟角。


    回望崇祯,他既无导师,又无助力,自身资质也非英才,便只能在泥泞中独行。


    先帝临终之言,唯留一句:


    “吾弟,当为尧舜!”


    就凭这句话,朱由检披上龙袍,登上御座,正式执掌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


    此后,他便如履薄冰,勤勤恳恳,披荆斩棘,为这个残破的王朝呕心沥血了一生。


    刚刚登基,局势便已糜烂不堪。


    第一年就碰上了浙东的滔天巨浪,接下来的每一年,大地都没安分过。


    不是旱灾就是洪涝,蝗灾、疫病接连而来,好像天命都在宣告——这盛世将尽。


    ……


    而此时,众多皇帝隔着天幕凝视这一幕,面色皆沉。


    开局之差,已非“惨”字可形容。


    内有宦官专权、政令不通。


    而外有边疆动荡、义军蜂起。


    再加上气候反常、百姓流离,几乎所有的不利因素都集中爆发。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崇祯此时手中尚有实权,并未完全被架空。


    不像东汉末年的刘协,空有皇帝之名,实则如人偶一般任人摆布。


    朱由检至少还掌握着政令,这也给了他运筹帷幄的空间。


    ……


    汉武帝时期!


    刘彻却微微摇头。


    “宦官权柄滔天,皇帝身边无人可用;外敌压境,天灾频发。”


    “这样的困局,实属凶险。”


    他虽不轻言放弃,但也清楚,这种乱局,极难施展。


    他心中清楚,崇祯若想有所作为——


    必须趁还握有权力之时,着手培植心腹、任用干才,稳住朝局。


    魏忠贤之死虽然除去了一害,却也撕裂了本已脆弱的平衡。


    一个皇帝,若无新力量支撑,又如何与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抗衡?


    若能及时扶持如袁崇焕一类忠臣,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


    贞观时期!


    太极殿中,李世民也低头沉吟。


    他设身处地思考:若换作自己,是该如何破局?


    “除掉魏忠贤之后,孤立无援,威信难立,政务谁来执行?”


    “袁崇焕尚能镇守边疆,国内的乱局又该如何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