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朝鲜东南倭患 9

作品:《嘉靖有个好圣孙

    李昖想哭。


    异国他乡,好无助啊,想回家了。


    海瑞一点面子都不给留,痛快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也不能怪海瑞说话难听。


    李昖办的事情,多少有些不地道。


    让人家的士兵上去厮杀,提前还不给个态度。


    更何况,天子多处兴兵,这一点海瑞早就看不下去了,好好的朝廷,好好的国家,天天筹划着去干邻居。


    陛下天纵奇才,若是一心扑在文治上,那万历一朝的百姓,生活该是多么富足。


    天子管不住。


    可这个朝鲜国王跑过来,又想让大明朝开辟新的战场。


    这个,海瑞当然忍不了。


    李昖听完海瑞的话后,沉默了许久,才露出了一个比哭还要难看的笑容:“海……海师傅,小王受教了,受教了。”


    “听得进去吗?”


    “听得进,听得进。”


    “我这边都是些粗茶淡饭,就不留国王殿下在家中吃饭了。”说着,海瑞站起身来。


    而这个时候李昖也知道这是,送客呢。


    当下,也赶忙起身。


    可能是因为心里面太乱了,猛地起身,却发现双脚无力,若不是一旁的孙承宗眼疾手快扶住了他,只怕已经跌倒在地了。


    海瑞离开正厅,而孙承宗扶着朝鲜国王走出了院子。


    在海瑞家外的那些随从,看着自家大王被搀扶出来,赶忙上前……


    李昖坐上了马车,朝着驿站而去。


    一路无言,只有车轮单调的滚动声,伴随着他心中翻腾的羞愤、无助和巨大的失落感。


    “真不知道自己来这一趟干啥……”*


    这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


    费尽心思准备,放下尊严痛哭流涕,甚至不惜献上王妹,结果呢?


    天子老成持重,重臣各有算计,最后还被海瑞劈头盖脸痛斥一顿,落得个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


    马车终于驶回驿馆。


    李昖几乎是踉跄着下车,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径直走进内室,屏退左右,叫来了柳成龙一人。


    “柳议政!你给我出的什么……什么屁主意啊!让我去找海瑞!那海瑞!那海瑞说话……老难听了,简直是把孤的脸面,把朝鲜的脸面,按在地上踩。”


    柳成龙被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和国王爆出的粗口惊得一愣,但随即冷静下来:  “主上息怒。海瑞素来刚直不阿,言语锋利。不知他具体说了些什么,竟让殿下如此动怒?”


    李昖胸膛剧烈起伏,将海瑞说的话,咬牙切齿、添油加醋地复述了一遍,末了恨恨道:“……句句诛心!仿佛孤就是个……就是个来大明敲骨吸髓、祸国殃民的小人,我朝鲜国是小人之国。”


    柳成龙听完,脸上并未有太多意外。


    “主上,海瑞所言,固然刺耳,然其指责之事,诸如我朝未明确承担军费、未表露死战决心,乃至陛下用兵耗费甚巨等……是否确有其理?”


    李昖被问得一滞,一时语塞。


    他看了一眼柳成龙,你他妈是哪边的。


    “殿下,海瑞再刚直,他的言论,代表的是朝廷清流的一种看法,却未必能左右陛下决策,臣想不通的事情是主上您当时为何……为何不据理力争,加以驳斥呢。”


    “驳斥?”李昖瞪大眼睛,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他说的……句句在理,孤……孤如何驳斥?”


    “主上,即便是‘理’,也有不同的立场,您完全可以站在朝鲜藩属国、为百万生灵请命的立场上,与他驳斥啊……”


    “您可以言,倭寇肆虐,生灵涂炭,非朝鲜不愿战,实是力有未逮,非天朝援手不能存续!此乃藩属国求援于宗主之常理,大明既为天朝上国,负有庇护藩属之责,眼见藩篱破碎,子民遭屠戮,难道只因虑及些许钱粮耗费,便要坐视不理。置‘仁’与‘义’于何地?”


    …………


    …………


    柳成龙一番话,说得李昖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他仔细回想,当时被海瑞的气势和理直气壮完全镇住,只感到羞愧难当,哪里还有半分辩驳的念头。


    柳成龙说的这些道理……似乎……好像……也能说得通?


    看着国王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柳成龙试探着问:


    “主上……明日您看是否再去一趟海府?将这番道理,与他分说明白,或许……”


    “不去!坚决不去了!”  李昖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挥手打断,脸上满是心有余悸的抗拒,“那海瑞气势太盛,我在他面前,话都说不利索,再去自取其辱吗……”


    而柳成龙只能叹口气……


    ………………


    次日清晨,深秋的阳光透过精致的窗棂,在乾清宫光洁的金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殿内暖意融融,兽口吐出的熏香袅袅升起。


    朱翊钧端坐在宽大的御案之后,正埋首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


    他神情专注,朱笔或圈或点,动作沉稳利落,丝毫不见少年人的浮躁。


    陈矩侍立一旁,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批阅好的奏本。


    殿内安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


    这时,身着青袍、作为御政学士的孙承宗捧着一份厚厚的簿册,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他躬身行礼:“臣孙承宗,参见陛下。御政书房本月考成总数已整理完毕,请陛下御览。”


    他将那本记录着京官、地方官各项政务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成簿,恭敬地放在御案一角。


    朱翊钧并未立刻去看那考成簿,他刚好批完手头一份关于漕运的奏疏,放下朱笔,端起手边的温茶呷了一口,目光才随意地投向孙承宗,仿佛闲话家常般问道:“孙爱卿啊,昨日……朝鲜的那个李昖,去了海师傅家里,你见了没有啊。”


    孙承宗微微一顿,显然没料到皇帝会突然问起这个。他立刻躬身,简洁而清晰地回禀:  “回陛下,是的。朝鲜国王李昖殿下,昨日晚上确实曾至家中拜会。”


    “哦?”  朱翊钧眉毛微挑,似乎颇感兴趣,“说了些什么?海师傅……可曾‘款待’了这位藩王?”


    孙承宗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斟酌着词语:“回陛下,海都御史……性情耿介,直言不讳。李昖殿下此去,恳请海公能在陛下面前,代为进言,促成天兵援朝之事。”


    “海都御史听后,并未应允,反而……痛陈了藩属国求援当自明责任、当虑及宗主国百姓负担之理。李昖殿下此举,恐有……有引陛下再启战端之嫌,恐非良策……”


    孙承宗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复述了一遍……


    片刻后,朱翊钧嘴角缓缓勾起一个意味深长的弧度,轻轻地、几乎听不见地哼了一声,随即吐出两个带着奇异韵律的字:“有趣,有趣啊……想必,李昖是哭着走的。”


    “哭倒是没有哭,就是腿软走不动道了。”孙承宗老实回复。


    “你怎么看呢。”


    “陛下是问臣看昨日之事,还是……”


    “问你朝鲜之事。”


    “臣倒是认为可安排一位德高望重的将军前往,整肃朝鲜军纪……”


    “朝中哪位德高望重的将军可以胜任啊。”朱翊钧饶有兴趣的问道。


    虽然天子发问,可孙承宗却不敢答了。


    朱翊钧看着他,片刻后,笑了笑:“说吧,心里的认为的那个人讲出来,看看跟朕想的是否是一个人。”


    孙承宗闻言,稍愣片刻,随后开口道:“宁国公……”


    “李成梁……”


    朱翊钧闻言哈哈大笑……